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尚未形成正确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小学生较易受到多元文化的不恰当引导,部分小学生在建立家国意识的关键期形成错误的观念。因此,小学教育阶段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迫在眉睫。反观当前小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主体、呈现载体、实施方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分别从教材课堂渗透、开展主题班会、教师榜样示范、班校文化建设、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教育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旨在加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精神动力,是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这是党和国家保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而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需要依据顶层设计做好基层规划。对内容宏观、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学校应该将其贯穿整个教育系统、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中。基于这个理念,笔者提出从整个小学教育的角度切入,从理论分析的层面试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价值
一是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位于个人层面的首位。这就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个人首要的要求就是培养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做到热爱自己的国家。由此可知,爱国既是价值准则又是道德规范。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从对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理解和践行逐步上升到对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理解和领会,全方位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随着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小学生在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国家、自己来自哪个国家的时候,就已经在面对和甄别不断涌现的各种信息。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纪,他们就需要辨别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该摒弃。更有甚者,被外来信息影响严重的个体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不崇拜也不尊重自己国家的英雄人物,反以国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为自己的偶像,一味沉迷于影视作品中折射出的国外的思想文化,摒弃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这是当前小学生国家意识薄弱、家国情怀缺失的原因和表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家国概念和爱国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重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实施的现状
爱国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品德,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所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和立场。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普适与朴素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奠基性的作用。[2]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小学阶段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主体窄化目前,小学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而以班主任为唯一教育主体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求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专门的班主任工作准则规定,班主任既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指导,又要负责班级的组织、管理、建设和发展。这样,班主任就成了整个班级的核心成员和主要负责人。二是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存在错误认知。《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颁布之后,学校各科任教师就错误地认为他们与班主任是两种地位不平等、责任不均衡的教育者,他们只需要钻研自己教授的学科内容,关心学生是否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那是班主任的工作。由此可见,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错误认知的共同作用下,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成了班主任专属的工作。而本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活动环节中,由学校所有教师共同承担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责任和任务。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主体被人为地窄化了。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呈现的载体单一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涉及面较广,因而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载体呈现不同类型的内容。然而,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呈现载体较为单一,主要是借助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来呈现和渗透,例如,渗透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中,而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家校共育中却少有呈现和渗透。由于呈现的载体过于单一,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场域中为评价而教,以教授学科知识内容为主,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辅,而学生则为评价而学,将主要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建立。
(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式单一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不是仅通过一个人、一节课或一项活动就能实施和完成的。因而,它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它还强调教师的具身性教学和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即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社会大自然,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多角度、多途径、多情境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大都只有教材渗透、课堂讲授这一种方式。而且,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直接经验的获得,使学生无法从自身体验和感受出发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四)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监督和评价是保证一项措施有效落实的强有力的手段。从现实及已有的研究可知,德育现在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为智育让路,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大环境下,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涵盖在德育的范畴之内,同样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的窘境。除此之外,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即监督和评价机制以“形式”存在,没有发挥实际监督和评价的作用,甚至将教育内容纸质化、教育结果分数化。这折射在内容综合、主体多元、评价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如果以纸笔测验这一种方式进行评价,就会出现最终考核的分数均为合格而学生实际认知和行为表现与考核结果不相符的现象。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就没有深入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尤其是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采取多途径,涵盖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1]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正确的爱国意识、爱国行为、爱国情感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从学校辐射到社会,从少年跨越到成人,从当下延续到未来,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永远传承下去。然而,基于现实教育现状发现,在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的空间还有很大,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渗透为根本教材是知识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和教学这两个根本,从源头上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渗透和活动的实施。教育部规定2019年9月起全国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这三门学科使用统一部编本教材,做好教材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定位。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在宏观层面日益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和开展。除了上述三门学科,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教学也应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编订数学教材“认识元、角、分”这个单元时,编者可以增加一部分背景知识,介绍我国不同币值背面所印刷的人物和景物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而在体育教学中,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中国武术如传统的太极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武术蕴含的哲学思想。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等,以在教材渗透和教师讲授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获得内容丰富、途径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主题班会为保障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关于学生学习、发展和班级建设的班级活动,内容包括公民道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学生发展方面。[3]爱国主义教育涵盖在主题班会教育内容当中,是构成主题班会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空间保障。教师通过主题班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融入,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主题班会为保障,不仅发挥了主题班会对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性和指导性的作用,还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爱国主义行为。
(三)以教师示范为引领教师这一职业最突出的劳动特点就是示范性,这是由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由于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气质特点和人品道德等。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视教师为权威,将教师的行为举止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复制再现出来。因而,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发挥示范性这一特点,用自身的实际行为表现、思想认识、态度观念等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例如,教师自己要做到熟知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尊重国旗,会唱国歌,不做有损国家尊严和安危的事等。在教师榜样示范引领下,学生才会从模仿教师的行为到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不断促进自我道德规范的养成,进而增强家国情怀、提升国家认同感。
(四)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教育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隐性功能一般指超出预期规定,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活动或事物。[4]学校教育中能发挥正向的隐性教育功能的途径之一就是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和体验到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因此,在建设校园和班级文化时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隐性载体,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隐性教育。例如,学校可在建设物质文化环境时给学生划分板块区域,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自己选取素材进行环境创设。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变换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让学生作为评委对其他创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中,还能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五)以课外活动为补充目前,小学阶段实施教育的场所主要是教室,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除了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课和每天十五分钟左右的课间操,学生几乎没有别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可以直接体验和学习。而对于涵盖内容较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课堂教学这一种教育形式难以使之达到全面深度的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再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或者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补充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档案馆,从了解本地的历史延伸到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修养。学校还可以邀请当地的“道德模范”“爱国先锋”“感动人物”等进校园,为学生做主题报告,与学生交流互动,拉近学生与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距离,也间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0-05-08].
[2]杨启亮.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2(1):33.
[3]倪彩凤.主题班会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8(28):17-18.
[4]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
作者:张晶晶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