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时政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和路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时政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和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时政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和路径探索

摘要:近年来,时政新闻因“高大上”的冷漠面孔和多年不变的僵硬模式,加之受众要求多元化,导致时政新闻传播效果受到制约。本文通过探索研究,希望能给时政新闻传播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时政新闻;良性发展;探索路径

一、时政新闻的定义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界定

有研究人员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关于领导人物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领导者职务的大小成正比。广义上的时政新闻,就是有关政党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的报道。”[1]笔者认为,关于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应有广义、狭义之分,但报道内容可以有更多外延。时政新闻应侧重于政治角度,对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读者未知而应知的内容进行报道。

(二)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

1.舆论环境的变迁。在计划经济时代,数量不多的传统媒体是受众接收信息的基本途径。时至今日,我国社会发展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百花齐放的各种媒介平台,都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巨大的动力。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公开了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给媒体从业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的同时,也赋予了时政新闻全新的发展方向。2016年2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同时提出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新理念给媒体创新时政报道营造了更加宽松的舆论氛围。十八大以来,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很多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创新性的论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还没有跟上,管好、用好新媒体的能力还不够强。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一些媒体还是按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表达方式单一、传播对象过窄、回应能力不足,存在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的问题,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有待增强。”[2]这些论述给媒体从业人员做好时政报道指明了方向。2.时政新闻的界限拓展。笔者认为,除了党政机关及其负责人的重大活动和日常活动等重要事务外,时政新闻的报道范围还可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与政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上来。我国新闻媒体必须遵循政治需要的宣传引导,倾向于正面报道结果,进行比例合理的正负面报道,不仅能增强受众的信任度,也更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当下,时政新闻中关于高层领导的生动报道频频出现。2014年,和夫人在荷兰、刚果、西班牙等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国内多家媒体将闪光灯和文字的着力点放在了国家领导人和夫人的着装上。《新京报》记者闫欣雨写过的《夫妇“外交情侣装”主打中国风》,以及《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的报道《时装总监:夫妇着装细节体现“情侣”搭配》,通过对国家领导人服饰内涵、色调搭配来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用亲民的笔触将国家领导人出访背后的故事写得生动自然又接地气,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领导人的风采。当那些会议报道的时政新闻因时间推移都已经失去光泽时,这两篇用细节事实留下的稿件却为活动注入了永恒的意义。

二、当今时政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时政新闻在传播效果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时政新闻传播的现状是“冷热不均”,党、政府和媒体一头火热,党、政府和媒体极为关注的报道受众却很冷淡,并不领情,没有阅读、收听的热情。李良荣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发出了沉重的呼唤:“时政新闻不突破,我们国家的新闻改革难言成功。”[3]深究其中存在的弊端,主要在于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认为时政新闻以宣传为主,喜欢套用经验形成的条框行文模式,套用公文式的“高大上”语言。当然,时政新闻对报道的政策性要求也确实较高,受到制约较多,使时政新闻陷入了空话和套话多、报道形式单一刻板的“怪圈”。

(二)时政新闻在报道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据考察,大多数的时政新闻在报道内容的处理上,在面对过程与结果、主体与背景这两组关系时,很少随着报道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大多套用“公式”。同时,要领不清、舍弃重要内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1.在“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时政新闻关注的新闻价值应该存在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之中。有的新闻价值存在于过程中,而有的则在结果中。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时政新闻还是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真正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以经常占据重要版面的会议报道为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各种会议理所当然是他们所关注的对象。”[4]有些会议的议程中包含了重点信息,就需要在报道结果的同时也要报道过程。当然,报道过程也是为了加深受众对结果的理解。但大多数一般性会议的新闻价值都在于结果的内容,此类报道还关注过程就显得本末倒置了。2.在“主体与背景”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时政新闻的主体和背景,真正的重点方面是需要区别对待的。对于内容充实的新闻事实,报道落脚点放在主要事实上就能让受众感兴趣。但有些会议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可能反而是在会场外,或者在会议的前后。这些情况下,还集中报道会议的精神或相关决策就显得不够分量。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很多都是常态化的工作,像高温季节向劳动者“送清凉”的报道就很常见。但大多媒体从业人员仍然只关注这一过程,一般多用领导行程中慰问的只言片语来平铺直叙。其实在这些慰问背后,深挖政府部门出台的涉及劳动者的相关保障措施、资金投入等背景故事才更能体现新闻价值。

三、时政新闻传播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

其实,很多时候受众关心时政新闻的原因在于某条时政新闻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契合了受众的所思所盼。“构建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新闻传播体制”,[5]可以从新闻理念、内容、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突破传统报道理念

观念的改变不仅决定了时政新闻改革创新的高度,也能助推时政新闻传播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1.要严格区分时政新闻与党政领导的政绩报道。首先,要把有新闻价值的时政报道与唱“赞歌”的政绩报道区分开来;其次,要与党政机关的公文进行本质的区分,打破带有公文倾向的总结报道,改变会议程序化报道的现状,将受众关心的内容通过数据、鲜活的事例等进行多角度的呈现。2.要大力拓展新闻报道的内容覆盖面。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时政新闻创新的方向,所以必须摒弃罗列空话、套话。重点关注领导决策和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二)转变报道方式

1.以小见大。时政报道要吸引受众,要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大处着眼,小处下笔。“大”是指主题重大,有一定高度或较强指导性、普遍性和针对性,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小”则是指文章短小精悍,选材精当,切入点小,通过细节流露真情实感。以小见大要善于抓取典型事例。如何进行材料的取舍,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要有新闻敏感。要走到普通大众的身边,感受他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需要得到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转变文风。转文风,首先要转变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往常见的大多数时政报道习惯将文件语言的形式套用到新闻中,而时政报道最直接有力的创新方式就是要用受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要让受众喜闻乐见就要用受众喜爱的语言来“讲好故事”。此外,还需要转变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除常见的新闻消息外,将重点内容进行通讯、人物访谈、现场侧记等各种体裁的多角度塑造,更有助于解析新闻主体,使之呈现出立体化、多层次、有过程、有互动的报道模式。

(三)借助新媒体推动时政新闻创新发展

以前,最近发生的事都可以作为新闻,但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才是新闻。当前,很多传统媒体也在尝试借助新媒体改变传统单一的报道模式。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有媒体从业人员认为,在中国有两个舆论场:一是以党报、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形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另一个则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民间舆论场”,通过微博、微信、BBS、QQ等平台品评时事。但是“自我”的舆论场戾气较重,而“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往往趋于自我边缘化。[6]要让“自律”的官方舆论场成为主战场,就要加速改变边缘化的现状。时政报道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灵活性特点,当好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强化互动才能吸引受众眼球。当前,已经有不少的传统媒体通过数字新媒体在网上开辟“网上问政”“公仆坐堂”“互动问答”等各种栏目进行报道,或者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微博、微信等,就群众关心的问题与群众进行互动反馈,从而化解矛盾。在“微平台”四起、全民拥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互动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与民生新闻趋同,真正开始走向大众。在探索时政新闻传播良性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过于媚俗和软化,从根本上违背时政新闻的报道原则。所以,在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还必须在追求新、鲜、活的过程中做到帮忙不添乱、“出彩”不“出格”。

参考文献:

[1]赵先权.时政新闻略论[DB/OL].明通新闻专线网,

[2].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4.

[3]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DB/OL].

[4]丁柏铨.略论改进会议报道[J].新闻业务研究,2003(11):12.

[5]童兵.政治文明:新闻理论研究的新课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3):21.

[6]打通“两个舆论场”[DB/OL].人民网,

作者:徐军霞 单位:江苏工人报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