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词汇模糊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词汇模糊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语词汇模糊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汉语词汇模糊性是现代汉语词汇普遍存在的本质属性,词义模糊的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对于词汇模糊性的存在现象、存在类型和存在原因的研究与探讨大都已成定论,分析词汇的模糊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总结模糊词汇构成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新闻样本中模糊词汇的应用实例,概括总结出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原因及语用功能,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汉语词汇;模糊性;新闻传播;应用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说:“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大部分类别是模糊,有些只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的模糊”;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中提出:“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刘叔新认为:“模糊性是由于词汇所指对象的外延或范围的不确定”;高守纲总结指出:“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边界部分模糊不清”;综上可知,词义外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词汇的模糊性。词汇的模糊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后,模糊语义学逐步成为了国内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国内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张乔《模糊语义学》的理论进一步推动模糊语言学的纵深发展。近年来,模糊语言的理论研究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颇丰,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模糊词汇的构成特点

根据模糊性词汇使用的语境及其规律,从构成特征的角度对模糊词汇粗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模糊性附加词

这类词大都附加在一些意义明确的词前面或者后面。前加式的结构如“低于五十”,其中“五十”就是明确的数字,“低于”作为模糊性前加词,就使得整个语言结构都呈现出模糊性;后加式的结构如“一百左右”,其中“一百”是明确的数词,“左右”则为模糊性后加词,整个语言结构同样具有模糊性。此外,模糊性附加词不能够同时使用,比如“低于五十左右”则为错误的语言表达。

(二)模糊性词语

模糊性词语在整个模糊性词汇系统中占绝对优势,数量多,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如性质形容词“高”“矮”“胖”“瘦”“美”“丑”等,程度副词“很”“十分”等,时间名词“上午”“下午”等。

(三)模糊性短语

现代汉语词汇包括词和固定短语,模糊性词汇不仅包括模糊性词语,同时也包括模糊性的固定短语。固定短语大都具有描述性的特点,对于无须描述细节的内容,可以选用模糊性固定短语进行概括描述,如“事半功倍”“千钧一发”等;对于不便过度描述的内容,也可使用模糊性固定短语委婉述说,如“差之毫厘”“背水一战”等。

二、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在长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者将新闻传播的准确性作为职业的生命,要求新闻报道要尽量还原事件本真,模糊则成为了新闻报道不可触碰的底线。然而,准确性并不等同于精确性,在很多情况下,模糊性词汇的使用反而能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在此,本文从2016年《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中国能源报》刊发的新闻稿件中随机选取50个样本,分别从新闻词数、模糊词数、模糊词所占比例等方面入手,通过统计软件对各样本逐一进行统计,大体整理如表1。对照分析表1可以得出,模糊性词汇的数量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人民日报》占比11.6%,《中国城市报》占比10.3%,《中国能源报》占比10.8%。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词汇的模糊性并不是对立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具体语料分析结果如下:一是模糊性词汇在新闻词汇中占有一定比例,发挥一定作用;二是模糊性词汇存在于新闻报道中,是诸多原因促成的结果;三是新闻事件的模糊性与新闻报道中模糊性词汇的数量成正比;四是模糊性词汇的使用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

三、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原因

模糊词语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具有周遍性,就其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原因而言是多方面的。从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及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分析,现将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一)适应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新闻传播要求对客观世界进行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加要求新闻传播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及时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这种传播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新闻语言应具有真实、有效、篇幅短、受众广等特征。客观事物和客观事件的相对模糊性,决定了词汇的相对模糊性,而新闻传播及时准确的传播要求,就不可回避地在新闻传播中使用模糊词汇。新闻文本的简洁性要求报道者使用概括性强的模糊词汇描述新闻事件,用最简洁的新闻语言传递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报道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传播行为,对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无须全部报道,用模糊词汇将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到最大。例如:目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民间投资保持平稳持续的增长态势。(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前景美好,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2日第2版)在这段新闻语言中,报道者用了“目前”“快速”和“平稳”等词来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如果将中国经济所有的发展指标全部列出,就成了政府经济报告,而不是新闻报道,背离了新闻传播简洁性的要求,也就不能直接有效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

(二)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诉求

由于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由传统媒介向新兴媒介转变,对快速获取国内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的需求愈加凸显,受众只关心新闻事件的大体情况,而不会关注每条新闻的具体细节和精确数字。杨丽霞在阐述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时指出:“受众接受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而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信息感兴趣”;张健认为:“一篇塞满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冗长累赘,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Channel说:“使用模糊语言对精确信息进行恰当的‘剪裁’能够更好地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来”。因此,在新闻传播的很多情况下,新闻传播者使用具有概括性、模糊性的词汇更符合受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心理诉求,在新闻文本撰写过程中,传播者省去冗繁的细节,适当选用模糊性词汇,更能突出重点,满足阅读需求。例如:8月中旬,一场暴雨降临常德。24小时内,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131毫米。不过,在这场暴雨面前,常德经受住了考验。主城区道路排水通畅,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出现路面积水情况。(水城常德会“呼吸”,载于《中国城市报》2017年9月4日第1版)在这则新闻报道中,陈述常德的降水、排水情况时,报道者用了“中旬”“24小时内”和“大部分”等词汇,模糊化处理了没有必要具体说明的时间和数量,适当使用了三个模糊性词汇,但读者却非常能够接受,并不觉得这种报道是模糊不清的。

(三)符合新闻传播的政策性要求

从词汇的模糊性来看,词汇意义具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两个层面,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符合新闻事实清楚、表达准确清晰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词汇所传达的信息在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上都十分精确。在报道一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因行业纪律、国家政策及新闻政策的限制要求,有些具体事件细节信息不宜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大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适时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词汇。

四、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功能

在新闻写作过程当中,适当地使用模糊性词汇不仅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底和报道艺术,还可以增加新闻文本的表现力,及时准确地凸显新闻传播的主题思想,增强新闻的传播价值。总体来说,模糊词汇在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功能有以下几点:

(一)提升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o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稿件可读性的重要源泉。为及时有效地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传播者常对一些冗繁拖沓的内容加以概括,用模糊性词汇完成新闻传播任务,使读者快速获得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体现出新闻传播的时效价值。J.A.Goguen曾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做出过阐释:“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件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可见,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传播者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背景、细节都梳理清楚再进行报道。例如:《方案》表示,到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三年内车用乙醇汽油覆盖全国,载于《中国能源报》2017年9月18日第1版)上述新闻中提到“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的力度如何,具体推广到全国的哪些地方,这些细节无须在新闻报道中详细说明。传播者仅用具有模糊性的“基本”一词说明了推广的范围,从而传递了足够的新闻信息,节约新闻稿件撰写的时间,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二)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新闻事件大都存有突发性、易变动的特点,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采访、调查、分析、报道的过程中,对于事件的背景、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等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若事无巨细地进行报道,势必会引起受众的质疑和反感。因此,模糊性词汇的适时使用,不仅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同时也反映了传播者求真务实的精神。例如:身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彦宏曾在2016年全国政协提案中建议,我国应尽快组织开展关于无人车牌照发放、行驶规定、事故认责等方面的研究,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无人驾驶上路还有多远?载于《中国城市报》2017年7月17日第1版)在上面这个新闻实例中,传播者对未来具体何时“组织开展关于无人车牌照发放、行驶规定、事故认责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用“尽快”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三)保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应准确、真实反映新闻事件,但新闻报道对象若涉及到国家安全、军事部署、科技情报、个人隐私等,新闻报道中选用的词汇就应十分谨慎。为做到此类新闻报道保密性的原则,可适时选用模糊性词汇,含蓄委婉地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完成了重要信息的保密工作。如新闻传播中常用的“据悉”“另悉”等模糊性词汇。

(四)控制新闻传播的负面倾向

黎品玉认为:“无论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还是新闻本身的发展来看,给受众带来过度刺激的所谓‘精确描述’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用模糊语言来代替那些不恰当的细节文字、图片和声音,则是减少刺激、降低新闻报道负面性的有效做法。”对于灾难性的新闻事件,如若过度描述细节,会再度引起受众的负面情绪;对于“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过度报道,会引发青少年受众无意识的模仿行为,造成负面后果。因此,对于这些情况,传播者应选用一些模糊性词汇进行概括报道,从而降低负面宣传效果。综上所言,模糊性词汇在新闻传播中普遍存在,这取决于新闻报道本身对模糊语言的客观需要,也取决于当今人类快速阅读的心理诉求。事实上,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传播者只要对模糊性词汇有一个充分而客观的认识,科学合理地使用模糊性词汇,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可信度,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报道的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②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③晋楠.新闻语言中的模糊现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④王永忠.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与礼貌补救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⑤王瑶.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J].新南记者,2000(6)

⑥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⑦俞建村.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作者:尹绪彪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