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本科小学教学创建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本科小学教学创建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科小学教学创建思路

1找准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形成专业特色

1.1突出师范教育的专业品质

原有的高师院校,对培养中学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面广而深.小学教师由本科高校教育培养后,自然地沿用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方式来培养,这种认为知识的叠加就可以培养好小学教师的思路,或参照中学教师培养方法来培养小学教师,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现了“中学教师化”的偏向,虽然专业知识强,学历提高了,知识面却窄了,专业化水平也下降了,不能胜任小学的教育教学.二是由于高校教师不了解小学,缺乏针对性,培养的毕业生职业情感差,站不稳三尺讲台,不如过去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三是由于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技能不扎实,综合知识应用不自如,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第一,部分高校缺乏研究小学,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培养模式存在盲目性.[1]第二,高校的定位和办学功能,决定了高校讲究学术性,强调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个体研究小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很难被认可,迫使这些教师更多地做一些理论研究,追求高学术品味,而脱离了小学教育实际.第三,即使是原来中师合并组建的二级院、系的教师,虽然对小学教育熟悉,合并后需提升学历、职称,或因有被“边缘化”的危机感,唯恐自己的学术水平低而满足不了高校的要求,对教育教学投入的热情大大降低,更别说对小学教育研究的再投入.专业思想教育也由于体系的变化———班主任主导改为辅导员负责而被削弱,坚持技能训练等好的传统也在不断地被抛弃.我们现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的现状进行扫描,目的是要创新培养方式,希望过去中等师范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有着浓厚的师范教育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情况再现,引起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师范性”的关注.实际上,师范性是教师的职业属性,是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应有的内涵,研究师范性本身也是学术性的,是教师职业属性的学术性.[2]通过研究师范性来认识其重要性,才有可能坚持师范性,培养出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年龄小,从师的心理强,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面对的如何教书,如何育人这两大任务,责任也更大.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特别强调小学生学习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成长的规律.小学的教育教学,如何遵循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如何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专业思想,具有为小学教育服务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专业技巧.就要求高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考虑采用怎样的模式,安排怎样的课程,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举办怎样的活动,使他们获得以上的专业品质.[3]如此,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当大力提倡研究小学,突出师范教育的专业品质.

1.2坚持面向小学的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情感,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我们的培养模式应该要符合这一要求.面向小学,就是要了解小学,研究小学.了解小学,首先要了解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第一,在承担的工作性质方面,与中学、大学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小学教师承担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小学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小学实施的教育是要求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是全方位的,责任是重大的.涉及到知识、思品教育,关注其身心健康.小学教师除承担学科课程教学外,还要承担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育人的责任可能比教学的责任更重.第二,在课堂教学方面,小学教师的一节课,如语文、数学等,往往融进了文史地、语言、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缺少其一方面,就不能形象地启发学生的智能.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其抽象性大多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小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甚至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更强.第三,对学生的影响方面,小学生具有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在小学阶段完全表现出来,小学教师如不能很好地引导其发展,那就至少不应阻碍或限制、影响其发展.有的学生,往往是教师的一句不慎的话语或不当的批评,而扼杀了一个天才的想法,或影响某一课程的学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差,自我发展水平低,对小学教师特别依赖,认为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小学教师的言行更要符合职业规范,讲究技能技巧.第四,对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对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做好班级管理,了解掌握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规律,使其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习惯,培养坚韧的意志等好的心理品质,需要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育人技巧和良好的人格魅力.了解小学,还需要使每个从师者能保持童心,增强爱心,始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与小学生能充分交流的年轻的心,为小学生今后的潜在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创造好的环境.这也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专业特点,形成好的思维定势:如何研究小学,为小学服务.研究小学,是要研究小学教育的规律,学科教学的特点,知识呈现的规律和方法.我们考虑的培养模式,不宜太细分、面太窄,不能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像数学教育专业那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可以考虑小学教育的全方位性,按照小学全科型教育的要求,像中师那样的综合培养为主,不细分专业方向;或设立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适当地进行文理渗透加之英语、艺术、体育、现代教育技术等选修方向,拓宽他们就业所教课程方向.培养的小学教师应该专业思想巩固,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

1.3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路径应当是职前教育培养、入职适应培训、职后学习提高培训,甚至是终身的学习,才有可能从职前教育阶段培养的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入职的新教师———适应工作的经验型教师———具有一定理论的专家型教师成为可能.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希望这一路径的距离缩短,减少这一过程的时间跨度.我们希望的小学教育专业多考虑、多研究面向小学的专业性质,就是要使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的人,早日成为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小学“教育家”这样的卓越人才.不容乐观的是,上述的美好前景还很难成为现实.有研究表明,目前有相当多的本科学历的师范生缺乏职业认同感,大多数师范生把教师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是权宜之计,职业认同感淡漠,体验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缺乏了事业感.[4]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教育专业施加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外的另一种外部条件影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这种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一时半会的说教,而是通过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行的教育活动,持之以恒,贯穿于四年的培养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心里爱师尊师,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情感,才有今后爱岗和从事从教的动力,才有可能为适应未来教师岗位,充满朝气、拼劲、自我发展,为冲刺优秀教师不断努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合适的主题(或专题)教育活动,将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还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如何学习专业技能的知识,如何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在从师爱岗,成为合格的教师乃至优秀教师(小学教育家)这一任务驱使下,能主动建构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品质.无疑,开展活动,包括课题研究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有助于这一任务的完成.

2强化专业发展核心要素,办出专业特色

2.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更新教育理念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是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专长方向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养相匹配.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这支队伍将要突出小学教育研究,参与小学教学改革实践,在整体上既要有学科学术背景的,又要有小学教育实践背景的;对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承担高校本科课程教学任务,又要能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研究小学;需要教师扩充知识面,注重学科专业的横向拓宽和了解前沿态势,更新知识结构,又要有审视、关注小学教育的眼光,及时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前沿信息,研究成果.在教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承担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站在讲台上,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眼中的“教师模特”.因此,同样有教书育人的任务,同样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还是教育的专家;不仅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规范,还要有新的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使得该专业每一位教师的着力点,能作用于师范生,保证其指向是一致的———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种对教师要求的双重性,注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加辛苦、忙碌和更多的付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有利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要求.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由高校负责,今后,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培训也将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现已开始这样做了),部分教师今后还将承担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因此,研究小学成为必然.这一要求,也可为小学教师职前、入职、职后教育培训一体化做好前期准备和师资储备,作一统筹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应考虑与小学或基础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发展,成为指导小学教育教学的专家.

2.2以特色教材组织为落脚点,优化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材,应体现本科学历教育的学术研究性和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并保持这两者的结合.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本科毕业生还不满十届,教材编写还不完整,有些内容的组织还在探索或争论中,还有部分教材是借用原来高师教育学专业的,忽视了“面向小学教育教学”这一要求,针对性不强,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教材的组织编写到出版应用,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求高校的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时,把捕捉到的科技前沿信息,教育教学新认识或在实践中证明好的方法补充到教材中,充实或改造教材,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的教材.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较多,必须优化.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注重教育实践,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研究认为:应该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升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地位,增加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的课时,全面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5]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本科四年的课堂学习时数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有用的课程都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有些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性操作课程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出现.开始训练时提出要求,给出方法,提供辅导帮助,通过一个阶段后进行考核验收.还有的可安排在寒暑假等.这样,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努力之中.目前,我国有多套小学教材(如语文、数学)供各地选择使用,小学教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使用的区域性.小学教育专业应当开设小学教材研究的课程,除了学科教学论专业课外,还应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这也是本科教育质量的体现,是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础之一.

2.3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技能训练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不仅是学历要求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培养须进一步加强,意味着对教师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很多知识的展现、描述,需要教师丰富的技能的辅助;学生是否明白、掌握,需要教师灵活的机智、观言察色;丰富的教育活动,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以,那种把小学教师技能训练视为低层次的或小儿科的,而不值一提的想法需须给予纠正.大声的鼓与呼:吸收和发扬中师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从而形成出色的现代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素养.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方法,在四年的学习中,使之不断线.每一技能训练都有指导、有考核、有学生的互教互学,传帮带.充分发挥学生的社团作用,以点带而,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组织成果展示,技能竞赛,文艺汇报演出,以及科技文化活动.抓好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在活动中有善意的提醒和认真的指导,确保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