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

1、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相关概念

1.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观念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1.2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概念

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是针对“接受性学习”教学策略而提出的,目的是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陈旧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构建原则

2.1准备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准备不仅应保证他在新的学习中有可能成功,还应使他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因此,建构的教学策略,要能有效地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充分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认知。

2.2启发性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探索新知的原动力。小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与成人不同,一些成人认为平常的事情,他们却觉得很新鲜、很好奇,这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跟现实生活接触,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地探索。

2.3有序性原则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结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努力钻研教学内容,掌握知识间的衔接关系,突出重点和难点,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由近及远,由己知到未知,深入浅出地讲授,使学生顺利学习。把握好有序性原则,教师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研究性学习达到良好的预期。

2.4参与性原则

小学数学学习不但是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基本运算能力的过程,还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体的参与,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来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构成自己个性的基本部分。所以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就需要教师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2.5实践性原则

建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时还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而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强调学生参与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增强其感性认识,并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加强理解,牢固掌握,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3、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3.1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倒数课始,教师用汉字作比喻引入“倒数”。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譬如“3/4”倒过来呢?(4/3)这就叫“倒数”。教师随即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第X页X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自学课本后学生没有疑问。在案例一的教学中教师可谓做到了张弛有度,先以中国汉字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兴趣,后果断请学生参阅教学用书来掌握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学得很轻松。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取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学习方式,要看具体的题材,如果有些题材涉及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一些数学事实等己有定论的内容,不妨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3.2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人公编入既定的问题情境中:“春节快到了,大家都高兴的添置新衣。今天你和妈妈到商场去买鞋,服务员阿姨说适合你的鞋子原有16双,卖出了10双,问你能从多少双中挑出自己满意的鞋?”案例三: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课始,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在学生画圆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能结合你的画圆体会,为圆规设计一份使用说明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案例二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以真实场景设问,立刻使普通的减法计算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案例三,在教师设问后,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而案例四,学生花了10分钟的时间,没有丝毫突破,教师只能再三启发,学生才‘稍微明白教师的意图。这是因为问题过于开放,学生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防止问题过宽、难度过大、参与过窄等现象的发生,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教育走向生活,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是第一步。教师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合理情境同新知识结合,不能背离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细节,在课堂中潜移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从更高的层面出发,使学生逐步树立为祖国建设而学的动机,进而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

3.3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案例五便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找到规律,从而得出结论。以后学生在遇到相似问题时便会想到运用画图的方法寻求答案。

3.4合理表述结论,建构学生数学整体知识框架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著名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同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认识任务,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下更有利于部分任务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从建构观点出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表面上看一堂课使学生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框架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水滴石穿的道理深入人心,不可否认,一堂课绝对是建构学生知识框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者在接触一陌生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己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要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就像我们读书的目录一样,要让学生感到一目了然。知识是有脉络的体系,教授新知时,若使学生感到凌乱、突兀,就会适得其反,即便学生当时掌握了,但由于不牢靠还会产生混淆、遗忘的现象。案例六仅截取授课内容的一小段,从图2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时纳入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使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三者以图形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归纳总结了所学内容,为学生己有的数学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达到了新旧的结合,又防止了三个图形间的混淆,在掌握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为梯形等更多图形的学习作了铺垫。

3.5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案例七、案例八把知识的巩固与实际相结合,既增添了乐趣,又使学生学得主动。在案例八中学生不但会求圆的周长了,还掌握了测量圆直径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如生活中常遇到的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学。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才能取得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的实践中,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构建的五项原则,将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落到实处,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