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一带一路”环境下新闻传播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带一路”环境下新闻传播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带一路”环境下新闻传播研究

摘要: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研究,将从“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入手,结合“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内容,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传播水平和效果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对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策略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工作的推进,“一带一路”对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情况而言,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存在着转述对象分布不均、主题文化内涵薄弱、报道深度剖析不够、民众视角微有不足这四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实现预期对外传播效果,必须加快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国媒体能够在对外宣传“一带一路”的倡议同时,从国家层面出发,以宏观的视角对外新闻。因此,加强“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是在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访问中提出的重要倡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项倡议的提出,充分运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建立了区域性合作品台。“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符号,又是国际化和平发展的象征。“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为全球注入了新的功能,为全球人民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也给予了我国自身一个被全世界了解和认识的机会。

二、“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

(一)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重点,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新闻视野和角度。“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方方面面,是沿线国家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新闻传播也要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加以宣传。另外,“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提出的,新闻报道要体现出我国中华文明内在的包容性和历史开放态度。回顾历史,借鉴经验,以历史的发展眼光,传承和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以互学互鉴的谦虚态度,尊重各国文化差异,保证报道中文化的多元共存。最后,在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时,我国媒体有必要掌握“一带一路”的文化核心地位,同时还要对沿线国家文化,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以此形成良好互动,提高凝聚力和传播力。

(二)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

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就是不仅要以我国国内为主要报道对象,还应当兼顾部分发达国家媒体制度。同时加大沿途各国的文化和传媒体制的关注。一直以来,我国对沿途各国的新闻报道并不多,我国公民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文化并不熟悉。在此种情况下,若对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将不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公民的友好往来。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向其他国家传递的进程。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媒体需要以平等的心态,承认其他国家文化的价值。沿途国家中,许多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而我国的许多国民对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了解不多。对此,我国新闻传播从业者应公正客观的介绍周边国家文化,促进各国的民心相通。

(三)将边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将边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到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中,是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有效维护,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发扬。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以此加强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激发生产主体国力。为了在文化交流领域减少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吸引。因此,新闻传播界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尤其要注意周边国家对我国边界地区的冲击。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例,新闻传播事业要将其纳入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发挥其文化桥梁作用,以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中国声音的传递。如今,国外文化大量流入到边境地区,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社会的融入,这些都是国内媒体需要关注的问题,必须利用新闻报道的力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三、“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转述对象分布不均

转述对象分布不均,是“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首要问题。转述方式通常被应用在新闻的语篇中。主要是通过引述当事人的语言,充分展现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转述对象包括许多类别,比如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媒体记者、企业、普通民众等。经过有关调查,在“一带一路”的所有新闻报道中,共有上千条转述话语,转述内容上客观全面,丰富且真实可信。但是,在转述对象的比例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分布不均。其中,政府官员的转述占比近60%,专家学者转述占比为近20%,媒体记者转述占比为近8%,企业社团的转述占比为12.3%,而普通民众的转述的比例只有0.39%。这种转述比例,虽然增强了新闻的权威性,但是也体现出了对普通百姓参与“一带一路”实施的忽视,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宣传。

(二)主题文化内涵薄弱

在“一带一路”的主题报道中,虽然其主题重点比较突出,但是其文化内涵稍显薄弱,没有体现出“一带一路”文化的深刻性。根据有关调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主题主要分为五类,各类的报道篇数占比分别为:政策通告20.3%,会议报道30.5%,成果宣传26.2%,事件要闻20.3%,篇数占比最小的为历史文化,其占比仅占2.7%。可见,“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主题方向以政治和经济为主,凸显出了经济合作的重点。但是,社会政治色彩过多,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排斥。同时,我国媒体也忽视了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渠道。借助丝绸之路历史的渊源,才能达到各国文化上的共通,提升他国对我国的认同感。

(三)报道深度剖析不够

报道深度剖析度不够,可从“一带一路”有关报道的体裁分配上得出结论。在“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中,通讯类和消息类的报道占了近200篇,评论性报道为55篇,深度报道篇数只有5篇。可见,我国“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更加注重其发展的进程报道,时效性和连续性较强。比如,《丝路基金》系列的报道,主要由通讯稿件组成,内容简洁时效,但缺少必要的深度探讨。又例如,在《南非签署亚投行规定》的系列新闻中,整体新闻内容传播的是亚投行的筹建流程,我国政府公开的办事流程。但是,对于亚投行建立的影响和意义没有详细的介绍,也没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深刻论述,深度剖析不够,很容易误导观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解读。

(四)民众视角微有不足

“一带一路”有关新闻报道的视角,一般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宏观角度,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凸显我国的战略倡议,传播政策对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影响。微观角度,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传播“一带一路”对我国民众生活的影响。在我国256篇“一带一路”建设新闻报道中,有237篇报道属于宏观视角,11篇属于企业的视角。只有8篇属于微观视角。可见,“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视角,是以政府的战略思路传播为主,忽视了民众的认知水平。使部门国民对“一带一路”产生误解和抵触。

四、“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策略

(一)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

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就是充分认识到沿线国家民族特性、社会意识的差异性。我国媒体应当给予该方面的重视。首先,在新闻报道的转述对象方面,要加大对民众和企业的转述内容,体现出我国政府的服务性。在转述内容上,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一带一路”的重要影响,有针对性的稿件,提升新闻传播的专业度,提升对外传播的积极效果。比如,针对技术研发企业,新闻应当聚焦政府与其的合作上,以科技人才与企业为观众群体,提升宣传效果。同时,我国媒体可以借助民众声音,增进与沿线国家民众友谊,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赢得国外民众的支持。

(二)深化主题内涵以唤起文化共鸣

深化主题内涵,就是要立足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渊源。对外新闻的传播中,要强化各国的历史记忆,重温古代贸易交集,以此唤起各国之间的文化共鸣。同时,“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还应当体现出“一带一路”的历史任务和目标,打造全新文化价值。比如,在《丝绸聚焦》的系列报道中,介绍罗马和西安之间航线开通的意义,阐述对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挖掘两国的历史情结,增强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感染与共鸣效果。在“一带一路”报道中,还可以将马可波罗作为切入点,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过程,唤起国外观众的历史记忆。

(三)通过深度报道澄清争议和误解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外媒体存在着许多质疑。类似“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言论,使我国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中。我国只有通过新闻的信息传递,增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释和剖析,主动澄清争议,增加各国对我国的信任。比如《亚投行起航点赞》的报道中,我国针对国外的质疑做出了明确说明和解释,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亚投行的建设初衷,此举消除了各国怀疑。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应当定期去海外进行调研,不断新闻报道,为我国做出明确的解释,消除各国的疑虑,进而赢得各国支持和信任。

(四)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贴近民众生活

从百姓视角出发,就是要重在突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一带一路”的目标主体是各国的民众,最终目标是为各国民众造福。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和报道中,应当充分表达出这一初衷的目标,以赢得各国民众的信任。尤其对于本国的民众,媒体应当以百姓的角度,基于民众认知水平个,用朴实的语言对“一带一路”的意义进行说明。使“一带一路”深入国民群众内心,以此赢得海外民意基础。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研究,是从“一带一路”战略环境概述入手,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的关注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一带一路”,以平等的心态强化“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报道,将边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等重要内容。接着,本文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本文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几点策略展开了论述。第一,重视新闻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传播;第二,深化主题内涵以唤起文化共鸣;第三,通过深度报道澄清争议和误解;第四,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贴近民众生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传播水平和效果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张梦.论文化报道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以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观察,2017,01:24-26.

[2]穆青.让娱乐拥有至死而后生的力量——浅谈政治热点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娱乐化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40-41.

[3]吴明华,陈艾媛.议程设置理论透视下的对外报道及传播策略——以英美媒体对亚投行的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7,03:37-39.

[4]郭竞.我国电视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现状与趋势——以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为例[J].传媒,2016,04:49-50.

[5]许加彪,刘艺璇.对外传播视域下国际会议的新闻生产实践——基于《中国日报》的个案研究[J].当代传播,2016,04:104-106.

作者:刘雪琳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