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闻传播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增多,媒体从业者在这种氛围下,承担着维护社会风气、传递正面思想、保护民众信息知情权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媒体从业者需要注意信息表达方式的规范程度,改进语言表达方式,让新闻传播内容准确无误,为自媒体时代下的信息资讯良好运转提供保障。
在自媒体时代中,媒介生态出现了极大的改变,成为信息传播者的门槛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增多,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为了确保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信息共享的程度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系统信息生产功能的重要标志。自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即时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不断提高,信息、传播信息通过各类通讯工具变得越来越高效,媒体的个性化和个人化地实现,每个人都拥有更大的自由发言空间。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新闻敏感度、传播速度和报道深度等方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播者必须更注重信息表述上的规范化,让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述能详细且真实的再现事件原貌,让公众能准确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令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使得更多的网民对信息的捕捉更及时,减少网络信息的泛化现象。
一、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规范要点
(一)以真实准确表达信息为前提
新闻传播属于对事件原貌的再现,是新闻的“客观真实”。在新闻报道中,由于二次转述所产生的信息误差性,必然会导致拟态环境的构建出现偏差。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能够消除新闻偏差性,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令事实的细节信息可以完全呈现在大众面前,帮助大众充分掌握事件全貌,对事实的基本要素信息有充分了解。社会不断地创新,不停地朝着进步发展,“诚信”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永恒的重要保障。就像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医药需要良心来生产,真实的新闻报道也需要责任心和诚信。这就需要新的生态媒介和“新的”新闻从业者仍遵循历经百余年的客观报道原则,坚守新闻传媒的社会公共媒介责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对于数据、具体名称、计量单位等问题要精准把控,减少误差问题的发生。“事出有因”是基本要求,事情的发生、存在,应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直接原因,直接背景及影响作到确凿。在报道中,报道者要减少夸张化用词,保持绝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绝无仅有”、“轰动”等词语属于夸张化用词,在报道中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避免影响新闻客观性。另外,报道的新闻整体应与新闻细节高度统一。
(二)预防报道中出现常识性错误
新闻报道中要减少和杜绝常识性错误的出现,尤其是在针对报道对象的称谓上,更要注意用词用字的精确性,防止混淆,如“全国两会”不能写作“全国二会”。在报道过程中,报道者要认真核实并查询与报道对象相关的权威资料,不仅增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和官方性,同时也减少可能出现的政治错误、立场错误,尤其是在国内外新闻信息交流广泛的当今时代,新闻共享已成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由海外媒体报道翻译而来的新闻,这些语言文字更应注意被翻译后中文词语的选用,以免发生跨文化的常识问题,如当今国际社会,各国制度不同一,党派混乱的特点,自媒体报导者的跨文化知识可能有限,对于西方政府和传播媒体喜欢高调宣扬西方社会言论自由,但事实并非如此。单纯将报道按字面翻译过来的做法,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有责任对于敏感词语、报导针对性、立场性等方面提高“敏感”度,也避免“共享”到错误的新闻信息。为大众构建一个正面、合理的事件审视角度。
(三)注重新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新闻报道的核心任务在于帮助大众通过媒体媒介了解到事件的经过、结果,涉及的人物、社会要素等,报道内容必须要足够客观、足够理性,报道者在报道时需注意表述的准确和逻辑的清晰,在进行表达时留意和控制用语的偏激性,降低报道内容中的主观成分,预防语言表达失范的现象出现。报道者在进行事件阐述时,要使用被动语态来创造属于公众的审视角度,让公众对事件的切入点拥有良好的客观性,而不至于被报道者自身的情绪观感所引导。从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特点来看,讲述新闻无论是通过动态图像语言、声音语言、或文字语言等都要以展现清晰的事实为宗旨。对于文字语言中相近词语表述,如“必须”与“必需”、“截止”与“截至”等,这些词语在使用时要注意对其涵义的剖析,防止因为使用不当发生信息传播模糊不清的情况,影响大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无法准确获知新闻事件信息,导致规范语言文化不能被民众有效接受和传承。
二、增强新闻传播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性策略
(一)正确认识语言文字
自媒体环境下,编辑记者应积极适应,并转变自身工作理念与方法。对语言文字中消极、低俗的内容,在媒体采访、报道或评论中,编辑记者应积极抵制。而对于含义不明确的网络用语,编辑记者应提前了解并掌握其含义,避免在编辑工作中出现含糊不清、偏离宗旨等情况,制约媒体交流成效。在自媒体环境中,为了能够促使语言文字在媒体信息中的传播作用,编辑记者应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词汇,牢固并广泛地掌握新时代网络用语的含义,使用时必须细致筛查,确保准确、文明用语,避免一词多义而对新闻事实产生负面影响,要进一步强化自媒体的媒介传播作用。
(二)规范选择和运用语言
对于语言文字的选择,应持有精选的态度。任何词汇语言一直存在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具有特定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种特定的价值与意义自身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或特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系统中无法被替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力的不断促进是有目共睹的,原有的汉语体系中并没有能都准确、相应的能表达语言文字的词汇,因此从语言文字原则发展角度出发,可吸收语义确定、简短凝练、无歧义的语言,进一步丰富新闻语言词汇,提高报道的准确性与新颖性,促使其更符合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其次,考虑到广大公众或者说是广大网民为受众。所以,编辑记者在选用语言文字时,应尽量选择受众可接受、理解及已经在社会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词汇。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及影响不容忽视,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是网友自身产生或者新闻事件产生的,被网民热传,甚至用到现实生活中,以用来具体、形象、简洁地表述事实。再者,形式上应同原有汉语文学体系保持相一致的含义,不得随意变换、更改文字,对构架进行肆意变动或曲解意思,必须高度一致。如在成语中随意添加语言文字被用在广告中,用在直播类新闻报导中,导致其曲解了原有含义,导致受众无法理解,进而曲解汉语言文学,最后,当代流行语的运用除了考虑有吸引大众眼球的优势,仍不能忽视因用语不当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在这个网络传播迅速的时代,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具体含义更值得报道者斟酌。比如:“然并卵”,指毫无意义。出自客家话“真系无卵用”,运用此词语,虽然可以活跃语言文化,但不是通用的语言在使用时,容易使得不懂客家话的人一头雾水,甚至影响沟通。因此,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中语言文字在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
(三)加强词汇书面性
传统意义的报道者在报道时要注意新闻除了时效性外,还注意到新闻会在未来的时间段中被作为回顾和研究特定时间段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为此自媒体报道者也要注意用词的书面性。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亚文化的兴起,催生出了大量的新型词语,这些词语缺乏传承性和完整内涵,虽然在某一特定群体中使用广泛,如在年轻的上班族中,但词汇所具有的逻辑性不强,且歧义产生率高,同时容易在亚文化快速更新的过程中被淘汰,故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者也不能在报道中过分使用网络文化中的缩略语和生造词,因为这些词汇的使用可能会破坏语义完整性,且会损害新闻作为历史资料的时代记录作用,减少新闻内容在未来时段中作为回溯历史研究资料的研究价值。2015年11月新华通讯社的《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就明确将“影帝”、“巨星”、“男神”等生造流行词列入禁用名单,在报道时一律使用“著名演员”或者“著名艺术家”来说明报道对象身份,这种做法便是为了维护报道的传承性。所以在报道新闻内容时,需加强用语的书面性,并削弱词句的潮流感,让新闻能站在一个脱离社会风潮的绝对理想和绝对客观角度帮助公众了解、审视和看待当前的社会风气,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客观和理性,在用词用语上尽量减少歧义、误导,并保证真实。新闻报道者应该对公众负责,对报道的传承性做一份贡献。报道者应当利用语言文字为大众提供绝对客观视角去审视和看点报道事件,把社会的正能量传播得更广,这样大众才能根据事件信息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判断。让当代中国的形象通过自媒体传到更远的地方,使中国的自媒体把更多中国的发展变化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更容易被共享到世界的互联网,进而让世界上更多的自媒体人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尹文甫:《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公民编辑的规范化研究》,《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3期
[2]李彪、潘佳宝:《自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话语空间生产与修辞研究———基于2010—2018年的81个虚假新闻文本的分析》,《新闻大学》2020年第4期
[3]马志勇:《浅谈如何提升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规范性》,《视界观》2020年第6期
[4]王勇安、辛尔露:《论自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系统的嬗变》,《新闻知识》2013年第11期
[5]张占广、冯延梅:《浅谈新闻真实》,《中国-东盟博览》2012年第7期
作者:刘丹 李东平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