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虽然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民众生活给予了较大便利,但也存在较大威胁,因网络存在的开放性,和网络连接的终端要求不高,使得网络时常遭受病毒的侵袭,导致网络安全问题极为显著。故而,有必要选择相应举措对网络安全加以维护。基于此,本文针对网络安全维护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探索、讨论,望以此对较好的网络秩序加以维护,确保用户使用网络具备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网络安全维护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
前言:
实质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民众工作、生活等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不利的一面。譬如各个国家与区域的居民,能借助网络技术达成实时沟通的目的,有效规避了距离、空间存在的局限性,民众能够在家就知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件,但同时个人信息的大肆泄漏、网络攻击行为的出现以及网络病毒等均对用户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故而,在此形势下就需选择相应举措防范、应对威胁,以对网络安全加以维护。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而后对其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概述
1.1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定义
一般而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即基础性网络信息管理,譬如IP地址、用于ID与密码的管理等等。伴同计算机技术使用范畴的扩张,其内容愈加健全、功能愈加强大,与此同时民众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如果未对信息管理工作有效监管,便会促使较好的网络秩序受到干扰,更甚者对用户信息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故而,我们需落实计算机新信息管理工作,选择适宜的技术方式,对网络安全予以维护,对网络秩序予以维持,确保计算机系统可有效运行,防范病毒侵袭、个人信息外泄等情况的滋生。
1.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1.契合时展所提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时展具备推进效用,在各国经济中具备显著地位,且我国目前已很好的对该技术进行普及,故在此形势下急需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予以强化,从而对网络安全予以维护,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且给民众工作、生活给予有效保证,可见其与时展所提需求较为契合。2.能对网络安全隐患有效处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能有效对网络完全隐患有效处理。当前,该技术在获取较好发展的同时,网络病毒、黑客技术也有了相应发展,故依旧具有较多网络安全问题,因而为对相应问题有效处理,便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二、网络安全维护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加密技术
该技术的运用即把以往的数据明文加以转换,让其编程具备密码的数据。在此形势下,把密文变换成原先的数据、明文便会应用密钥。此技术的运用可对数据安全、存储完整性予以保障。通常,加密技术具备对称、非对称加密两大模式。其间,对称加密即加密和解密工作;非对称加密即加密和解密工作里面应用的密钥具备差异。
2.2杀毒软件
当前具有的杀毒软件众多,多数软件均是借助计算机对病毒进行辨别、删除。细致而言,杀毒软件可以位于最短时限内将计算机里面的病毒辨别、删除。然而,伴同病毒的持续演变发展,应用的蛇毒软件也应持续改进,如此方可更好的维护网络安全。
2.3防火墙
位于较多计算机中,防火墙是最关键的网络安全技术。此技术的运用可对信息运用状况予以扫描,在察觉有病毒或木马期间对服务器进行中断操作,对信息传输进行限制,以防止病毒继续传播,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当前,防火墙具备包过滤与应用级防火墙两大类型。其间,前者位于计算机中主要借助路由器过滤数据信息;后者主要以安全的服务器为基础,针对服务器里面形成的所有数据加以扫面,可对不正确、恶意信息等有效识别。
2.4入侵检测技术
在计算机系统里面运用入侵检测技术,能对网络数据、应用程序信息进行采集,且对计算机里面具有的入侵行为予以分析,并及时报警对入侵行为进行制止。故而,该技术属于安全防护技术,可有效监视系统数据,确保网络正常运转。通常,入侵检测系统为主机系统、历史审计数据等,其可对隐藏的不足加以检测。该技术主要有误用检测与异常检测两大类型。前者是对入侵方式予以检查,后者主要针对计算机内的资源用户、系统异常行为等加以检测,切实应用时需对计算机系统整体扫描。
结束语:
概括而言,网络在给民众创造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较多问题。故而,应用网络实施信息沟通期间,应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网络安全予以维护,以保障数据信息健全、传输安全等,从而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形成,对所有用户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杨媛涵.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4):212.
[2]陈雪涛,王薇.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9):19.
[3]陈雪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4):23-24+27.
作者:李兴波 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