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肩的优势。网络新闻借助网络媒体的先天优势,能够及时、迅速地把最新发生的事件传播出来。它不仅将传统媒体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还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内容。受众只要登录到互联网,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看的新闻。然而,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引发了假新闻、新闻侵权等道德失范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扰乱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虚假新闻泛滥,破坏新闻真实性
新闻传播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中,假新闻问题愈演愈烈。当今新闻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各种假新闻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在每年《新闻记者》杂志的假新闻评选活动中,网络假新闻都占有一定比例,网络媒体从转载假新闻的辅助地位,逐渐变为独立制造、传播假新闻的主体。
(一)追求时效,把关不严,转载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网站之间的争夺战甚至以秒而论。当媒体过度追求时效性时,对新闻内容的把关就会减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很难得到保证。部分采编人员素质不高,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在点击率就是生命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不少采编人员不惜有意忽略一些细节,甚至添油加醋,使新闻变得“好看”。有的人甚至由于惰性和截稿压力,采访环节偷工减料,造成新闻失实。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传统媒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不经核实便轻易发稿,引起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此时,网络媒体充当了放大镜的作用,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如《新快报》陈永洲连续发表十余篇诋毁中联重工的新闻稿,很多网站未经核实便争相转载。
(二)媒体追逐名利,炮制假新闻以求利益最大化
提高点击率是每个网站竭力追求的目标。一些网站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重点猎奇、低俗的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新闻媒体忙于抢新闻、争独家,以揭露、批评负面新闻扩大知名度。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不得不炮制耸人听闻的“奇异”事件博取受众眼球。除了由新闻媒介炮制的假新闻,一些网络推手和公关公司有意制造骇人听闻的网络事件,骗取点击率和关注度,以达到炒作目的。在自媒体普及的今天,一些博主、自由撰稿人,充分利用低俗、猎奇的事件吸引受众,使假新闻现象屡禁不止。
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侵犯公民权利
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分散、宽泛的渠道,其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加快了信息交流,言论自由得到增强,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网络新闻侵权问题。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庞大,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是多样的。
(一)侵权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网络新闻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主要指网络媒体发表失实的报道、评论,或者网民发表的侮辱、贬低他人人格的语言。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侵害名誉权产生的后果比传统媒体更严重。除了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部分媒体对“法人”名誉侵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网络媒体,由于采访环节的疏忽造成失误,或者故意捏造事实,诋毁报道对象。2013年6月,中国商报记者带领非本报人员赴青海都兰县采访。随行人员途中向多家单位索要钱财。索要未成后,中国商报记者及其随行人员将不实报道登载在网络上,给被采访单位的名誉权造成了损失。
(二)侵犯个人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中保护个人隐私更加困难,保护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疏忽,无意中将报道对象的身份信息、住址、电话等涉及隐私的信息报道出来,给报道对象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和隐患。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视职业道德而不顾,为了争夺点击率,不惜故意暴露新闻主人公的个人隐私。如某网站报道深圳福田扫黄的新闻,将失足妇女日记拍照公之于众,故意使用“女”“日记”等诱惑性的关键词讨好受众,践踏了失足妇女日的隐私权。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娱乐新闻中。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娱乐媒体挖掘明星隐私几乎到了无底线的程度。娱乐记者为获取所谓的独家新闻,采取暗访、跟踪、偷拍等不光明甚至违法的方式。报道内容从明星电话QQ号,到男女星出双入对、共同出游,再到女星到医院孕检,娱乐记者深入到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尽千辛万苦地爆料。这种报道不仅真假难辨,也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三)侵犯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因特网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数字化和虚拟性使新闻作品极易被复制、改编和传播,这对于原作者的著作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网络新闻侵犯著作权有多种形式:剽窃他人作品,利用他人作品拼凑、编造新闻作品;将在网络上传输的作品下载并刻制成光盘,公开传阅;未经许可将他人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提供到网络上进公开交易或传播等。一些网站在非法转载新闻的过程中,改变或隐藏被转载新闻作品的作者、出处,直接侵害了版权人的著作权。如2014年1月,财新网连续发表独家报道,揭露前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的贪腐问题。由于题材的重大性,报道一经刊发,引起媒体的大量转载。然而在转载过程中,多家媒体篡改了报道来源,使付出巨大财力、人力报道此事的财新网权益尽失。为此,财新网发出了侵权公告,维护自身著作权。
三、低俗化价值取向,造成信息污染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部分网络新闻在市场化竞争和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中逐渐显现出低俗化倾向。网络新闻报道过度煽情,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使拳头、枕头、噱头,逐渐成为哗众取宠的法宝。低俗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极度渲染暴力、血腥
长久以来,网络社会新闻津津乐道于凶杀、抢劫等犯罪案件。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不反思事件原因,不宣传法制,反而详细描写作案过程,描写夸张、富有戏剧化,甚至贴出作案工具和犯罪现场的血腥图片,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报道会对受众造成心理危害,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引起模仿,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漠视生命,缺乏人文关怀
在网络社会新闻中,时常出现死亡、疾病和灾难报道。一些报道似乎将死亡看作家常便饭,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甚至将死亡娱乐化。将他人的痛苦作为卖点,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如“病房里的婚礼”题材的新闻,报道者将身患绝症的主人公推向受众,对这种报道可能给其带来的伤害不以为然。在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仍缺少人文主义关怀。如某汽车网站为盘点几款汽车的安全性,网站首页登载的标题为“这里有你最想看到的”,配图是一辆越野车撞在树干上,车头严重变形的照片。以车祸作为吸引受众的噱头,是对生命的不敬,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在一些网络报道中,死亡人数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追踪大小官员的救灾行程,才是报道的重点。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悲剧”,却成为救援抢险的“颂歌”。
(三)忽视传统美德,宣扬拜金主义
随着网络报道影响力的扩大,网络新闻产生的后果不容忽视。当前,物质条件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浮夸风、拜金主义泛滥,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需要传统美德的规范。一些网络媒体带着艳羡的眼光炒作“土豪”们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甚至作出奢华婚礼的专题报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一些报道言语中带有对浮华生活的羡慕和向往,这样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放纵生活推波助澜,只会误导受众,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四)“色情新闻”大行其道
现实生活中,“丰乳”“翘臀”是美的表现,但将其作为新闻吸引受众的噱头,则有悖于道德。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多数网络新闻对受众的挑逗并不是赤裸裸的,而是与“性”打擦边球。这类报道往往与女性的“身材”相关,文字露骨、挑逗,配图火辣、暴露,如车展上某某模特“真空上阵”、某某明星“走光”“露点”。在版面安排上,这种露骨新闻常与挑逗性的图片编排在一起,以便增加点击率。有些网站甚至将其置于严肃的政治新闻一侧,以提供娱乐为由,行哗众取宠之实。
(五)追异猎奇,使用“标题党”制造噱头
许多网络媒体充分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制造并传播八卦新闻。同时,为获取点击率,利用受众的“审丑心理”伺机炒作。从以丑为美的凤姐、小月月,到以衣着暴露、言辞粗俗的干露露母女,卖弄丑态的所谓明星在网络新闻的炒作下,一次次冲击着大众的审美标准,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同时,在标题制作上,许多网络媒体语言过于媚,一些网站为了吸引受众,通过文学手法加工出夸张、煽情的“标题党”。网络新闻传播为受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作者: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