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培养(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创新人才奇缺,创新能力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创新,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这一命题,结合教学实践,从培养的前提、抓手、手段和过程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时代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特别是要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积极实施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挑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
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感氛围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敢说敢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怎样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呢?
1.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想到一块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朋友的关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使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敢于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对学生不能过分苛求,要允许学生做错题目,用错方法而不加以指责。学生做错了,教师应当以“我相信你能正确地解答出来”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淡化、消除学生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使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
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进行异质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个人想法,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再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加以解决。
二、让学生敢于说“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绝大多数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有一种“权威”感,这样会把学生的个性特长扼杀掉,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不敢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老师授课时的“错误”,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指出老师的“错误”,进而发展到让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时,也敢于说出来,再由同学们来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四年级数学有一道判断题: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0。大部分学生都说是错误的。我故意说他们做错了。有一部分同学持相反意见。我说,我们现在学了自然数和0,书上说了自然数和整数,所以这道题是对的。学生反驳我说:第一,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并不说明整数只有自然数和0,它还有一部分我们还没有学过;第二,我可以说我和萍萍是四年级甲班的学生,但不能说四年级甲班的学生只有我和萍萍。当然,这一道题涉及初中正负数问题,对学生只能点到即止。主要是说明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和课本说“不”,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对答案、对老师说“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为此,必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应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起。教师在课堂中应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重组所学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针对新课内容、方法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植树小组每人每天种8棵树,照这样计算,5人4天一共种多少棵树?”(用两种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种,先求出5人1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第二种,先求出每个人4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教师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用两种方法解决,等教学完所用方法后,提问学生:学完这道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为学生创造机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好奇、活泼的能动状态。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连减,把两个减数合并为一个减数的简便运算),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全班同学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规则是:售货员每次同时卖两种物品,哪个同学先算出他用100元买两种物品后所剩的钱,那两种物品就卖给他。售货员出示物品的价格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创新意识,使计算变得简便。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边思维、边创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合起来教。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几组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普通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两个,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后分类,说说哪几类已经学过,哪几类没有学过。教师说明没有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最后,要求就这几类图形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四、自主探究再创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交流合作,自主地、创造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1.给予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保证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潜能发挥。解决数学问题要求在数学问题空间中认真探索,探索出一条由问题的初始状态通往目标状态的路径。学生的探索之路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思路和方法正确,能顺利前进,思路和方法不当,会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锥有什么特征?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大胆猜测和推测,或进行实验验证,或看书质疑,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自主、创新的核心
自主解决的探索性集中表现为思维决策的选择性。提高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运用,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用卷尺或绳子直接量,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量,截断铁丝圈拉直量等方法,进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面积时,就可联想到用“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的方法来达到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解决策略的思维方法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主要的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抽象、概括方法、归纳、演绎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等,通过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策略的开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我们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用创新的精神去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应用,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2]凌朝阳.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4(02).
[3]刘顺民.探究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
作者:蔡景火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要求,又是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途径,所以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从意识和语言表达、教学方法、实践练习三大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实践
引言
数学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方便数学学习,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大有帮助,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备受关注。逻辑思维应从小培养,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增加了数学教学中的困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1.增强意识,注重语言表达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且要从一年级时就抓起。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通常到三年级后才有明显改变,所以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都不同,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比如刚接触数学时,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和数学接触,打牢基础知识,学会辨别最常见的单位概念,包括数字大小、距离长短等。识数之后,可结合教学进度,适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其从形象化思维逐渐朝着抽象思维过渡。加减算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令学生对加减的原理和数字规律进行了解。比如小组共有5人,5个座位,走掉一个,就会空出一个座位。而如果进来一个,就会出现座位不够的情况。或者通过三个小组不同人数的对比,以及如何分配,才能让三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过程中的对比、分析、概括等都是思维逻辑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数学主要是跟数字打交道。其实有失偏颇,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载体,语言逻辑也属于逻辑思维范畴,教育应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不但具备专业知识,还能够把逻辑思维和思考方式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平常课程中,还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概念的概括,加减法的总结等。
2.更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在当前教学中,借助形象事物进行讲解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的困难,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理论知识太枯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今后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融入逻辑思维锻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强大起来,应该防范学生对各种道具形成依赖,意识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比如在讲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时,可先给出一些实物,然后令学生发挥想象,联想相关事物,并能对其长度作出大概判断。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时,教师经常会举钟表为例子,不妨略过实物环节,由小学生主动去想象,尤其是角的移动和变化,如果有实物在手,很容易辨识,但如果仅凭想象思考,对不少学生来说都很难;之后鼓励同学们利用尺子对两个图形边和角的大小进行测量,对其关系有机总结等,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又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小学数学的知识相对较为零散,以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一过程会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帮助。课堂上应掌握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比如分类比较法,数学学科非常庞大,为防止乱成一团,内部知识都有较为系统的分类,而且不论是分类内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异同性。概括和归纳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同一本质属性的事物进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为计算提供了技巧,可以缩短浪费的时间。当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实际需求,选择最为适应的方法,使得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3.加强练习,积极参与实践
逻辑思维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各种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供他们练习。所选习题需要跟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逻辑,如有必要,可以准备一些易错题,令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获取问题的答案,对其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经常举办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实现理论实际的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节中,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木条、胶水等工具,制作出对称图形。这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刻地理解,然后逐步探索制作方法,基本相当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过程。校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活动,如数独游戏、数字推理等,令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和条件,能够推理出最终结果。
4.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如果不从小培养,可能会影响到日后学习。所以,应当熟悉教育现状,重视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相平平 单位:南京市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规定内容中可以得出,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从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知识导致课堂氛围僵化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外实践等方式,提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逻辑思维面对客观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剖析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不仅要分析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特点为依据,亲自参与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生活化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编撰出来的,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以为教好了教材,就相当于教好了数学,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当然学习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生活化很强的例子: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学校决定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5%”,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5%”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丰富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调查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有效的预习之后进行针对教材知识的调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在正式的课堂中将不再觉得知识乏味无趣。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着重了解,让学生参加一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固定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提升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师引入“百分数”这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百分数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百分数的存在,啤酒的外包装上印有“酒精度>3%”的字样,泡面上写有加量“15%”,通过观察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计算学校操场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测量,并讨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3、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龄段,但同时由于年纪较小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认知上可能存在偏差或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引入新知识时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并通过与同学讨论、询问教师等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例如:在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分蛋糕的情境,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平均分配的具体含义,但在人数不足时,会产生半个饼该如何分配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就此机会开始分数知识的教授,转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简单操作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实际分配的情景模拟,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能够有效展开实践操作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受拘束,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没有压抑的学习。
4、重视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教师除了要在正式的课堂中为学生模拟情境、创建良好的操作条件,在课下也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相关知识时,在学生对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中国地图,并找到该地图的比例尺,用自己的尺子测量出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再让学生通过所学方法计算出实际中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都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践操作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更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作者:万永霞 单位:庄浪县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的方式,其终极目的是为教学知识提供服务。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经过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之后,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应把握好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一、培养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导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强烈求知欲。教师应先培养起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将长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会出现怎样的改变”时,安排学生用教具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其中宽为4厘米、长为9厘米,让学生计算此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并进行提问:“如果拉伸此长方形使其成为平行四边形,其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在提出此问题后,立即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都很好奇当这个图形产生变化之后,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此时,教师让学生拉伸此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并安排学生对变化成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们观察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高,会在拉伸之后相应的缩短,按照计算公式来推论,学生也会观察到在拉伸时,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不变,可是面积在逐渐缩小了。学生回答道:“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但是面积却变小了。”教师按照此教学方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升其动手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际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此学科又是完全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将数学知识体现在现实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发展趋势,认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依据其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阅历与经验,来精心创设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较好地认知事物的表象,并以教师对问题实质的归纳与总结,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由学生的动手操作递进至概括教材内容的整个过程,即为一个进行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形象化数学知识转化为抽象化数学知识的过程,此教学方式可较好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奠定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升华的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问题时,可让学生应用部分长短不一的木棍来拼成三角形,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可从中知道处于某些情况时,三条木棍并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可对木棍的长度进行调整之后再来拼接。如此一来,经过了学生的持续学习研究后,让学生逐渐了解了三角形的部分特点,再由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一问题。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了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以真正成为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现实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安排学生讲述动手操作的全部过程,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程时,教师应安排学生来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当中,首先不要提前讲解具体的计算方法,教师应提问道:“同学们,能够设想出几种计算方法?可通过应用教具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并在学习小组当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学习研究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放置教具小棒、讲述过程,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进行放置的,将全过程完整的讲述出来,并让所有的学生来评议出最好的方法是那一种。在课堂教学当中,具有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我见解,交流与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教师将其认为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并通过公式来推论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式。借助实际操作、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通过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的反思意识获得了初步发展。“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去发现与认知,这样就能进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教学用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预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在操作当中积极思维,并通过此过程来进行创新与发展。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动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与研究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徐玉梅 单位:泗阳县新袁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提问,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利用“疑”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的主体,这也是课堂获得“信息源”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质疑,敢于发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改变“唯书”是从、“师命”是从的局面,让学生从不想质疑到主动“敢问”,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与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对于创造性的个性想法,教师应该给予掌声,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想法,支持他们在相同的声音中喊出不同的“音调”。比如,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时,我给出这样的探究素材:如果甲数是8,乙数是6,你能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呢?很多学生都从百分数的角度提出了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等,此时王×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甲数与乙数的和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我大声表扬了王×同学,而其他同学都很惊讶。随后,我补充道:老师并没有限制问题的难易度。在我的激发下,很多同学以王×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了“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百分之多少……”可见,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二、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源自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必要的数学情境也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这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让学敢于质疑,乐于提问。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单位“1”加深理解,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对折两次,折好后与同桌进行长短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折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乐于质疑,这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善于表现自我。鉴于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他们主动提出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妨从数学素材的观察、比较、联想等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教师给出几组相加的数,并将位置进行调换,但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提出: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结果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仅想到能用对等式两边的加数进行验证,同时还积极主动地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地进行总结与概括。
四、通过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开放性课堂学习活动,开放课堂学习内容,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比如,对于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疑,往往出现“割与补”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至于哪一种方法更加简便,教师只有实现开发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自己亲自去动手实践,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才能从中悟出其中的优与劣。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质疑;适时渗透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数学世界,2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梁志峰.质疑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浅析[J].教育科研,2003.
作者:张学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