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镇小学教育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镇小学教育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镇小学教育发展

1制约中小城镇小学发展的“瓶颈”

1.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对教育进行投资,大大地改善了中小城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却没有配备与外观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设备和高素质师资队伍。由于当地经济相对大城市落后和中小城镇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段落后。并且由于信息相对而言比较闭塞,往往教师知识技能更新不能跟随时展,教学手段和教学重点往往落后于大城市。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较低,导致教师队伍并不稳定。

1.3认识方面的错误

在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学生到学校就是应该被管理,特别是在小学,是校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在未来发展的时候加油的地方。教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和塑造、训练为己任。若是教师没有将其做到,那么就会被作为不合常规而被“开导或制止”。学生离经叛道会被老师制止,教师独树一帜会被领导开导。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不利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在参加历年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种竞赛中夺取的奖项也是无与伦比的;在我们为培养无数“神童”欢呼雀跃时,西方国家却连续不断的大量的获得诺贝尔奖项,而到现在我国在此还是空白。

2对小学教育在未来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2.1充分利用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人本管理不是一种制度、一种行为,也不是管理工作的另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人本管理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只有将人本思想贯穿于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量化评估条例的制定要体现对教职工的激励。现代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早已进入了量化管理阶段,它通过制定具体可测评的数量指标,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并根据特定的计算方式,对教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评定。表面看来公正而科学,无可挑剔,殊不知这种量化管理“伤害”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做的是好是坏,并不是通过这些规章制度能反馈全面的,换句话说,那些在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绩并不名列前茅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就不用心、不见成效吗?就教师的职业特点而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其工作质量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标准进行量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损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2.2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

有着高素质人才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基础,总是会为老师提供很多去学习去进修等多方面的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去多多了解外面世界的变换以及带给老师的信息,让教师可以开阔眼界,能够把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营造出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氛,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回过头,反过来思考自己在教育的时候有没有欠妥的敌人,要对自己在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分析,管理者不能对此有任何的对或者错的态度发表,而是更应该发掘出更有效果的教育方法,要用尽全部的精力给教师甄选出一个敢说敢想的环境。在学校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对这种人本思想有着极大地重视,而且能够引导家长,更进一步的带动社会,共同的建造出提示自己本质教育的文化气氛。

2.3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作为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人员需要注意在班级当中的环境布置和在课堂上纪律以及形成的班风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都需要管理者要进行管理的方面,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教育是发展的硬中之硬,后劲所在。就教育而言,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单是高等教育的问题,中小学教育更加重要,它关系到人格养成和塑造的过程。因此,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好中小城镇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加大中小城镇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小学校舍、设备、师资的配备,合理搭配教师资源,整合城乡互补互助,健全教师培养机制,以点带面促进西南地区中小城镇小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