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媒介融合势头强劲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1983年提出,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并且这种融合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从媒介的不同传播形式上来看,电视台帮衬着报纸,报纸联动着网站,网站又响应广播电视,这样不同媒介的传播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清晰。这使得新闻信息传播从传播效果上利用了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不同媒介之间也形成了纽带,控制并实现资源的重整。新闻传播也通过媒介融合,不断扩大和开发市场,并且在各个媒介之间形成合作。在国外,英国报纸《每日电讯报》在2006年尝试全媒体改革,《今日美国》也在2008年推进全媒体产业链重构。“全媒体”指的是数字介质上,构建全新的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传播内容平台。这种媒介技术与信息多元化的双重合力,为媒体融合创造了前提。在国内,随着3G、4G网络的发展,以及未来5G、6G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报纸等等都纷纷与互联网建立联系,新型的媒体不断涌现。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电子报等都不断丰富着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而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已经开始正式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
(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角色转变凸显
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一直是处于信息的主动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主导着新闻舆论的方向,相比之下,受众一直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能单方面地接收来自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媒体的信息。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与网络的联合,使得媒介之间的资源得到共享和再造。媒介的传播已经成为多媒体多平台、全媒体采制和全媒体产品再造的融合,因而,对传媒人才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媒体内容带来的记者角色转变——全能记者。记者的一个内容生产由多个出口,最终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比如同一内容可以生产不同媒介产品,统一到报纸、电视台、杂志和网络等平台渠道。随着新兴的社交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科技创新的力量使得媒介融合总是蕴藏着无限的可能,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渠道。融合媒体采制流程带来的记者角色转变。记者围绕一个新闻事件,采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相关产品素材,录入全媒体数据库,并将这些素材进行编辑和加工,各媒体择需而用,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即“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次”的数字化传播流程。超级记者的全能型经营角色的转变。手机的即时阅读、网站的互动体验、传统媒体的深度解读,要求记者懂得全媒体化运作和经营,实现媒体资源的多媒体、多符号有效链接。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使得媒体业态和媒介角色转变还将进一步强化。比如,未来的媒介记者和编辑将会以媒介管理者的角色关注故事;以故事构造者角色关注受众故事体验;以新闻资源提供者角色提供故事背景;以多媒体报道者角色提供故事内容。
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模式转型之内涵
随着媒介融合的转型和发展,新闻教育无疑要面临着转型和改革,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人的发展总是遵循着时展的步伐,一切改革与创新都是本着发展人、发展社会的初衷,大数据时代下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高校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现状下进行改革,这对中国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须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过去培养面对单一媒体,具备一般采、写、编、评、摄等单一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加快新闻传播专业“多面向”传播技能,立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重视全能型记者核心能力的建设。改变过去界定的“报纸”记者、“广播电视”记者或“网络与新媒体”记者概念,转变为强调学科交叉,媒体融合,顺应媒体技术的本质与演进,扩展和更新自己知识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具备内容生产、高新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策划等,能以宏观的思维统筹多媒体产品生产和营销,并对所用资源进行再造共享与交叉互动的新闻传播人才。学习更多新技能,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印刷、在线视频、音频的融合新闻工作平台上应用自如,提高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挖掘、分析和可视化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二)从教学模式来看,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需要改革,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课程设置,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由过去单纯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平等、双向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模式,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以媒介融合、学科融合、产学融合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院校依托本校教学资源整合,培养复合型、学科交叉型人才,比如财经政法大学培养财经类新闻和法制新闻类传播人才,体育院校培养体育类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教育师范类大学培养新闻与文化传播等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的传播人才。调整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包括关于网络与多媒体报道、社交与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视觉新闻、融合新闻编辑等课程。同时,媒体的细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细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间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如在2013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小型利基网络媒体“气候内幕新闻”,仅仅创办5年,只有7名工作人员。“气候内幕新闻”这个典型的新闻网站,只关注有关能源和气候变迁方面的问题,它在能源和气候变迁方面的专业化深度报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对象和新闻消费群体,填补了传统大众媒体新闻报道中的缺口,给新闻传播教育有益的启示。
(三)从实训手段与设备上看,须实行伴随式或团队式训练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实训手段单一,仅仅停留在以碎片化的课程实训、实验阶段,学生只能做简单的、单一的课程实践,缺乏融合思维。再者,新闻传播综合实验设施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慢,使用率低下,媒体与高校新闻专业的合作也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制度化保障设计,主要靠人脉关系维系,随意变化组合,没有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媒体与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的交叉性实质性合作尚需探索。新闻传播教育在融合教改初期可以成立融合媒体团队协调教学模式,缓解融合教学知识需求更新的矛盾。成立媒体创意工作团队、融合传播团队、融合媒体编辑团队等探索模块化教学,作坊式实训。每个模块或作坊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在模块教学中间通过项目建立联系。在实训中,还可以采用联合学习方式,由团队小组派出主讲者通过整合、筛选等展示相关知识,还可以采用流程分散式由不同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学生通过团队项目进行专业互补,或者组建社交网络群,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开放的、交互式的工作。
(四)从师资队伍上看,培育实践性教学师资
新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实践教学运行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短缺已经是高等学校的普遍现象。新闻传播学更需要媒体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媒体人才进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而资深媒体人到高等学校挂职和新闻院系教师到媒体挂职的“双挂”值得称道,但缺乏系统考核体系和制度化约束,效果欠佳。还有从媒体聘请的教授或兼职实践教学导师等也因缺乏政策支持,不能常态化运作。媒介融合的新形势,要求新闻从业者能够不断地适应新闻市场的多样性需求,而在这样的新闻市场中更需要能够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受众变化的新闻复合型人才。但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很难培育出这样的新闻传媒人才,现行的教育体制的缺陷、以及教育师资紧缺、资金和设备的匮乏都极大地阻碍了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三、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
(一)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
将新媒体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和内容中,对课程规划进行更新、增补和拓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分类培养,课程规划用系统方法,科学合理调集教学资源和媒体资源,安排教学程序。运用融合媒体手段,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讲课方式改变单一的讲听式教学,变为在线教学、互动教学、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二)人才培养定位是关键
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文指出国家鼓励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各高等学校依托学校自身特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像985、211这样的高校,实施精英培养,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为“高级人才”“国际化视野的传播人才”等;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地方性、服务性优势,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分类培养,如体育学院细分为体育新闻,财经政法学院细分为财经新闻、法制新闻;农业院校细分为农业信息传播,教育学院可以细分为教育与文化新闻等,最终达到学生有兴趣,专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区域性、服务性。
(三)学生能力提高是根本
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融合媒体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广告专业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目标品牌,完成从公关调研、策划、公关实施到评估的全流程品牌公关实战。再如,新闻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老师在授课中引导鼓励学生关注主流媒体,组建媒体观察团,去读新闻、评新闻和做新闻。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并且通过融合媒体(社交网络、智能手机)精心制作、编辑和传播新闻。打造好自媒体平台,将学生平日收集的稿件通过新媒体收集、发现、制作、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动手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广泛发动学生参加国家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比如,高等学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北京大学生微电影节、高等学校大学生计算机创意设计大赛、高等学校好新闻奖等,以活动促进教学改革,以竞赛促进学生能力水平提高,以团队凝聚师生合力,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之路。
(四)“融合型”教师队伍是支撑
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基本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是新闻专业面向社会培育的是复合型的传媒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不断学习新的传播方式和熟练使用新介质适应大数据、融合型传播模式,师资队伍也应朝着多样性、兼容性的“大传播”理念方向发展。本身新闻涉及到的行业众多,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新闻传播跨学科、跨行业性,本身已经给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延伸到课堂,就是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在实训手段上就是成立融合传媒课题组,指导并参与学生各个社团、专业团队,伴随式、作坊式、任务型、项目型开展专业活动。在专业融入社会方面,主动进入媒体挂职,活跃在媒体前沿,研究媒体动态发展等。总之,融合型媒介传播的新形势需要高等学校专业教师既有理论视野又懂实践运行,这也成为了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结语新媒介技术正快速改变着媒介地图,它将在本质上改变所有的社会机构,也必将重构新的传播形态和方式,作为21世纪的新闻学人才,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知识,因为它可能影响你未来的职业方向和道路。新媒体技术发展,使信息垄断与传播渠道垄断不复存在,造就了信息的开放,形成了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局面。人们的表达权获得充分的自由。在未来的媒体环境中,新闻传播教育将应对更多的多媒体传播集团,培养更多的在媒介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并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当然,全媒体的全,不是要求对所有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强化某一专项技能的核心技术和个人主体学习能力,适当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而不全很难适应全媒体的媒介环境,全而不精很难从事专业媒体内容生产工作,只有一专多能,以深度学习为前提,全知媒体为补充,才能适应全媒体行业的需求。所有这些已然发生的关于新闻制播的“融合”动态让人们有理由预见,未来的媒体公民是一个伴随公民社会成长的庞大而重要的社群,新闻传播教育的全民化、通识教育转型势在必然。面对未来信息社会复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教育在融合传媒环境下的转型势在必行。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媒介公民,培养未来媒介市场的多功能、复合化、新闻传播人才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作者:陈瑛 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