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闻采编与制作普通话课程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普通话课程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实施中,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为依据,以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及以上为导向,通过模拟测试、朗诵比赛等实训项目开展应用实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等级证书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实现培养政治素养高、表达能力好的新闻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对接各项标准,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对应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考试标准,优化为普通话概述、语音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三部分教学内容。
(二)参考平台数据,做好学情分析职业院校普通话教学囿于课时限制,如果教师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发音理论,势必会影响学生练习,减少纠正错误发音的时间,因此,对普通话课程的设计必须通盘考虑,整体把握。[1]鉴于此,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学情分析。1.了解学生特质。根据调查分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有近80%的学生来自湖南方言区,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的超过一半,具有普通话基础较好、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信息化技术运用熟练等优势,也存在常见语音问题难以突破、不够自信、自控能力较差等劣势。2.了解学生需求。我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在课堂内外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并根据反馈意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收到双向沟通、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设定教学目标,预判教学重难点课程以增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普通话等级测试为杠杆,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辨正能力,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等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预判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构建整体框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情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依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依据“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3666”教学策略,即普通话课程、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三个主要教学依据,“导、学、练、测、教、拓”六步走的教学模式,“平台、自评、互评、教师、专家、智能”六个维度评价方式和“听、辨、读、讲、访、品”六个方面的综合能力。1.以“课、岗、证”三者结合为主线,构建整体框架。教师结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的标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整体框架。2.建立六步走教学模式、六个维度评价方式,提升六方面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为杠杆,建立“导、学、练、测、教、拓”六步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平台、自评、互评、教师、专家、智能”六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听、辨、读、讲、访、品”六个方面的综合能力。3.教学方法多种并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不同,使用问卷调查法、思维导图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4.学习方法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丰富多样,包括自主诵读探究法、趣味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5.“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通过课程导学、课堂重难点讲解、线上线下深度讨论、自我测验等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收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前自主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等任务,在完成课前任务时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重点、应突破的难点以及应达到的学习目的,有效保证学生后阶段的学习能有的放矢。
(二)课中练习巩固
普通话学习是口耳之学。课中集中训练学生“打开耳朵用心听,张开嘴巴用脑说”。教师通过方言听辨、绕口令PK、微课学习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声母差异探究、韵母难点辨析、声调调值听辨等不同梯度的任务中,结合字、词、句、段、篇、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层训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挑战、高效完成,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课后拓展提高
课外活动是学习延展的重要途径,主要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围绕抗疫、建党100周年等主题,教学团队积极带领和鼓励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如“清明云端寄哀思——缅怀烈士”主题朗诵比赛、“抗疫有我,云端筑梦”演讲比赛、献礼建党百年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也增强了自我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多方客观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校采取立体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平台数据、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专家评价、智能模拟测试评价六个方面,打破传统的评价单一局限,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化考核,注重学生过程能力提升,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还可增加“课外实践”申请加分项目,学生提供照片、视频、证书等佐证材料即可。
三、课程实施成效
(一)因势利导,落实“三全育人”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挖掘课堂内外思政教育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新时代新闻人,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良好效果。
(二)学习资源丰富,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1)学习空间广泛,包括网络学习平台普通话在线课程、普通话学习网等网站,中国播音主持网等微信公众号,以及思维导图、普通话测试等App拓展学习空间。(2)教学平台丰富,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了线下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微课等智能学习终端完成线上讨论等活动。这些移动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目标达成率高,普测成绩显著提升
(1)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有提高,后进生跟得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逐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2)随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实行,近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注重人文关怀,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不同的民族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语言是在思想情感上维系一个民族整体的基本纽带。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它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溶解在人们的心灵中,积淀在深层的心理结构之内。[2]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的普通话,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代代传承和不断发展而积淀成的文化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通话课程必须实行立体化的“三全育人”模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将之融入细化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里,让学生感受到浸入式的思政教育。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色,组织系列云端朗诵、辩论、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注重人文关怀,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温度、懂生活的高品质的人,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二)强化美育功能,提升审美能力
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集中体现着现代汉语的美感,它有着优美的音韵,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典雅的词汇,灵活多样的句式,生动有趣的修辞,不但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选取朗诵材料时,除了必读文章之外,还可以寻找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的文章、诗歌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三)全面提升“听、辨、读、讲、访、品”综合能力
课堂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结合课程标准、普测要求、岗位需求开展“导、学、练、测、教、拓”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听、辨、读、讲、访、品”六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李晓.职业院校普通话课程有效教学探究[J].汉字文化,2020(23):42-43.
[2]郭昕.“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技育,2017(26):18-22.
[3]赵世举.语言与国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黄静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