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通过研究数据发现,韶关农业快速增长高度依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研究分析了韶关农业经济增长的特征,从科学引导农业要素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环境保护型农业的投入等方面提出环境约束下韶关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韶关农业;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面源污染;绿色农业;环境约束

1韶关农业发展特点

1.1农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

以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韶关经历了整整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这一历程给韶关农业带来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成倍增长,由1978年4.5373亿元(当年价)上升到2019年286.85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约为5.05%,同期韶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年均5.7%的增幅;2019年,韶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2018年增长了4.3%。其中,农业增长7%,林业增长5.1%,畜牧业下降3.9%,渔业增长3.1%。2014—2019年农业增加值保持持续增长,2018年增长速度达到5.3%,201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74亿元,相对2018年增长5.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韶关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4万亩,增长0.6%;甘蔗种植面积4.39万亩,增长1.3%;油料种植面积59.88万亩,增长4.2%;烟叶种植面积12.96万亩,下降4%;蔬菜种植面积78.43万亩,增长5.7%。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烟叶、水产品、水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

1.2耕地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呈倒

“U”形变动近些年来,由于韶关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也是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另一方面,由于韶关农业开展一次次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倾向于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大量耕地变为其他农业用地。从统计数据来看,韶关农业耕地面积从1978年361.27万亩下降到2017年175.77万亩。耕地面积锐减的趋势严重,粮食生产基本生产要素得不到保障,会给韶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

1.3农业产出依然属于粗犷型增长

韶关农业产出增长还属于要素投入推动型粗犷型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韶关农业的高速增长依赖农业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土地、劳动力、机械和农药化肥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形势下,韶关农作物播种面积得到较好的保证。机械、农药、化肥要素投入在对韶关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成倍提高:由2000年61.99万千瓦上升到2013年146.07万千瓦。农用塑料薄膜、农药使用量增长迅猛,特别是农药使用量增长快,1986年农药使用量为1908吨,2016年达到5788吨,是1986年的3倍多。近三年韶关化肥使用量增幅平缓。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两年农药使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1.3.2韶关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2017年中国农业农药、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占各自污染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4%,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韶关农业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83071吨增加到2017年的97109吨,增幅16.9%,农药施用量由2000年的3588吨上升到2017年的4285吨,增幅19.4%,之后农药使用量有所下降。韶关农业的发展因为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学要素的大量施用而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带来的是土壤毒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并加剧土地资源供需的矛盾和危及人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发展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以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粗犷式增长难以为继。

2韶关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2.1科学引导农业要素投入

2.1.1积极引导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再合理施用有机肥的数量,计算出微量元素等肥料的合理施用数量,选择适当的肥料品种,同时在合适的施肥时期,使用科学的施用方法进行施肥的技术方法体系,科学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土壤供肥和人为施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的目的。目前科学施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即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科学施肥主要有三条原则:一是有机与无机相结合。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三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避免土壤肥力下降。[1]根据不同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韶关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水稻、蔬菜、茶叶为主要实施作物,集中连片创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点)。提倡使用缓释或控释肥料、施用有机复合肥和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严格控制过量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到蔬菜、瓜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从水田应用扩展到园地、旱地和设施农业应用上。

2.1.2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用药品种方面: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常见虫害对症下药,选用适合的农药。用药时间方面:根据虫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抗药性不同,要根据虫害发育情况、对虫害天敌数量进行科学调查和预测,掌握用药的时期。用药的使用量方面:根据农药使用量说明书使用农药,不能根据主观意识随意增减农药的使用量。喷药前要注意查看天气预报,要均匀周到,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喷药工具。农作物具有抗药性,强调合理轮换提高农药使用寿命。

2.1.3推行农膜回收农膜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农业部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韶关推行农膜回收,可从五个方面推动工作落实。一是推动颁布实施地膜新标准和办法。加强地膜生产、使用与回收监管。二是建设100个地膜回收补贴示范县。三是狠抓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创新。在甘肃、新疆等建立开展试点,探索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铺膜、统一回收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地膜机械捡拾。对地膜回收机具敞开补贴,应补尽补。五是强化监测考核。[2]进一步完善农田残留地膜污染监测网络,建立地膜使用、污染残留和回收利用台账,加强督导调度,完善考核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2.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完善农村资源环境法律体系

首先,我国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管控还比较薄弱,特别表现在对农业面源污染统计数据不完善,这对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非常不利。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目前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测量方法的研究和数据收集仍然比较薄弱。制定适合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数据系统,并较快实现数据共享,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制定有效的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是控制农业污染有效的方法。其次,我国虽然了农业污染监管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款对于农业污染监管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管制法律体系仍然不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要得到根治,需要逐步完善资源环境政策体制。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而言,可采用例如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制养殖区的污染排放、收取农业面源污染排污费、化肥税、发放绿肥施用补贴和有机肥施用补贴等政策。

2.3加大对环境保护型农业的投入

首先,增加对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可以从外部吸收社会公摊资本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增加对节水灌溉、退耕还林(草)工程、构建人工湿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具有正外部性工程的投资,从而推动该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加对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补贴。[3]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要尽可能地唤醒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韶关市可增加对农民环境保护农业发展行为(如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行为、施用农家肥、养殖户畜禽粪便处理行为、秸杆还田处理等)进行补贴,广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对开展绿色农业企业的补贴。主要从银行信贷和企业所得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绿色创新企业给予设备引进、技术研究、生产和销售方面必要的帮助,从供给方面促推绿色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作者:杨佳利 单位:韶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