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闭环式信息管理对临床输血的质量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闭环式信息管理对临床输血的质量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闭环式信息管理对临床输血的质量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并实施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血液全过程跟踪管理,观察其对临床输血质量影响。方法:实施闭环管理后2013-05—2015-04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前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一般情况、红细胞输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同适应证分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和红细胞输注有效率。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红细胞输注量(U)分别为4.82±0.98、5.35±1.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输血前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74.53±21.68、78.22±22.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适应证分组间比较,输血前血红蛋白值除急性失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血红蛋白值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红细胞输注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2.7%vs67.3%,χ2=96.87;P<0.05)。结论: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输血全过程进行监控,把握最佳的输血适应证,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疗效,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质量;闭环管理;输血有效率

随着技术不断完善,临床输血治疗已经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但由于输血过程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多,是影响医疗质量及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使用有效的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达到信息化管理,保证临床输血质量的安全可靠。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建立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及不良反应上报系统无缝连接,实现从临床输血申请、标本采集、交叉配血、血液输注核对、输注过程记录、血袋回收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整个血液周期全过程跟踪的闭环管理。现将我院在实施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前后对输血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实施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后2013-05—2015-04我院收治的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患者1448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768例,女6714例;年龄1d~99岁。实施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前2011-05—2013-04收治的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患者134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974例,女6476例;年龄1d~90岁。每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输血适应证的不同,将因外伤或疾病致血管破裂,或凝血、止血障碍等原因使大量血液在短期内丢失,不仅影响血容量而且引起急性失血后贫血,纳入急性失血性输血组;将因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纳入慢性贫血输血组;将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纳入围手术期输血组;以及其他组。所有入组患者均为在输血后24h内进行血常规检测。

1.2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我院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指导建立的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于2013年5月上线实施,各模块改进运行正常,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主要功能包括临床输血申请模块、输血科配发血模块、临床输血输注管理模块、临床用血评价模块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模块。具体工作流程如下:①血液申请单元通过医院医务部门对临床医师用血权限进行分级,并对申请输血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常规输血申请、急症输血申请、手术备血申请和自身输血申请4种类型;②临床医师依据精细化血液输注计算公式进行输血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相关检验数值,计算出血液制品的推荐输注量,红细胞补充量计算公式:输入红细胞悬液单位数=体重(kg)×0.07×[Hb期望值(g/L)-输血前Hb值(g/L)]/25;③电子审批大量用血申请单,每月统计汇总分析,简化申请流程,为临床抢救节约时间;④智能化管理患者血液标本,依据不同血液制品的需求告知临床标本抗凝种类、采集量、采集时间等,并可监控标本采集到送达输血科时间;⑤血液制品出入库及库存管理,实现血液库存及失效时限的预警,以便提醒及时补足库存且避免血液制品的过期浪费;⑥系统接收申请单后,自动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实行电子配血,匹配选择ABO系统相同及RH系统CcDEe抗原最大相合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的血液制品;⑦临床输血管理包括血液制品送达后,临床医师开具输血医嘱,护士执行血液核对、接收、开始输注及输注结束医嘱,并定期巡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⑧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系统自动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及医师处理过程,生成反馈单上传至输血科;⑨通过输血前后患者改善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来对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定期汇总公示。

1.3观察指标

统计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红细胞输注量,红细胞类单位为U,2组血红蛋白浓度均为输血前后24h内检测结果,输注红细胞患者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划分为急性失血、慢性贫血、围术期输血及其它情况。输注有效率按照输血后血红蛋白恢复率来判断,血红蛋白恢复率≥50%为有效,低于50%为无效。计算公式如下:血红蛋白恢复率=Wt×V×(输血后Hb值-输血前Hb值)/输入Hb总量×100%注:Wt:患者体重(kg)V:每公斤体重的血容量,成人每公斤体重0.07L,儿童每公斤体重0.08L,婴幼儿每公斤体重0.09L。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红细胞输注情况比较将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统计,2组平均输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适应证分组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前后评估评价情况

2组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适应证分组比较除急性失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vs67.3%,χ2=96.87;P<0.05),各适应证分组间比较,急性失血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组比较输血前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随着医院管理水平及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要求输血管理工作也要不断提高,实现管理精细化、输注精准化,开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来保证血液资源科学合理使用。临床输血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血液制品入库,患者输血前准备,血液输注过程中,输血后不良反应观察、疗效评估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患者用血安全、可靠。有统计指出在血液从输血科发出后时间段发生的输血不良事件占半数以上〔1〕,因此我院闭环式血液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加强临床医师评估及护理输血核对步骤,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血液核对及血液输注提示等输血流程关键环节的核对,减少人为误差导致血液输注环节出现差错,并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保证输血安全有效。本研究选择我院观察组红细胞平均输注量(U)4.82±0.98低于对照组5.35±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实施闭环管理后红细胞的输注量减少,节约了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72%和1.67%,与文献报道的1%~10%相符〔2〕,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实施闭环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后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经信息系统直接抓取,不良反应的发现上报率升高,大大降低了漏报的可能,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输血患者如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可引起不适,及时处理能够缓解,重度不良反应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可引起脏器损伤甚至死亡。目前虽然通过严格的交叉配血实验操作,血液成分均为少白细胞制品,成分输血率近100%等环节,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下降,仍需增强认识预防不良反应的意识,通过信息化提示定期巡视,尽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其危害。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前血红蛋白值分别为(74.53±21.68)g/L、(78.22±22.59)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实施闭环管理后,输血适应证把握更严格;输血后血红蛋白值观察组(99.59±21.45)g/L,对照组(101.39±24.1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适应证红细胞输注情况比较中,2组患者急性失血适应证输血前、后血红蛋白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由于失血速度快,临床医师难以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失血量而为保证患者安全,尽可能备好充足的血液制品,难免存在血液浪费的情况。慢性贫血、围术期和其他适应证输血前血红蛋白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输注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通过信息化系统依据精细化血液输注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例患者的最适输注量,临床申请量要求不高于计算量,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输注,节约血液资源,并未降低输血后血红蛋白值,提高输注有效率。红细胞的输注疗效受出血、骨髓抑制、同种免疫以及红细胞的保存损害等因素的影响〔3〕,并且目前国内外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或技术规范并无输血是否合理的明确标准,对于输血合理性也处于研究阶段,所以我们依据输血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值来计算输注有效率〔4〕。急性失血及围术期输血不但需要保证患者输血安全,血液输注的合理性,血液从输血科及时送达临床也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实现闭环管理后,从标本采集接收、血型检测交叉配血到血液发放输注所使用的时间都显著降低,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患者信息的提取及核对,减少人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率。我们通过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降低了不合理输血比例,提高了输血有效率及不良反应上报率,同时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同时还发现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血液输注管理略显粗放,在今后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如何培训临床医师提高输血意识,及时客观评价失血量方面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NuttallGA,AbensteinJP,StubbsJR,etal.Computer-izedbarcode-basedbloodidentificationsystemsandnear-misstransfusionepisodesandtransfusionerrors[J].MayoClinProc,2013,88:354-359.

[2]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

[3]金星,马海平,王江,等.不同库存时间红细胞输注对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3):299-305.

[4]MazzaBF,FreitasFG,MachadoFR,etal.Bloodtrans-fusionsinsepticshock:is7.0g/dLreallytheappro-priatethreshold?[J].RevBrasTerIntensiva,2015,27:36-43.

作者:张少强 刘青 邵长峰 刘术臻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