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带一路”环境下新闻传播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研究,将从“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入手,结合“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内容,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传播水平和效果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对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策略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工作的推进,“一带一路”对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情况而言,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存在着转述对象分布不均、主题文化内涵薄弱、报道深度剖析不够、民众视角微有不足这四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实现预期对外传播效果,必须加快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国媒体能够在对外宣传“一带一路”的倡议同时,从国家层面出发,以宏观的视角对外新闻。因此,加强“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是在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访问中提出的重要倡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项倡议的提出,充分运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建立了区域性合作品台。“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符号,又是国际化和平发展的象征。“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为全球注入了新的功能,为全球人民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也给予了我国自身一个被全世界了解和认识的机会。
二、“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
(一)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新闻视野和角度。“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方方面面,是沿线国家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新闻传播也要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加以宣传。另外,“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提出的,新闻报道要体现出我国中华文明内在的包容性和历史开放态度。回顾历史,借鉴经验,以历史的发展眼光,传承和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以互学互鉴的谦虚态度,尊重各国文化差异,保证报道中文化的多元共存。最后,在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时,我国媒体有必要掌握“一带一路”的文化核心地位,同时还要对沿线国家文化,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以此形成良好互动,提高凝聚力和传播力。
(二)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
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就是不仅要以我国国内为主要报道对象,还应当兼顾部分发达国家媒体制度。同时加大沿途各国的文化和传媒体制的关注。一直以来,我国对沿途各国的新闻报道并不多,我国公民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文化并不熟悉。在此种情况下,若对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将不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公民的友好往来。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向其他国家传递的进程。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媒体需要以平等的心态,承认其他国家文化的价值。沿途国家中,许多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而我国的许多国民对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了解不多。对此,我国新闻传播从业者应公正客观的介绍周边国家文化,促进各国的民心相通。
(三)将边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将边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到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中,是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有效维护,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发扬。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以此加强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激发生产主体国力。为了在文化交流领域减少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吸引。因此,新闻传播界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尤其要注意周边国家对我国边界地区的冲击。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例,新闻传播事业要将其纳入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发挥其文化桥梁作用,以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中国声音的传递。如今,国外文化大量流入到边境地区,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社会的融入,这些都是国内媒体需要关注的问题,必须利用新闻报道的力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三、“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转述对象分布不均
转述对象分布不均,是“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首要问题。转述方式通常被应用在新闻的语篇中。主要是通过引述当事人的语言,充分展现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转述对象包括许多类别,比如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媒体记者、企业、普通民众等。经过有关调查,在“一带一路”的所有新闻报道中,共有上千条转述话语,转述内容上客观全面,丰富且真实可信。但是,在转述对象的比例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分布不均。其中,政府官员的转述占比近60%,专家学者转述占比为近20%,媒体记者转述占比为近8%,企业社团的转述占比为12.3%,而普通民众的转述的比例只有0.39%。这种转述比例,虽然增强了新闻的权威性,但是也体现出了对普通百姓参与“一带一路”实施的忽视,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宣传。
(二)主题文化内涵薄弱
在“一带一路”的主题报道中,虽然其主题重点比较突出,但是其文化内涵稍显薄弱,没有体现出“一带一路”文化的深刻性。根据有关调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主题主要分为五类,各类的报道篇数占比分别为:政策通告20.3%,会议报道30.5%,成果宣传26.2%,事件要闻20.3%,篇数占比最小的为历史文化,其占比仅占2.7%。可见,“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主题方向以政治和经济为主,凸显出了经济合作的重点。但是,社会政治色彩过多,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排斥。同时,我国媒体也忽视了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渠道。借助丝绸之路历史的渊源,才能达到各国文化上的共通,提升他国对我国的认同感。
(三)报道深度剖析不够
报道深度剖析度不够,可从“一带一路”有关报道的体裁分配上得出结论。在“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中,通讯类和消息类的报道占了近200篇,评论性报道为55篇,深度报道篇数只有5篇。可见,我国“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更加注重其发展的进程报道,时效性和连续性较强。比如,《丝路基金》系列的报道,主要由通讯稿件组成,内容简洁时效,但缺少必要的深度探讨。又例如,在《南非签署亚投行规定》的系列新闻中,整体新闻内容传播的是亚投行的筹建流程,我国政府公开的办事流程。但是,对于亚投行建立的影响和意义没有详细的介绍,也没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深刻论述,深度剖析不够,很容易误导观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解读。
(四)民众视角微有不足
“一带一路”有关新闻报道的视角,一般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宏观角度,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凸显我国的战略倡议,传播政策对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影响。微观角度,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传播“一带一路”对我国民众生活的影响。在我国256篇“一带一路”建设新闻报道中,有237篇报道属于宏观视角,11篇属于企业的视角。只有8篇属于微观视角。可见,“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视角,是以政府的战略思路传播为主,忽视了民众的认知水平。使部门国民对“一带一路”产生误解和抵触。
四、“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策略
(一)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
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就是充分认识到沿线国家民族特性、社会意识的差异性。我国媒体应当给予该方面的重视。首先,在新闻报道的转述对象方面,要加大对民众和企业的转述内容,体现出我国政府的服务性。在转述内容上,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一带一路”的重要影响,有针对性的稿件,提升新闻传播的专业度,提升对外传播的积极效果。比如,针对技术研发企业,新闻应当聚焦政府与其的合作上,以科技人才与企业为观众群体,提升宣传效果。同时,我国媒体可以借助民众声音,增进与沿线国家民众友谊,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赢得国外民众的支持。
(二)深化主题内涵以唤起文化共鸣
深化主题内涵,就是要立足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渊源。对外新闻的传播中,要强化各国的历史记忆,重温古代贸易交集,以此唤起各国之间的文化共鸣。同时,“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还应当体现出“一带一路”的历史任务和目标,打造全新文化价值。比如,在《丝绸聚焦》的系列报道中,介绍罗马和西安之间航线开通的意义,阐述对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挖掘两国的历史情结,增强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感染与共鸣效果。在“一带一路”报道中,还可以将马可波罗作为切入点,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过程,唤起国外观众的历史记忆。
(三)通过深度报道澄清争议和误解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外媒体存在着许多质疑。类似“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言论,使我国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中。我国只有通过新闻的信息传递,增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释和剖析,主动澄清争议,增加各国对我国的信任。比如《亚投行起航点赞》的报道中,我国针对国外的质疑做出了明确说明和解释,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亚投行的建设初衷,此举消除了各国怀疑。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应当定期去海外进行调研,不断新闻报道,为我国做出明确的解释,消除各国的疑虑,进而赢得各国支持和信任。
(四)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贴近民众生活
从百姓视角出发,就是要重在突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一带一路”的目标主体是各国的民众,最终目标是为各国民众造福。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和报道中,应当充分表达出这一初衷的目标,以赢得各国民众的信任。尤其对于本国的民众,媒体应当以百姓的角度,基于民众认知水平个,用朴实的语言对“一带一路”的意义进行说明。使“一带一路”深入国民群众内心,以此赢得海外民意基础。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研究,是从“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入手,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的关注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一带一路”,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将边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等重要内容。接着,本文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本文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几点策略展开了论述。第一,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第二,深化主题内涵以唤起文化共鸣;第三,通过深度报道澄清争议和误解;第四,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贴近民众生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传播水平和效果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张梦.论文化报道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以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观察,2017,01:24-26.
[2]穆青.让娱乐拥有至死而后生的力量——浅谈政治热点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娱乐化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40-41.
[3]吴明华,陈艾媛.议程设置理论透视下的对外报道及传播策略——以英美媒体对亚投行的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7,03:37-39.
[4]郭竞.我国电视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现状与趋势——以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为例[J].传媒,2016,04:49-50.
[5]许加彪,刘艺璇.对外传播视域下国际会议的新闻生产实践——基于《中国日报》的个案研究[J].当代传播,2016,04:104-106.
作者:刘雪琳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