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文学课程中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游戏精神;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
小学语文教材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资源,儿童文学富有“游戏精神”;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充满游戏精神。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儿童文学“游戏精神”这一特征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师范生对游戏精神的阐释和表现能力,以便他们能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需求。
一、“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命题,不仅是体现了儿童文学的个性以及美学品格,而且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方卫平老师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指儿童文学在与童年的游戏和游戏冲动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其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重要艺术精神,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自由的精神、欢乐的精神、严肃的精神[1]。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必须具有运用“游戏精神”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文是洋溢着“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顺应了儿童的游戏天性,这就要求师范生掌握“游戏精神”,用“游戏精神”激活儿童的爱游戏的天性,将他们带入“自由”“快乐”、充满“幻想”的情绪体验中,寓教于乐,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语文素质。
二、“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环节的忽略
课程安排中,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段为一个学期,大约80个课时。要教完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作家作品等内容,时间就已经很仓促。多数教师受到课时的限制,会倾向于讲授“游戏精神”的内涵、表现形式等知识性的内容,对于如何运用“游戏精神”、表现“游戏精神”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则“一晃而过”,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扎实的训练。导致多数师范生只记住了“游戏精神”的相关知识,缺乏运用“游戏精神”进行欣赏、创编和教学的能力。
(二)考核环节的忽略
因为忽略对师范生运用“游戏精神”能力的训练,教师在考核时,基本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忽略对掌握“游戏精神”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漠视“游戏精神”,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紧迫感,在实习中,不会顺应儿童的天性,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切入教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职业热情大受打击。
三、“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将“游戏精神”纳入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可借用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欣赏“游戏精神”的能力。第二,用朗诵、讲故事等训练方式,训练师范生表现“游戏精神”的能力。训练师范生模仿儿童的语言、动作、心理、思维,将儿童的生活形态和生命体验逼真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师范生在小语课堂上,“蹲下来”,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相处、对话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加强小语教学实践的指导,培养师范生运用“游戏精神”的能力,引导师范生能将“游戏精神”引入小语课堂,营造自由、快乐、幽默、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顺应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
(二)将“游戏精神”的训练列为必要的教学内容
1.撰写赏析文章、自创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读者不是仅限于儿童,还拥有成人读者。儿童文学的读者群具有的是一种双重结构[2]。这种结构下,师范生不能只是成人读者,而且要做儿童读者,发现儿童的“游戏精神”,体验“游戏精神”。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布置师范生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撰写一定数量的赏析文章。创作和赏析是体验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间接途径。在欣赏和描述儿童生活的过程中,师范生自然会回忆其曾经的童年生活,唤醒早已沉睡的游戏精神。随着创作量的增多、阅读视野的扩大,他们对儿童“游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会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会发现儿童“游戏精神”的独特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在布置这样的任务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阅读的篇目和体裁、撰写的规范上要作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在阅读的数量上要适量。儿童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师范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穷尽。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能力等客观因素,给学生安排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进行摘录和赏析,既要保质又要保量。第二,教师要对读书笔记和赏析文章进行及时评价,还要做好示范,让师范生有学习的“图式”,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改进,师范生经由“同化—顺应—平衡”的不断循环,定能会对“游戏精神”的内涵和不同表现形式有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课前三分钟讲故事或朗诵,表现“游戏精神”。儿童戏剧表演是表现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最好方法,准备耗时费力,需要舞台、道具、音乐、绘画、服装等条件,师范生对此表演往往较为抵触。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降低表演的难度,利用每堂课的前三分钟,安排一个师范生朗诵一篇短小的儿童文学作品或是讲一个短小的儿童故事。具体的程序是,一位学生朗诵或讲述,另一位学生对朗诵或讲故事进行点评,教师最后总结。在朗诵或讲述时,教师要将训练重点定位于能否模仿儿童的语言、口气、情感、神态等内容上;对学生的点评要委婉、有分寸;训练要有序,针对学生的缺点,要多次反复训练,直到基本纠正为止。
3.进行模拟教学,运用“游戏精神”。对小学语文出现的儿童文学体裁,每一类抽取一篇课文为代表,让师范生进行片段模拟教学,其他学生观摩,然后教师和师范生展开讨论,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能否用儿童的眼睛去看、感受用儿童的眼睛去听、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能否将“游戏精神”带入小学语文课堂,让小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能否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3]。这里的“游戏精神”并不一定是指具体的游戏,而是一种氛围和心态。师范生对儿童“游戏精神”的认同和欣赏,表现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述、关爱的眼神等方面,这些能营造出自由、快乐、充满幻想的“游戏精神”氛围。
4.将“游戏精神”纳入考核对象。教学评价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一定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模拟教学、课前三分钟、撰写读书笔记和赏析文章等多渠道、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对师范生掌握“游戏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但如果不计入师范生的成绩,也很难保证训练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将之列为考核对象。考核应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在笔试中考核“游戏精神”的相关知识,面试中评价“游戏精神”的相关能力;既要进行结果考核,又要进行过程考核。只有综合运用考核方式,才能对师范生的“游戏精神”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促进师范生对“游戏精神”的掌握,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为他们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鉴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游戏精神”的教学渗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师自身过硬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方卫平.论儿童文学的游戏艺术[J].昆明学院学报,2015(2):1-6.
[2]朱自强.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4):17-20.
[3]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J].文艺月报,1956(6):6.
作者:杨春菊 杨小波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