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管理工作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必须随之作出改革,本文针对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探析,进而对如何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管理;思考
1信息概述
1.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创始人申农),在社会实践中,信息是指所有具有价值性、有效性、经济性,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消息、情报、资料、数据和知识。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征,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获得和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事物,才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信息管理则是通过对各种知识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使无序的信息流成为有序的、方便人们利用的信息。
1.2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物质的一般属性,但它并非物质本身。信息所外显出来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实质所决定的,就当代信息而言,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无限性
在人们所生存生活的空间内,信息被不断产生着,人们每天都接触信息、学习信息、理解信息、发出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也在无限地产生和发展,信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是处在无穷的活动当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也就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
1.2.2可识别性
由于信息的载体存在多样化,因此,信息可以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间接的辨认和识别。
1.2.3时效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价值也具有了特定的时间限制要求。并非所有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具有现代价值,只有符合信息获取方在特定时间内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通过信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2.4转换性
由于信息的载体是多样的,因此,信息可以从一种信息载体情势转换为另一种情势,比如,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其他代码信息等等。
1.2.5可开发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进行无限的开发;从信息承载的内容来看,信息也可以进行不断的发掘和探索。
2高校信息管理的分类及作用
高校信息管理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高等学校运作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高等学校信息的总称。狭义上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高校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社会活动。伴随信息化的发展,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高等学校的内部人员之间、高等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以至信息量大增,虽然信息的产生有了量的增加,但从不同视角仍可对信息进行分类。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也逐步深入,学生管理、教学科研、教辅、行政等多部门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作为信息传播与信息处理的集散地,高等学校利用信息进行有效决策、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传播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共识,高等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而言,高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管理质量影响高校的决策效率
高等学校的信息内容范畴较大,除了《简报》《工作总结》等传统信息资料外,各类文件、纪要、教务信息、学籍信息、思想信息、服务信息等都属于高校信息管理范畴。这些信息的整理、存档、提取和利用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工作的具体运作,并且对学校的发展决策具有很大影响。高等学校制定计划、规划必须以相关信息为基础,只有信息管理工作到位,才能保证高效的计划、规划、决策的形成。
2.2信息管理确保高校诸要素间沟通顺畅
高等学校要确保运行平稳,其组织结构间往往需要通畅的交流,这些交流一般都以信息交流为主。例如,对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能为就业管理部门提供工作基础。对教师科研信息以及要求的搜集,能为科研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信息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3信息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高效的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系统等高校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无不以优质的信息管理为基础,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2.4信息管理是提升高校形象宣传的基础
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类公众之间的沟通离不开信息,有效的信息管理能够提高信息质量,进而达到公关宣传的效果与目的。特别是高等学校进行品牌宣传时,公关创意的基础是在大量真实信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的主要问题
3.1信息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信息管理工作相对来说繁杂、重复。因此,有部分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和管理者对信息服务工作在学校各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在具体的信息管理、服务工作中就是日常工作松懈,信息监督不力,信息整理、搜集、分析不主动,信息供给服务不到位,服务范畴狭隘等。造成服务与需求不符,及信息服务供给与高校建设发展所需的信息需求脱节。其次,这种不足还体现在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与长远目标。在日常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成为一种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建设。科学管理程度不足,许多重要信息往往流失且无法追回,形成信息管理危机。
3.2信息工作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缺乏系统的目标管理机制,缺少完善的信息整理、报送、分析等工作机制;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不足。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信息管理工作常常出现责任不清晰、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3.3信息管理者素质不高
3.3.1信息工作人员入门标准不高由于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信息工作人员的引进标准往往带有随意性。致使信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一些缺乏信息管理专业经验、职业道德感较差的人员也能进入信息管理领域。鉴于其自身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技能与素养,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无法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能同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前进。
3.3.2信息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较低高等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庞杂,涉及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由于信息管理工作目标机制的不完善,信息工作无法进行深入的发展。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简单的上情下达,无法辅助配合高校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目标,更无法实现信息的辅助决策和咨询建议等基本功能。尤其是个别信息拖沓、延误、缺失、无效和滞后,常常使信息失去应有的价值。
3.3.3信息工作人员观念落后由于一些信息管理工作者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管理观念阶段,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化的步伐,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认为信息管理只包含简单的信息处理,及简报、通报、新闻等形式,缺乏对信息现代化的本质认识。
4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管理的应对策略
4.1全员重视信息管理工作
首先,高等学校各领导层要充分重视和支持信息管理工作。要树立现代信息管理的意识和思想,将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从机制、管理方法上重视信息管理,同教职工达成共识,才能够带领、引导广大教职工增强信息管理观念和意识,转变工作习惯,协助、配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其次,高校教职工应积极配合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必须要明确信息管理工作对教学以及科研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信息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使信息管理能够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造更高的教学与科研效益。
4.2创新信息管理者的服务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信息管理工作保持生机的重要源泉。在现代化信息建设的今天,信息管理工作必须依靠服务发展这一根本理念,不断强化信息管理,实现积极创新,并以此为基本推动力,依靠个人主动性去完成信息管理工作,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信息管理的内容、类型以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特点等,主动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强信息管理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宽服务领域,协调处理好信息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需要由粗放型向细致型转变,即强化信息管理工作的细致性。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强调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则要求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加深对现代信息管理工作的实质性认知,即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料。
4.3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首先,提高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入门标准。由于信息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创新开拓精神的工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政治思想端正、信息管理技术业务过硬、职业道德感较强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来从事这份工作。其次,通过多渠道加强对现有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确保高校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4.4不断完善技术保障系统
保持高校信息系统与网络程序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运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高校信息管理技术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以及硬软件配置,改善信息管理工作环境,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普及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知识,构建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松波.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信息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2(3):38-41.
[2]李强.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12-13.
[3]梁俊杰.新时期高校信息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110-112.
作者:刘丽华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