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场在小学教育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教学场”的概述
1“.教学场”的内涵
“教学场,指教学的特定环境、教与学主体的心境和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信息流(含认知流、情意流和道德流等)的时空……”。“教学场”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态和空间,包含着教学情境和师生心境及个体间的信息流动。在这个教学空间中,个人和环境是两个相互依存的主要成分。用公式表达即:B=f(PE)。其中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教学场”中人和环境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师生心理动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处在不同情境中的学生,学习心理动力差异较大,学习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高校教师既要考虑到个人(学生个体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因素,又要考虑环境(学生学习的环境)因素,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个人行为(学习效果)的变化。
2“.教学场”的特性
(1)情境性
教学场中影响教、学主体心理和行为的具体环境称为情境。情境性是指教学活动随时间、空间以及构成因子的关系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属性。只有”教学场”中教、学主体及其他因子处于和谐教学情境中,信息流的交换才能顺畅,知识、技能、情感的传递才能实现最优化。
(2)开放性
教学场不是封闭的,它要保持与各种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开放越多,信息交流越畅通,教、学主体越能充满活力。它体现为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和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其中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强调,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开放,而且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教育智慧。
(3)目的性
“教学是为了人,为了社会,为了自然,所以教学目的具有综合性”。”教学场”一方面要承载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的重任,一方面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人格品质。通过”教学场”的运作使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在具体的教学实景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或电脑屏幕前完成的,教学形式多以讲授式为主,教授方式是“授—受”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参与互动较少,只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吸收,缺乏教育实践的敏感性,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反思习惯。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加之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帮助毫无教育工作经验的小教学生建立起对未来教育工作的认识,难以唤起学生的职业情感,更难生成教育智慧。毕业后的学生要么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么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很难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性知识匮乏、教育教学能力薄弱、职业情感缺失必然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质量的降低。因此,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更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场”,特别是应该让学生尽早、经常地到未来工作的地方——小学进行学习。教学场域的改变能使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参与小学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设计,加深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体验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情意,获得全面的发展。
1.充分利用“教学场”的情境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具有所教学科的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指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也就是在校期间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等。从情境的角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实践的情境调用并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从体验的角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来洞察经验中的意蕴,由此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学的实体;条件性知识是理论支撑;实践性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递,不管是从情境角度还是从体验的角度它的主要来源都是教育实践经验。大学课堂可以学到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除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践习得,它是理论知识和教学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小学“教学场”恰好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真实环境。在小学“教学场”,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积累实践知识;通过体验观察生活,积累实践知识;通过参与实习实践,积累实践知识”。有些毕业生会说“面对具体的教学任务我会感到信心不足”“我不知道怎么观察孩子,怎么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去读懂孩子”,这些抱怨都根源于学生在校期间过多地接受理论知识,较少地参加教育实践,缺少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缺少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行动策略。刘立德先生指出,“教育永远都是实践性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不是培养只拥有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论家’,而应当坚持实践取向,力避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小学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其特殊性在于以其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行为作为专业领域,其专业活动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观摩教育教学情境的机会,小学就成了小教专业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场”。
2.充分利用“教学场”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能力为重”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如何教”比起“教什么”可能更重要。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科研能力强,但是教授小学生不一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缺少到小学与小学教师和小学生的交流,缺少来自小学一线的丰富材料。而小学这个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教学场”恰好能有效地改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缺乏的情况。在小学这个开放的“教学场”中,学生能够经常观摩到小学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获得一些教育教学案例,参与一些教育教学设计,能够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与小学生的交往中他们能够学会发现和赏识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这些亲历的经验会创生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赋予未来的教学以灵动的智慧资源。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研究热情,他们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科研工作中,把研究和探索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带到小学教学实践中,以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下,在小学“教学场”的实践体验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升华了自己的教学情感。
3.充分利用“教学场”的目的性,深化学生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自身所从事专业的认知(职业看法和价值观念)、情感(职业的主观心理体验)和行为倾向(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准备)。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专业自觉。教师的专业情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初填报志愿是因为此专业与其他重点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或者由于父母意见或意愿;或者由于本科层次毕业后到小学好就业;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没报考此专业,而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不是因为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而选择小学教师职业又怎能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不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又何谈接受、喜欢这个专业呢?因此部分学生表示“不可能在小学待一辈子”“机会允许,离开小学”“在小学工作,也会在外兼职”。缺失专业精神,会使小学师资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我国新世纪的教育改革。面对如此尴尬的境遇,如何转变学生原有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接受、喜欢并热爱这个专业及未来的工作岗位呢?转变单一的教学环境,深入小学教学实践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小学这个目的性明确的“教学场”中,学生经常和小学教师相处,可以感受到一些优秀的小学教师敬业、精业、乐业的专业理想,爱生、钻研的专业情操,自觉、自控的专业自我;在和小学生的相处中,亲身感受小学生的纯真可爱、感受到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崇拜。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才能对小学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感、悦纳感,进而产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刘 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