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教育教学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思考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在学制的设置上,前两年对学生进行高中课程的教学,后四年进行大学课程的教学,这类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普遍较差,但学生在年龄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对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
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接收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体制,其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策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会切实提升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水平。
作者:华娟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各界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新一代的小学生的入学,给从事小学教育管理者们带来了新一轮冲击,这些小学生都是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注重科学发展观,要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目前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缺陷
1.1过分重视智商,忽视素质教育
虽然国家在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大部分小学表面上响应国家政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改变了教学内容,没有改变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各界的评价观念中,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评价老师,如何老师规划处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将面对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受这种条件的约束,使得敢于创新的老师无法施展拳脚,这将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只能按传统方式教学,注重智商教育。
1.2教学管理理念陈旧,满足不了与时俱进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起着行为指作用导的,好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1]。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但有很多小学并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盲目借鉴和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对现代老师和新一代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而单一,忽视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另外,在改革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障碍,导致很多改革工作存在流产。
1.3教学资源缺乏
教育硬件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由于资源的限制,部分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缺乏、落后,教学设施老化问题也非常突出。教学器材缺乏、老化,导致德、智、体、美发展不平衡,甚至在某些农村小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无法开展[2]。
1.4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来临,教育事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这就对各个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求逐步增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教育管理者拥有的高学位、高素质的人才屈指可数,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少,导致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存在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特别体现在中西部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混合在一起,这样严重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
2基于新课程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加强素质教育,力争全面发展
作为初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职能,注重学生的能力、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通过学习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锻炼身体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从培养结果转移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实施个性化教学。多鼓励教育管理者改革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2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意识
要改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理念,把新课程改革积极融入教育管理之中,将自由民主化的理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要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施行责任负责制,做到权责统一,权责分明。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管理品牌效应。团队建设有利于集中各自的优势,是效率最大化。
2.3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障碍。而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上是通学生的各种考试成绩,考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考核。新建的教育评价体系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看教育工作者能否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观念,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从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能力。
2.4建立教育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可以改变现有的终生制问题,可以采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让教师产生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迫使教育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岗位进行责任制,公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进行公开招聘和择优聘任的方式,为学校留住优秀教学人才和教育管理者。同时在工资待遇上也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有差别的绩效的工资待遇,使职工的待遇与个人工作业绩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教育,才能使教育管理有新的突破。
2.5注重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使小学教学的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性发展,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说教育水平。总之,随着近来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教育管理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小学教育管理问题不但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只有从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开始抓起,要运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使现代的小学教育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保证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吕春琴1 谢根甲2 单位:1.张家界市澧滨小学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三篇:《狼王梦》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狼王梦》是作家沈石溪动物小说获奖作品之一。小说中的母狼紫岚一直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次的失败,它的四只小狼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小说中开始作者对狗和狼有一个对比,作者写到“狗自古以来是依附于人类生存的,失去了主人的宠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但是狼为什么不同于狗?根本在于狼性与狗性的不同。狼的这种强势、勇敢、独立的特性基于母狼对小狼从小的苦心培养。同样,对小学生的教育关乎其性格的养成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一、由育狼到育人——注重对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
《狼王梦》中母狼对狼儿的教育里体现了对狼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狼性是绝对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在狼的眼睛里,世界只存在一种谋生手段,那就是攫取和掠夺。”所以小说中的母狼非常注重对小狼性格的塑造。在做事中舍得让还不具备捕猎方法和能力的小狼挺身出击,锻炼小狼做事的胆魄。狼的本质特征就是野心勃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母狼在捕猎时的耐心不得不让人佩服,母狼为了等到一只来臭水塘喝水的猎物,躲在蒿草背后,整整一夜忍受着被露水浸湿的难受。那么母狼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去培养小狼,小狼才能在离开自己后继续生存下去,才能具备狼王气概、实现狼王的梦想。小学阶段是人的性格塑造的最关键的时段,这一时期养成的某些性格特征将影响其今后的方方面面。教育、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良好习惯,并进而养成健康独立的人格。打破以往那种小学生过分依赖父母、老师,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达到这一效果,离不开老师和父母对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引导和培养。邓晓芒在她的《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里说到“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是两点,一点就是服从,即无条件地服从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学生的这种习惯进而延伸到听从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人。这样的教育,造成孩子从小便失去自我判断的意识,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因此,对于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了独立的能力,他们才能够适应挑战性的学习和生活。
二、由狼胆到人胆——鼓励小学生对勇敢而大胆行为的合理性尝试
母狼在对小狼的教育上渗透了一种超前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母狼对小狼身上表现出来的超级胆量不但不制止,还加以鼓励,使小狼很早便具备了一条公狼所具有的那种胆量和行为。而小狼也从自己勇敢的做法和母狼对自己的态度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只有努力争取,才能得到认可和尊敬。比如母狼在对双毛的培养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它不放弃。母狼的教育最终激发了双毛的狼性,让双毛体会到了运用权力的美妙和精神上的享受。它终于从他狼在它面前表现出来的恭敬的诚惶诚恐的表情中认识到了存在的价值,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活。同时也领悟到狼的生活真谛:“或者被他狼统治,或者统治他狼;或者成为狼群的中心,或者被狼群遗忘。”显然,此时的双毛已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双毛咬死黄犊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德国学者雅斯内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传授给下一代。”狼的世界里,母狼竭尽一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来影响和启发小狼,作为一条狼的天性。同样,在人类世界里,对于下一代的培养也应贯彻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对小孩子进行教育时,绝对不能一味的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一些实践课程来让孩子在轻松而有趣的实践中自我练习和成长。比如手工课以劳作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灵活巧妙等。这样,对小学生的教育就不再是简单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堆集。其次再对学生此时合理的想法和行为进行鼓励和嘉奖,以表示对学生这种创新思维和大胆的实践行为的肯定和支持。
三、由狼性到人性——渗透对小学生爱的教育,摆脱学生的怯弱心理
在希望实现自己心愿的过程中,母狼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实现狼王梦,母狼忍受着一次次的丧子之痛,几次另狼儿和自己徘徊在生命的悬崖边上。狼不仅要忍受饥饿与寒冷这种外在的痛苦,也要承受丧子之痛带来的精神上的痛楚,在生与死的挣扎中磨练狼的意志、增强狼的本领,在与人类和自然环境抗争的经验中,不断地增加勇气、吸取教训,然后继续生存下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带我们体察狼的生存之道,感受狼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为母狼的那种壮士断腕的果断和气魄而心生敬意,同时也为母狼自始至终对小狼表现出的爱而感动。“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弱,人的良知和在良知规则下的爱是减低这种怯弱的主要途径。小狼在被猎人的弹簧夹夹住时,在其它狼离他而去时,它向母狼发出了嚎叫,表现出了在死亡面前怯弱的一面。然而母狼出于强烈的母爱留下来陪着小狼,使得小狼在危险的关口依然能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温暖的享受。母狼用这种爱抚慰了身处绝境的小狼,让其克服了自己由害怕而生出的怯弱。由此可见,在教育中对于被教育者爱的灌输和展现,是多么的重要。而小学生恰恰又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非常时期,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渗透对其爱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从《狼王梦》这本小说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狼在生活中一个很显著、很宝贵的性格特点——理性。狼不仅有耐心、勇敢、肯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狼亦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冷静、理性的一面。在蓝魂儿死后,母狼“死的已经死了,悲哀也是白搭,重要的还是要让活着的活出点名堂来。”狼不过分沉溺于生离死别的痛苦当中,而是理性的思考、判断和取舍。狼的这种理性的思考、判断,正是狼能够在充满生存竞争的草原环境里得以生存、繁衍的重要因素。母狼在小狼性格的塑造和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榜样的角色。这就说明,作为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体现出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的榜样。其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环境和行为的影响下,朝着理性思考的方向努力。
作者:郝丽梅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第四篇: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指导困境思考
一、实习指导工作中的困境
(一)指导教师对指导目的的不求甚解
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在选择与产生指导教师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很难关照到指导者的实际指导能力与指导经验,一般作为一项大家轮流承担的教学任务来安排,这种安排的随意性会让指导教师在此项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上予以轻视,当然对指导目的不求甚解,甚至认为是一项看管学生的工作。作为实习基地的小学,一般也是指定指导教师人选,比如其经验丰富、所教年级和学科适合实习学生需要等,小学指导教师会带着实习学生,共同完成他原本既定的教学任务,多了一份指导任务的同时,自己也多了一个工作的帮手,他要帮助实习学生在最后的实习汇报中表现出合格的技能。可见,实习指导的目的,因指导教师自身对工作的理解而各异,在他们看来,似乎根本不需要细化指导的目标领域,就是一个简单的“你看我做、你做我看、你问我答”的过程。因此也出现了以下两类常见现象:
1.指导教师常做技术指导者,忘做反思促进者
实习学生在进入教育教学情境后,往往表现出各方面的疑惑,如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班级管理不得要领……当呈现出类似的问题时,指导教师会从方法出发,告诉实习学生奏效的处理技巧,希望模仿进行。至于产生如此困境的原因,一般不加分析,简单归结为:缺少经验。但习得的处理技术如果不能够反思它使用的情境与生效的内在原因,则依然不会对使用者具有普遍意义,能促进实习学生反思的指导才是真正能够丰富他实践性知识的指导。
2.指导教师易成为旁观者和评价者,难成为合作者和倾听者
实习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知在实习初期会遭遇“现实震撼”,对教师工作的力不从心与焦虑使其最初的职业期待崩溃幻灭,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这时实习学生最需要一个倾听他的遭遇、帮助他一同渡过难关重新树立起教育理想的指导者,而不仅只是一个给予方法指导的旁观者、给予能力判断的评价者的角色。实习学生在初期对教师职业的体验、获得的精神力量是让他是否能够接受这份职业、并是否愿意去深入探究这一领域的关键因素。因此,实习指导的目的不仅是要对学生知识能力上予以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习惯的形成、专业理念的徘徊重建方面予以促进。
(二)指导内容的周全度
1.大学重教学设计指导,轻教后反思交流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指导教师,都认为指导实习学生上好课是完成指导任务的核心,因此在备课与上课环节的指导均非常重视。依据课程标准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并理清教学的思路与操作程序,这是大学指导教师较为关心的问题,除此以外,则很少再交流实习内容。而实习学生还应当从教学的有效性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性、回忆并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与教学思路的清晰程度,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等。这些反思会引发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更多深层次思考,本环节如果能得到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引导,则对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
2.小学重课程实施指导,轻教学对象研究
课程实施时,小学指导教师会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方面予以充分指导。但实习学生往往积累了许多条框式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却面对小学生无课堂互动热情、接受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困难时束手无策。小学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机会和提醒实习教师增强对儿童学习特点的深入与了解,这在当前的实习中也经常被忽略,探讨教师教学多,研究教学对象学习却很少。
3.小学重班级管理策略轻育人理念
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用以培养实习学生将来承担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实习期间,班级管理的工作一般仍由小学指导教师主要承担,仅交由实习教师处理部分事件或召开几次主题班会等,因为担心实习学生的管理理念与自己不同而导致实习结束后很难再恢复班级原貌。所以,在指导过程中往往重视传授处理班级事件的技术策略,很难做到与实习学生交流管理理念和育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以“事件”为中心替代了以“育人”为中心的指导思路,一般会导致实习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难以迁移,对儿童文化、小学生群体特性缺乏深刻认识。
(三)指导方式的浅表化
1.小学指导重经验训练轻人文关怀小学一般将实习指导看作是提供教育教学场域,帮助实习学生感知与积累教学技能的过程。所以在指导中注重经验训练,给予实习学生多次的训练机会并适时发现问题,告知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等。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初学者在学习经历中丰富的个性体验,他们在观摩和尝试中有很多想与人分享和交流的冲动,可是除了他的实习伙伴外,几乎没有指导教师有意识和时间去倾听他的感受、困扰、新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所以也失去了了解他成长进程和成长烦恼的机会,失去了发现他“问题症结”的机会,而这些人文关怀对于鼓励和帮助一个初学者继续前行至关重要。2.大学指导重监督管理轻临床探究大学指导教师在与实习学生的相处中更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他们负责联合实习学校管理机构共同监督实习进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态度、关心他们与小学指导教师之间学与教的关系处理、关心他们在实习学校的文明行为表现等,指导多浮于监管层面而缺乏临床探究,在实习学生心中也较之可以给予具体指导的小学教师而缺乏威信和被依赖程度。
(四)指导评价结果的制约性
1.指导评价结果不影响实习学生的实习考核
在实习结束时,小学和大学指导教师均会给实习学生撰写表现评价并给予格次等第,而后实习学校在指导教师所给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平日的观察给予实习成绩鉴定。可以看出,学生实习结果的鉴定最根本的环节是实习指导教师所给出的实习成绩,所以指导结果与学生实习成绩之间基本不存在制约关系,实习管理机构除了对指导教师有指导频率和指导态度的要求以外,也几乎没有制定针对指导质量的评价策略,所有考核都仅针对实习学生。
2.指导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发展也基本无关
就现行的小学与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和晋升制度而言,基本还没有纳入对实习指导质量与指导结果的具体要求,大学一般将实习指导的教学任务纳入对教师教学任务量的考核中,而这种数量的要求也都是教师晋升发展最底线要求,基本都会超额满足,因此也可以发现“是否获得指导机会”都不会被在意。小学教师则几乎是义务承担此项工作,指导教师的身份则是学校对该教师教学能力等全面素养的一种信任与肯定,大多不再进行任务量上的核算,小学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往往源于他自身的敬业态度和对辅助年轻教师成长的责任意识,不依靠也不存在外在制约的力量。
二、实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的价值
(一)实习是一种情境学习,学生有寻求指导的需要
学习做教师需要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无论之前进行过多少丰富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微格教学的铺垫,但当其置身于真实校园环境中后,才会拥有清晰的角色意识,并伴随接踵而至的教育教学任务茫然失措,似乎无从提取之前所学习的最适用的理论,现实的慌乱让实习学生开始有倾吐烦恼寻求帮助与指导的强烈需求。正如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萨屈曼所观察到的情形一样:人们学习使用复印机,并非先通读说明书然后操作使用,而是在直接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再去查阅说明书或者直接请教有经验的操作者。实习是一种情境学习,指导教师需要接受实习学生在困难情境中的求助并指导其维持继续的学习。
(二)实习是一种经验学习,指导可以促进反思,从而创生新经验
杜威所提出的经验学习,是指书本知识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经历、参与、感受、体验,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从而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实习正是一种经验学习的过程,实习学生亲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从中积累做教师的新经验。然而,经验并不必然带来新知识,必须再经过反思才能发生真正的学习,创生新的经验与知识。教师不仅是要学会如何应对某种教育情境,还应对教学问题和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得到适时的指导,并融进指导教师的实践智慧,师生之间交流困惑、分享经验,便可以更好地促进实习学生对现实经验的反思,继而创生从事教师职业的自身新经验。
(三)实习是一种合作学习,需要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
当实习学生身处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时,如果他不是孤立的面对挑战,而是有一个团队在随时准备帮助他,他对实习生活的应对则变得相对从容和保有信心,驾驭实习生活的能力、从实习中受益的程度也将受到积极的影响。而他对于其他实习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支持的力量。实习就是这样一种合作学习,个体之间既有理解又有信赖,为完成实习任务,共同研究、讨论、学习、创生实践智慧。实习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不应是单向度的指导关系,他们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学指导教师在合作中不断反思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实习学生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增加自身对基础教育的深度理解;小学指导教师在合作中也不断接受来自实习学生的理念碰撞、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育教学中“如何以及为何”的能力,甚至向实习学生学习某些教育品质与技能等。也因如此,美国的实习指导教师又称“合作教师”(CooperatingTeacher),实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称作“同辈指导”(PeerCoaching)。他们是实习生活中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个体在专业发展水平上的提升成为实习质量提升的保障。
(四)实习指导是大学与小学的合作指导,是教师教育的临床实践活动
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是实习学生走向实践场域的“行囊”,包括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概念、原则、策略,同时还有为实习学生配备的大学指导教师。他们是一组行为规范,让实习学生明白了教师岗位的“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而再好的教师教育课程也无法准确地代表真实的教学,[1]面对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强烈的情境性,实习学生会更加依赖于小学指导教师,他们能够陪同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虽然小学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多是零散的操作细则、细碎的注意事项甚至更多都是经验性的故事,但实习学生会立刻体验到这些指导的适用性。所以,实习指导应当是大学和小学的合作指导,指导力量互为补充,给予学生的实习生活全面的关照。
三、实习指导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实习安排中,每一位实习学生背后其实至少有四种力量在对他的实习工作予以监管和指导,大学与小学指导教师、两校方的管理者。如果这个指导集体能建立和谐的团队合作文化,将会责权分明、相辅相成的促进实习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与小学需平等交流,有效改善双方指导
内容与指导方式的偏颇在许多大学与小学的合作交流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潜在的文化:小学教师只能够在教学的技艺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而大学教师则可以针对教育问题高屋建瓴的提出科学的认识。双方交流意见时,小学教师会感受到自身理论层次的卑微而不愿太多交流,但同时又对大学教师的见解持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些听上去很周全的理论其实经不起实践的追问,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只有在“教学真空”中才能实现,在具有复杂情境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往往经不起推敲和考验。大学教师面对交流与讨论时也并没有因自己的理论优势而拥有优越感,反而有些不敢就事论事,因为自己不了解基础教育错综复杂的实际,也不了解基础教育新近的发展,总担心自己的言论玄而无用或已因循守旧。这样的交流缺乏开放、忠实和信任,基本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根据地,教师教育又俗称为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二者有着互不能“割舍”的情谊,所以促进他们之间平等坦诚的交流是必然选择。德国的“习明纳(Sminar)”专题讨论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双方都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软肋,因为正是对方存有信心推动交流之处,双方更应当自信自己的擅长之处以补对方之短,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并能够广泛、平等的交流以促进和谐共生的互动文化。
(二)大学与小学需建立遴选考核机制,有效提升
指导能力,明晰指导目的与指导责任针对实习指导工作中的困境,建议设立以下相关制度,以保障实习指导力的提升。
1.关于组建指导队伍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制下,为实习指导培养一支专用的队伍还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无论是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还是基础教育实习学校,其实都需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可以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研究与服务中来。但这支指导队伍在指导能力上却需要认真把关,所以建议设立《指导教师聘用标准及管理制度》。指导教师任用的主动权目前并不在双方的管理机构中,因为没有对应的晋升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则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强制参与一定是收效甚微,所以一定要出台“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才能做到吸引、选拔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中。双方在实习管理工作上也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指导工作的监管、考核,这也是为实习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和秩序感。建议设立《实习指导管理办法》、《实习成绩评定细则》等。
2.关于队伍绩效考核的制度
实习指导工作应与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对指导结果的考核应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这样则有助于实习指导工作责、权、利的统一。明确的责任和对应考核办法、有限的权利和对应的指导任务、公平的利益与对应的指导质量,两两之间都能够用绩效评价的办法统一起来,这样的制度才能成为提升实习指导力的保障,才能更加明确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继而达到指导的目的。
(三)构筑PDS文化,以良好的校际互动促进双方指导教师的合作
大学与小学的合作不能仅体现在单一的实习工作安排中,也不能仅在实习时段双方才发生合作关系,双方应当建立常态的互动机制。比如达成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进行合作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教师教育机构对基础教育师资进行职后培训的安排、基础教育优秀教师融入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的制度等,这些合作平台与运行机制用以推动实习指导力量的互补性和校际合作的多样性。美国PDS(专业发展学校)模式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理念早已渗入我们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迫于现实条件虽不能使每一所教师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实体的专业发展学校,但我们在校际实习合作中却可以构筑临时性PDS文化。指导团队和实习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伙伴合作的文化并能够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在PDS中的教育实习融入了新思想,明显区别于传统以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的学徒式实习方式,它使实习生群体得到双方有经验教师的共同指导,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2]所以构筑临时性PDS文化,有助于实习指导力的提升,并使多角色多成员之间的合作氛围充满人文关怀。
作者:李刚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出台并贯彻实施了多项惠农利农政策,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于此同时农村小学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当务之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持续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配套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大部分村级小学没有计算机教室等配套,多媒体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无法实施。少数村级小学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课桌椅陈旧破损,体育设施缺乏,甚至没有固定的操场围墙。与城镇学校条件差距甚远。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未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未能合理使用国家或者省级下拨的教育经费,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地方经常出现乡镇中心小学每年占用村级小学教育经费的情况。
2、村级小学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师资缺失,得不到及时补充。“锻炼”、“镀金”等现象经常发生,大部分新进教师分配至村级小学实为过渡,工作一年半载后就被调入乡镇中心学校或县级学校,导致村级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师资整体水平偏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而复杂。首先,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性是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村级小学老师教的好,则可进入乡镇学校,镇里的老师教的好,则可进入县级学校。城镇学校薪资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比农村学校好,上升空间大,加之村级小学教师管理机制较为落后,骨干教师多数流入城镇学校。使得本来缺编的村级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其次,上级人事和教育部门补充新教师时,名额的分配大多倾向于城镇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导致“老、弱、病”教师长期坚持工作在村级小学教学一线。第三,村级小学教师学历偏低,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仅有高中或中专文凭。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落后。最后,村级小学的师生比例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的规定。以乡镇小学而言,县级人事和教育部门以全镇小学为一个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数,而乡镇中心小学为了保证本校足够的师资,挤占村级小学的教师编制。
3、村级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择城镇学校就读。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村级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同时城镇学校经常出台各种减免食宿等费用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农村优秀学生,导致农村学校优秀学生不断转出,整体生源水平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农村学校办学的又一强大阻力。
4、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辍学现象,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形势不容乐观,小学和初中学生流失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辍学已是各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辍学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育人环境差以及不当的教育方法等因素,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另外,国家实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一些农民家庭上学成本增加,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每年数千元的新开销;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陪读,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难以承受,造成辍学。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1、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把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摆上重要议程,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发展的好与坏责任在政府,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政府,没有政府的决策和领导、教育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师资队伍的配备等诸多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增加师资配备,减少优秀师资力量流失。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给农村基础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充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制定农村教师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激励措施。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以农村基层教师为重点对象,增加对这一群体的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名额,采取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达到让农村教师体验荣誉,鼓足干劲安心工作的效果,而且对调动城镇教师下到农村工作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当今教师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展。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培训现有农村基础师资力量,让农村教师分批分期到指定的师范学校培训。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式灵活化。促进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师资力量壮大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优秀学生出台相应的升学加分政策及扶贫奖学金资助制度,减少优秀生源流失。另外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有必要出台相关补偿政策,补偿应主要包括寄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几个方面,降低辍学率。总之,只有解决现今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才能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作者:杨建花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松山镇中心小学校
第六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发展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我国的未来。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功能不断减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家庭作业不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2、教师队伍素质欠佳。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农村小学,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信息技术教学都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除中心小学外几乎没有,因此,小学英语根本无法开展教学。三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四是教师职务评聘分开问题多,现在小学教师中,几乎全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而小学高级教师岗位职数僧多粥少,未聘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无奔头,工作起来消极应付。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教师进修培训,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定期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做到培训学习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端正农村办学思想。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地方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下基础,才是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灌输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而是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沟通,以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构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县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山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
作者:高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