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新闻短视频创意传播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工具,新技术赋能新闻媒体,为新闻短视频的创意传播提供了发展契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迎合受众视觉文化需求,赋予创意传播理念,立足价值引导优化内容生产,强化平台运营明确新闻定位,进而借力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提升新闻短视频的传播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创意传播
一、引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更迭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赋能,加速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融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不但使用户对媒介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而且大大丰富了传播内容,使表达形式更富有创意,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迎合受众的视觉文化转向,它融合了文字、语音和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立体地满足用户的表达、沟通需求,同时也满足人们展示与分享的诉求,短视频正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腾讯视频、抖音为主的自媒体平台短视频的发展较为迅猛,主流媒体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始打破产品形式鸿沟,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进入新闻短视频领域,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效能。在2020年以来的肺炎疫情和2021年7月的郑州暴雨的报道中,新闻短视频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变了媒介环境,不断提升用户与新闻信息的参与度和黏合度,但是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和内容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内容同质化和低俗化现象严重,运营模式不够完善,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实现新闻短视频的创意传播,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二、优化内容生产,强化价值引导
优质的内容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义,随着网络用户的数量和网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新闻内容的要求愈来愈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020年,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新闻媒体为了赢得舆论斗争主动权、维护好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就必须要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抵御肺炎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传播迅速,自媒体平台监管难以到位。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出现良莠不齐和同质化现象,常常会受到不堪舆论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传播内容的价值导向。因此,在新闻和短视频结合宣传的过程中,要依据新闻价值,从新闻选题、策划、呈现形式等方面优化内容生产,强化新闻短视频的价值引导。
(一)新闻短视频的内容选题
要遵循新闻价值的规律,为了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提供及时有效地新闻信息,带来更多优质、正向引导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内容选题要具备核心价值、关切百姓民生、引导思维模式的短视频更能受到公众认可。2020年,面对疫情的迅速扩散,民众的恐慌情绪加剧,人民网记者利用“武汉日记VLOG”,深入疫情防控一线,立足医护实情,用直观的移动短视频报道方式,击破“武汉医院医护服严重短缺,已影响患者治疗”的谣言,安抚了民众的恐慌情绪,遏制了谣言的蔓延和传播,正确引导了舆论导向。中国驻巴西大使馆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着武汉方舱医院休舱后,医务人员站成一排,依次摘下口罩,露出灿烂笑容。该视频获得了100多万次播放,7万多次点赞,逾万次转发和超千条留言。[1]2021年7月郑州暴雨事件的报道中,各级媒体利用新闻短视频,从多角度选题,涉及民生、气象、志愿者、汛情自救知识等多元化主题,在主流媒体平台和微博、微信、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对于新闻细节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入延展,尤其是地铁5号线的连续选题报道,不但提高了受众对话题的关注度,也体现出新闻短视频传播的视听优势,从而促进突发事件的热点新闻再传播。因此,新闻短视频要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中怎样正确引导舆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选题上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寻找多元化的主题视角,创新选题思路,拓展选题范围,提升传播效能。
(二)新闻短视频内容创作上还要创意呈现形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在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中,要树立创新思维意识,将创新思维和新技术结合,运用到内容制作和生产,突破PGC、UGC、PUGC的技术制作模式的单一性,把创意融入到内容制作的各个环节,多元化的素材呈现,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包含情感的故事化叙事语言等多种视听手段,使新闻短视频以更优美的形式呈现,以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2021年郑州暴雨事件中雨中救人的情景,还有武汉疫情中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一些特写、素材、全景化等新的剪辑技术,更能突出新闻的主题。
三、明晰新闻定位,强化平台运营
新闻短视频是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功能,不能因追求完美的形式而弱化新闻功能,2019年,就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提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2]可以看出,除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之外,新闻媒体也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形态。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资讯和新闻信息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一些社交媒体的论坛交流,再加上新闻信息的把关功能的弱化,因此,平台运用中要进一步明晰新闻定位,在新闻信息的把关和栏目设置方面,要强化创意设置,突出新闻特征,彰显新闻报道核心。
(一)加强新闻信息栏目的设置和把关
个别平台缺乏对新闻报道特征的认识,新闻短视频和一般的娱乐、生活资讯等短视频的定位模糊,短视频的内容表达和制作紧跟热点,夸大或变形新闻信息,导致新闻失实现象严重。2021年7月郑州的暴雨事件中,个别网友摆拍的雨中救人的自媒体短视频,被用来作为新闻短视频进行传播,地点和人物等一些新闻核心要素不具备,尤其是一些政务新媒体转发之后,会因新闻不实或新闻语境缺位等因素,造成政务新媒体和平台的公信力下降。平台栏目设置可以利用可以有设计创意元素,凸显品牌特征。
(二)拓展内容来源,优化内容分类,技术把关和人为把关相结合
有些新闻媒体在运营中缺乏创新思维,因循守旧,形式是按照融媒体模式运营,实际收稿内容依然采用传统流程,尤其是新闻短视频,内容来源单一,新闻类别模糊,都会影响新闻的传播力。因此,新媒体时代,要创新用户思维,利用网络用户的有效资源,拓展新闻短视频的内容来源,发挥广大用户优势,广泛收集新闻短视频,然后加以严格甄别和筛选,拓展内容来源,弥补从业人员的内容不足,也比较符合新闻快发原则。平台中可以配置专业团队,既有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也要广泛收集自媒体用户的信息源和初选新闻,通过内容的优选分类,贴近现实捕捉新闻亮点,寻找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引发社会关注,传播正能量,大象融媒映象网采用直播形式,利用视频报道郑州暴雨事件中贴近民生的新闻题材,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多视角关注民生,围绕事件的生活化和信息的碎片化进行专业精选,情真意切,视频再现,不但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又真实感人,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受众与媒体的高频互动和交流,既不失新闻价值,又彰显了人文情怀。
四、借力新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能
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环境,新的传播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迭代更新,碎片化信息的批量产出,都在改变着受众的接收模式,尤其是5G时代的来临,用户进入信息网站的自由度更大了,加速了符合用户思维和接收的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有利于构建一个新的传播体系。
(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建构一套新闻传播体系
短视频的内容特征和传播特征不但符合用户需求,还比较容易分发,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都可以分发新闻短视频,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呈现出裂变式的传播特征,更加优化了传播效应,尤其是各级融媒体,对于比较有价值的新闻短视频进行多渠道分发,还可以一稿多用,统一调度,统一策划,多视角入题,多元化的话语表达、多样化的呈现模式,进一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加以评论和分析,增加新闻的深度和温度,通过评论区的互动意见,整合热点反馈,上升到理性思考,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传播体系,达到新闻短视频的移动化、数字化和社交化的媒介语境。
(二)利用技术赋能,建立专业的人才团队
新媒体加速了媒介环境的变化,促进了融媒体的发展,构建了新闻报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短视频将文字、图片、声音和画面以精美视听形呈现,新技术赋能短视频内容生产,这就需要媒体打造一支专业的新闻短视频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较好的新闻业务素养,还要掌握先进的新传播技术,尤其是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的应用,对短视频的创意传播提升技术呈现,在整个新闻短视频的创作中保持创意与活力,打造更高质量的移动新闻短视频。
五、结语
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3]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扩大了人体感知的范围,调动了受众视觉、听觉、乃至于触觉的感官,越是能够唤醒受众多种感官参与其中的媒介形式,越是能够获得更多注意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媒体伴随互联网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和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体转型的新契机,以影像视听为主的全新的表达方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视听审美,短视频符合受众碎片化、视听化、形象性等审美特征,因此,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就要不断优化新闻内容,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充分发挥新闻移动短视频视听兼备的优势,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和技术赋能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使新闻短视频成为新闻宣传的主力军,以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东君,范剑青.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经验[N].人民日报,2020-04-03:17.
[2]林功成,张志安.“主流媒体+抖音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和建议[J].南方传媒研究,2019(04).
[3]周宪.文化的转向: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21-24.
作者:秦淇姝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