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综述(9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综述(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综述(9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花韵”生态课堂探讨

摘要“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植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本文提出了将灌输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前者主要针对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的小学低年级段(6—9岁)学生,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后者针对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小学高年级段(10—12岁)学生,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

关键词花文化;花韵;生态;课堂模式;小学数学

一、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花韵’生态课堂模式研究”是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申请的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之一。数学学科是“花韵”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种变式。本文基于对花文化、花韵、生态等概念的理解,结合常年的教学实践,对“花韵”生态课堂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花文化

花,又称为花朵,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统称。之所以被欣赏,在于花之美有难以抵御的魅力。活色生香、灵秀妩媚,其娇姿、丽色、风采、香韵,随环境、季节、天气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育的不同阶段,呈现展叶、孕蕾、盛花、落花等,给人们新鲜奇妙的美感,百看不厌。从而也令人精神愉快,身心康健。人们欣赏花有4个标准,即色、香、姿、韵。色,即大自然赋予花卉斑斓奇诡的色彩。香,即花所散发出的气味。姿,即花之形态。韵,是指花的特点、神态和气质。人们欣赏花的色、香、姿,乃花的自然美,是外部条件引起赏花者对花的美感,而花韵,则是人们对色、香、姿的动态的综合感受,并由之引发的各种遐想。所谓花文化,通常的解释是围绕欣赏花卉而展开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依此,校园花文化则容易狭义理解为围绕欣赏学生(犹如祖国的花朵)而开展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等。事实上,文化,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今,文化则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以及内心的精神和修养。因此,校园花文化的灵魂应该是“花韵”,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

三、关于生态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其相互之间或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现今“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已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往往是指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遵照,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尊重和保护自然。因此,校园生态,实则是指校园生态文明。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及成长特性,因人、因时、因环境施教,促进其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四、“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或则说是“定量”)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要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基于以上认知,我们认为“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灌输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对应的是小学生低年级段(6—9岁)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和高年级段(10—12岁)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特点。灌输式教学并非是指机械式灌输,而是要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注重情景,就是通过生活情景,如到花卉园数花的种类和数量,到超市购买各种物品等,由此引出、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能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孩子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应善于通过游戏、动漫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灌输式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总结,其目的不仅是要检查错误,也要注重夸奖。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在学校的生态文明中良性发展。在小学低年级段,比较适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则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适时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得出相应的理论。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1984年全国数学高考中有一道20分的加试题,说的是证明一个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估计这道题在当时很少有学生做出来,因为当时江北县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仅约33分,而总分则是120分。然而,这道题仅用现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轻松解答。首先,我们要解答的是这个“定值”是什么,显然不是面积和角度,而应联想到是某一“线段”。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一“线段”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进一步则可以联想到也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或“高”,而这三者又是相等的。如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值”要么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要么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而通过题中给出的“距离”信息,我们更易联想到可能是“高”。那又如何证明这个“定值”就可能是“高”呢?我们由“高”展开联想,就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于高的二分之一”,而“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实际上又暗示了(或可联想到)这任意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与三条边分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则正好是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而三个小三角形的底边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条等边。如此,三个小三角形的高(即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分别到三条边的距离)的和就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并为一定值。到此为止,这道当年的高考“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必然会激发现今小学生对记住和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这也无疑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作者:邹娅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探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然深入教师的心中。现阶段课堂教学情况,不再是单纯以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作为衡量标准,而更在于教学开展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笔者以学生作为研究核心,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旨在构建趣味性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制定教学策略。现整理成文,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以生为本;趣味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打造趣味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构建途径。根本目标在于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一)以了解学生为切入点

研究学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并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是核心,也是趣味性课堂构建的基本切入点。例如,小学数学“整十数”教学过程中,为把握学生对于该节课的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整十数的组成认知不够透彻[1]。鉴于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通过道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整十数,以实践探究与游戏法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可见,充分了解学生是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也是教师设计趣味教学流程的基础条件。

(二)以客观分析教材为核心

研究学生固然重要,但想要开展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还需要教师能够客观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状况作出调整,更加科学地完成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例如,在“认识几十几”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小棒替代的方式,让学生用数字或者形状来表示班级内的每一个同学,班级同学共计32人,如何排列才能够让教师与同学更直观地看出你画出来的人数是32人,这时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明显提升,不断的思考与探讨方式方法。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探究的主动性则更强,表现出小学数学课堂良好的操作性。当然,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并非单单集中表现在趣味层面,也需要教师客观的进行教材分析,以教材、学生为核心,教材内容为主线并实现拓展与延伸,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

(三)以追求课堂实效为保障

不论是研究学生还是客观的分析教材,最终目的都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传授的授课模式以单项授课为主,学生作为“学”的被动者,教师作为“教”的主动者,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学的侧重点发生偏移。笔者认为,之所以将追求课堂实效作为前提条件来分析,主要是小学数学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要通过多手段、多方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改变传统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学生为开展教学的根本,可运用情境创设、环节演示及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方法,开展趣味性教学,真正确保课堂教学实效的全面提升[3]。

二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途径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可以让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构建,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时效性服务。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教学实践探索,认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因为感官冲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这一情境当中,学生的主动配合,有助于知识点的转化与吸收。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方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便于小学生重新定义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定义,真正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以生为本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紧张感、畏惧感,从心底接受数学学习。例如,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实践。百分数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首要难题。笔者对该课堂开展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全新的方法构建趣味性课堂,让参与主体,即学生增强亲切感。在情境创设的环境中主要采取逐层递进的方法,通过篮球趣味性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掌握。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将百分数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构成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的概念;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本班级男生在教学之前录制的投篮次数与投入次数的视频,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语言及结合学生日常完成情境框架的构建与创设,是其他学生产生联想,理解百分数教学知识点;最后,教师需要结合情景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于百分比的掌握情况[4]。可见,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这一个新的情境当中,感受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好的配合教学开展。

(二)构建趣味性演示环节

构建趣味性的演示环节,演示法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涉及到的环节展示主要包括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及学生表演三个层面。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将三种演示方法融合趣味性教学的内涵具体开展,每一种方法所产生的教学实效显著。实物演示法:该方法是教师借助教学工具完成对知识点的展现与讲解,以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扭曲的概念。如讲解“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完成观察之后汇总正方体的特点,这种演示的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中,成为课堂教学一个必要产物。受到多媒体自身特点的影响,利用图片、视频等更直观的信息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完成分解处理,立体化的演示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的神奇,用于探索数学奥秘。学生表演法:以上两种方法在其他学校也已经较为成熟,为全面增强课堂趣味性,笔者还通过学生表演法的方式去呈现小学数学知识点。在讲解“相遇”问题是,分别让两位同学扮演甲乙两人,根据教材当中的内容更好的还原情境[5]。上述趣味性的演示环节,即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与环境之中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方法与学习途径。

(三)营造趣味性生活教学

基于数学学科而言,人对于数学总是抱有一种远观的态度,认为数学遥不可及。但这种想法是对数学学科的错误理解,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关键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趣味性生活教学。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感受生活中能够常见的元素,使得学生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讲解“长方体”时,教师可以首先将长方体的概念与模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后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搜集关于长方体的存在,如鞋盒子、粉笔盒、铅笔盒等等,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唯一相同的是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验证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当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最后,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说生活中的物体是长方体,加深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理解。抱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当然也需要针对不足之处做出纠正,最终展现出趣味性生活教学的魅力与价值[6]。

参考文献

[1]陈建平.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趣味——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23:90.

[2]倪晓艳.坚持以生为本,促进有效教学——对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5,98:75.

[3]王艳.以生为本快乐学习——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J].考试与评价,2016,01:37.

[4]赖志锋.试论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6,04:100.

[5]白廷克.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05:77.

[6]王丽环.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1:63.

作者:吴丽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分析

摘要:新课改发展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渐完全现实性教育模式。目前,现实性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界中所重点研究的对象,并经过不断研究与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课程现实性与学生现实性两大点,提高现实性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中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生活;现实性教学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是将学以致用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能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中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知识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所以,现实性教育非常重要,是将知识与生活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教育还有很多人没有正确认识,对其意义不够了解。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对现实性教学进行研究,并对其内容加以补充与完善。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化内涵

课堂教学现实性就是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学习中,减小学习的难度系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了解有些事物之间有着依存联系。根据马克思哲学的观点,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事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应该增加新的内涵,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不应该被束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和调整。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现实性内容如下:一是课程的现实性,二是学生的现实性。

1.1课程的现实性

课堂的现实性,实际上就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通过社会实践对知识进一步了解与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参考题材,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了解与解决,加以新知识的引导与挖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际概念与理论概念。而课堂现实性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教学手段,无论是方法还是方式,都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的举例说明要以实例为主,更要以学生所能接触的事物、环境为主,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运用技巧。

1.2学生的现实性

学生的现实性,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能够针对学生所接受知识能力的高低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并多关注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为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性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多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挥个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异比较明显,比如有的学生对代数方面理解富有天赋,有的学生对几何方面理解能力极好,因此,为了学生协调发展,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2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化教育的意义

2.1改变小学数学教育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有以下三种常见状况: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分离,老师只知道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不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堂比较封闭,学生和老师基本上不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就在那听讲和做题,没有与老师进行互动。三是大量的习题是常规性问题,没有创新性,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僵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化教育强调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教育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化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具体化,使他们觉得数学既简单又有趣味,学起来也很轻松,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分析客观事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理性科学的思维,增强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3引导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突出教学活动的实际意义

3.1准备阶段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他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现实化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教育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上。教师上课也应该具有创新性,在备课的时候,要多地收集教学所需的资料,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并加深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布置学习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基础性和实际性,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并加强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不断地进步。

3.2实施阶段

创设趣味性现实问题。在课堂中设立一些现实的趣味数学小问题,不断将实际生活融入到其中,教学生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办法,增强学生课堂和社会的联系。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对数学的研究,使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布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家庭作业,这类问题大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或者与同学讨论,或者向父母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老师再在课堂上给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3.3回顾阶段

教学评价彰显数学教学现实性。教学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教学评价结果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如实记录,不能为了追求好评而对结果进行篡改,致使数据不准确,使教学改革无法顺利进行。如果在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不好的情况,比如结果不理想,学生不配合等,老师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了解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如果教学评价取得了圆满成功,老师们要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关键,并进行总结,为以后研究此工作的教学工作者提供经验。在小学数学现实性教育评价中,要以科学角度进行评价,彰显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现实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将数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现实化教育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学习中注意运用多种方式传授知识,增添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从实际教学中总结课堂教学现实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供有力的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志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彰显现实性[J].读与写:上,下旬,2014(1).

[2]韩联君.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0).

[3]冯洋.华应龙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作者:朱朝进 王春丽 单位: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校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途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知识、认识知识的主要平台,是教师教授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主要是以反馈教学信息为目的,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知识情况,对教学方法、方式、理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以便能够科学合理的改进。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教学评价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认识评价;改革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指利用某种手段与方法,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与评估,在数学教学评价中始终围绕教学原则、科学手段、教学目的为基本原则,进行对教学水平的评判。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爱好、锻炼思维灵活性以及培养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等。但是由于在建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推广力度不够,改革进程不乐观,导致教学评价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出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存在片面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要教师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听,再由学生通过读、写、记等方法,将重点知识牢记,在考试中能够利用所记住的知识填写试题即可。而对于教学评价也只限于对考试成绩的比较与评断,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同年级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最高分数为最优秀的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渐偏重于成绩方面的重视,而忽略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成绩虽然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但并不是全部,它只能成为评价中的一部分,而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都应该列入评价指标中。

1.2学生个性发挥不明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说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以及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但是,很多小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强制要求与逼迫,长期受到教师对学习提出的要求以及施加的压力,形成一种不得不学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高,自学意识不强,学习方法与方式完全遵循教师所传授的方法与方式进行,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自我,没有个性发挥的空间,进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潜能。在教学评价中对个性发挥等方面的忽略,就会直接导致个性发挥方面的培养不能够得到重视。

2教学评价的意义和改革方法

2.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意识没有起到刺激和激励作用,导致无法促进或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确的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观念。我们必须先将旧的评价理念进行改革,让新的教学评价在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潜能得到激励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是把教学目的作为主要依据,利用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教学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教师教学提供依据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2.2构建教学环境的和谐性与民主性

我们都是朝着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前进发展,社会和谐包括政治方面的和谐、经济方面的和谐、教育方面的和谐等,同样教育的和谐也包括很多方面。然而目前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霸权”现象,学生学习依旧是以“盲从”为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比较单向、静化。这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和谐课堂,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鼓励、支持还有配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逐步走向正确。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的调节和控制枢纽。

2.3完善评价体系的全面化、多样化、标准化

小学数学评价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对教学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考察和判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需要科学评价的推动与促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指导,还要利用学生间微观调控,教师宏观调控的方式将教师学生相互评价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完善评价资源库,使科学的教学体系逐步的形成。

2.4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及时做出正确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贯彻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注重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互评环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从而使评价成为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参与互评,给他们创造互相评价、互相指点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小学数学课程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突出体现了基础性和普及型以及发展性,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计划。我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勇往直前这些首要前提下,还要积极的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重要方面。

2.5让学生享受成功,巩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案中来,就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成功之中。因为成功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只要这种内在力量不消失,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和收获。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多主动的给学生创建成功的机会与条件,例如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利用起点低,速度慢,活动多,指导快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目标简单化,让条件到问题的过程形成递进式,把学生的失败挫折感努力降到最小,从而使学生不自觉的加入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对于不太优秀的学生要时常给与鼓励并且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喜悦中学习,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成功,在成功中完善自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一朝一夕的努力和积累,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兴趣,带领学生领略知识本身的魅力,把教学过程做适当的调整,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课堂开始,兴趣已生,课堂进行,趣味正浓,课堂结束,趣味犹在”的效果。教学评价在对具体人和事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必须做到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同时还要利用评价这一有效手段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促发学生、老师、学校的内在潜力,还能促进这三者不断的完善和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瑞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9).

[2]吴限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5).

[3]魏小红.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评价的小主人[J].读书文摘,2015(20).

作者:张淑萍 张文胜 单位: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校

第五篇: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和在教育界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小学数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小学数学在教学期间对活动教学、师生课堂互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对此,以小学数学为立足点,通过对其数字故事基本概况和应用价值的分析,从而就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同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不同,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相对较高。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自身思维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使得自己遇到较多的学习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数学教学水平和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打击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数字故事的应用,可以在帮助小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由来的同时,调动起其学习兴趣,从而极大的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1数字故事的概况

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发现,数字故事在美国被定义成:使用现代话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来继承与诠释古老艺术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则被定义为:在教学活动时被编写出来的故事,通过加入图像、文字、音乐、声音等其他多媒体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可视化故事的一个过程。数字故事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而其真正成熟则是在本世纪初数字故事协会的成立。通过美国对数字故事的研究和其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直到2006年才有杂志对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则是在2011年才开始对数字故事给予一定的重视度。而数字故事也因此开始被应用到小学数学作文、初中思想品德、中学生情感等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1]。

2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故事的价值

2.1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这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数学定义和公式,但本人却在这种长时间的记忆中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且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身份,导致教学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小学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将数字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故事本身带有的独特教学特点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率。

2.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及时反馈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各种反映,帮助教师进一步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监督整个教学过程,创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数据资料库,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此外,数字故事的应用,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识别、解决、分析题目和推理的能力,并在提升师生间互动性的同时,让教师能够制定出更加贴切的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中数字故事的应用

3.1借助数字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故事时,教师需要先认识到数字故事本身属于简单教学情景这一特质,以便将其作为创设教学情景的一种工具,借助数学故事包含的文字、图片、声音等来创设出可以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特质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中的《周长是多少》这门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小明减肥》这个数字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小明在发现自己长胖之后决心减肥,决定自己每天绕操场跑一圈,但爸爸发现小明是在沿着内圈跑,于是要求其要沿着外圈跑,但最后小明却还是没有瘦下来。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转折点,所以很容易就会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景中。而教师则可以在故事完成后向学生讲解周长这一数学概念,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结合《小明减肥》这个数学故事的同时,了解“周长”这个数学知识[2]。

3.2用数字故事讲解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材中虽然会对分数线演变历史、乘号由来等数学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但大部分都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即使配置了一些插图,同小学生的审美也不是十分相符合,使得小学生对此种类型的内容往往缺失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故事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单独降解,不仅可以有效的环节小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遇到的数学压力,还能够提升这些知识的趣味性,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同分数线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上的分数线》这个数字故事。因为这个数字故事本身可以自称可爱的动画人物形象,借助幽默风趣的方式对分数线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讲解,以便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分数线的发展史[3]。此外,在完成《历史上的分数线》这一数字故事的播放后,数学教师可以再次向学生教授分数知识的读写,以便可以更好的培养与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稳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3.3用数字故事对小结知识点进行复习。知识点复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会加入数学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会适当的引入新的知识点,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以往数学知识复习这一环节,教师一般都会采用板书演绎计算和口头语言描述这两种教学形式。虽然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实现对重点难点数学知识的复习,但却没有考虑到小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和学习兴趣,导致其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数字故事的方式,在总结每堂课要点和难点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制作呈一个完整的数字故事,从而在确保学生保持良好复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每堂课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复习,还可以掌握新引入的知识。例如,在教授同余数知识相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带领学生复法知识的方式,借助《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数字故事来引入余数这个数学概念[4]。在该数字故事中,其首先让学生可以练习可以整除的除法问题,而后在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之后,为其准备一些除法无法除开的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的情绪,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数字故事来教授学生余数概念。这种阶梯性的课堂知识复习和新知识引入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结论

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其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学生主体地位的较为重视。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质量会对学生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利用数字故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科学的利用教学方法等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潘黎黎.浅析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3):138-139.

[2]张丽丽.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人生十六七,2016(35):5.

[3]刘溪坤.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15.

[4]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5.

作者:胡其华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在对学生适当的引导下,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积极的采用了一种课堂合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既处在合作的环境中,还能加以适当的竞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本文重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实施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并且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容易让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反而对教学效果没有好处,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将班级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共同开展学习,这样小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小组内也有良好的竞争,但是想要在小组间赢得胜利,还需要互相合作,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推广出去。

1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积极的互动,并且学生长期处在一种压抑的学习状态下,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法了解。但是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仔细观察,从而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一个小组的建立中,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分别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的职位,一名学生当记录员,一名学生为汇报员等,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需要承担的任务,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合作,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不同的体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通过情景创造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为了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整个学习充满热情,创建合适的场景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了解所学的内容。在开展活动以前,应该充分的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方式设计一个合理的场景,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相一致,这样可以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习三角形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三角形有哪些,要学生仔细思考哪些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可以让学生将这些东西拍下来,整个小组将拍摄下来的三角形进行整理与设计,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小组的同学看,看谁有创造性,哪个小组搜集到的三角形最多等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是教师自己的教材资源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有助于他们对学习数学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有着极大的动力,教师通过简单的举动的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同时在展示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己也会感受到一种自豪感,创造了一个对三角形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使用三角形建立一所房子,学生们根据教师发放的小棒等材料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建造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样一个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学生们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在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比完后会指出,三角形的东西比较牢固,三角形不易变形然后让学生们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呢,同学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这种情景的创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利用比赛竞争的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会让学生感觉很无趣枯燥,时间久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比赛竞争活动,让小组成员能够充满斗志和活力,跃跃欲试,在比赛的过程中,各组成员相互配合,解决难题,体验获得知识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对获得胜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失利的小组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们会对下次的知识比赛产生期待。这种竞争的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当然教师也要对比赛进行友善引导,小学生年轻气盛,面对比赛难免会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教师要做好协调导向的工作,引导学生友善比赛,积极帮助学生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4适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激励,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是自己单方面的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际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激励,简单的激励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够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动力。

5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要为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要为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等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也是教师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而对小组合作学习制定具体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效率,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必须要积极的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保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身上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廷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J].学术研究,2011(5):137-137.

[2]刘存全,柳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版),2009(11).

作者:刘继莲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新立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构建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指导,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投入到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环节中,逐步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开放性课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开放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数学分析、探究能力。

二、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让他们在绝对安静的情况下听课。在枯燥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发展思维的机会。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激活数学思维,不仅能加深对教材中新知识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把新知识尽快和已有知识进行融合。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开放式的教学中,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得了重要促进作用。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1.设计多媒体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可以进行抽象知识和直观图形之间的转化,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角”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对角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图形知识的介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分析数学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的对图形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他们快速的掌握了什么是角,对有关角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2.创设生活情境,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能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能自然的进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探究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学生把自己的文具贴上带有小数的价格标签,把这些文具放到商店中,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文具的买卖活动。

3.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每一个小学生都对游戏感兴趣,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能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在数学课堂上,把游戏活动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激活思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思考,促进他们思维灵敏性和创新性的发展,使他们能从新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可以创设“挑选计算大王”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教师给出学生一些连加连减的题目,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计算,谁的计算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就获得优胜。

4.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放式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时思路更开阔,充分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树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顺利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在讨论中使思维发散,找出新的思考方法,继续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理清了思路,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拓宽了数学思维面。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让他们在活跃、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主动完成探究任务。

作者:严捍贤 王智俊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徐家镇小学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

摘要:新课改是全国教育界共同实行的一项教学改革计划,目前,很多学校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教育界的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小学教学也成为新课改中重点改革的对象,数学课堂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高的构建高校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改进,文章中对其进行了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有效性

要想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顺利构建,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创设情境、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实践学习等教学措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而针对这些方面的策划与设计,要贴合实际教学需求,以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生活运用、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实施可行性的教学创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动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综合素质,保障教学有效性。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力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懂得运用知识,而并不是什么样的课堂都能满足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因此,需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还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学方式单一

很多小学教师在针对教学方式上欠缺创新能力,也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认为采用同一种方法既简单又省事,还不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与时间在教学方式上。因此,教学方式一直比较单一,多数采用的是强制性灌输方法,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整个课堂的教学工具,由教师负责对知识点的讲述,由学生负责听、记、背、写、读,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程,反反复复,一如既往,没有新鲜感、没有吸引力,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消极。还有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即便是活动比较多,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所创设的活动与实际教学存在偏离主题现象,盲目的创设各种游戏,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虽然学生激起了兴奋度和积极参与度,但始终不切合教学实际目的,最终教学失去有效性。

1.2提问没有针对性

提问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关键,很多教师在这一方面比较重视,课堂上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导致问题、答案与实际教学知识点存在不相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明显提升。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相对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探讨与思考的环节,智能根据教师的讲解简单的理解,并不能真正领会到知识的深层涵义。提问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应该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并给出相应的思考与探讨时间。提问没有针对性,也就是代表着所提的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毫无现实意义。

2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1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使之枯燥、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性。而改变教学观念则是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将教学观念彻底转换,才能推动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够正确理解创新教学的实际意义,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方式创新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将学生从非主体地位上安放在主体地位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法时,教师提出15+23+10等于多少,将问题留给学生回答,可以以引导的方式,提示学生如何思考,比如: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了十五元的青菜,23元的水果,还有10元的肉,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就会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想到妈妈是带“我”去买这些东西,首先就将自己的地位放在了前边,进而对妈妈花的钱数进行相加,这样既有生活贴近,又能突出自己的主体性学生会非常愿意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2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在情境的创设中,如果在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合适恰当的素材,而且引入情景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情景就是有价值的合适的贴切的。如果教学内容没有合适的生活素材。就不能为情景而情景,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也未尝不可。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3组织有效教学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性是大目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2.4促进教学效果有效生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颂.体验教学情境,构建精彩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4(31).

[2]李梅瑰.瞄准思维的碰撞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9).

[3]余少琼.优化课堂指导提升建构品质———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5(16):70-71.

[4]古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3).

作者:孙洪祥 单位: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校

第九篇:生活化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界更加注重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倡让数学教学活动回归生活的本真。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始发点,把生活化的问题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一谈生活化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化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始发点,把生活化的问题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就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一、注重生活经验转化,增加学生的间接知识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是存在密切的关联的,将数学应用在生活当中,就可以使数学更具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要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生活当中的经验,可是学生自己还不会把这些经验转化学知识。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注重这些经验的应用,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就是运用谈话法进行导入的:在中秋节的晚上,婷婷的爸爸给大家分月饼,分的非常均衡,每个人都一样多。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学具去分物品,要求就是每一份都要同样多。最后再引出“平均分”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于分月饼这样的事情是很熟悉的,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验,所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就非常容易。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抛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对圆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数学大量的数学概念,还要学会运算的基本规律,这些相对是比较抽象的,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高,所以需要通过借助生活世界来理解这些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进入到数学的世界。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让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更加具体化。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生活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时,就考虑到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因此就利用家庭场景进行新课的导入:同学们,你能说一说家里都有什么家具和物体吗?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啊?这时学生就会答出:我家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我玩的排球是圆的,电脑是方的……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们用一张白纸折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学生在折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其它的自己不认识的图形,心中有了疑问,会更主动地探讨数学知识。

三、设置生活问题游戏,提高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比较多,时间长了会感觉到枯燥,学习没有热情了,就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设计生活化的游戏,学生处于一个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就会敢于提问,问题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位置》这一课时。以通过“拍手操”游戏导入,我一边念着儿歌,一边让学生根据我的歌词做相应的动作。学生根据我的歌词做出向上拍手——向下拍手——向前拍手——向后拍手——向后拍手——双手举起等动作。游戏过后,我就问学生:能不能说出有关位置的词语?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够回答出:前、后、上、下。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学生学习的氛围很轻松,兴趣也很浓。然后,我就让学生利用刚才游戏中了解到的位置词语,认真看看一看教室,说出与位置相关的句子。一个小男生回答:讲桌在我们的前面。他的同桌则质疑:老师,我可以说讲桌在老师的后面吗?这是我鼓励孩子们:大家都非常聪明,接下来我们再深入学习关于位置的知识,你们自己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四、改编生活问题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高,会觉得教材离自己很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教材。在这方面,我在备课时就特别注意教材的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在不改变教材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发出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语言和学习内容。特别是在习题的设计方面,对部分习题进行改编,还自己新编了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习题。结果表明,这些新编的生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你家里来了两们同学。你有四块糖,你想公平地分给两个人,一人该分多少块呢?2.你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了一本书,价格是4元,妈妈付了5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呢?3.你和弟弟一块去冷饮店,每杯饮料是两元,两杯一共需要多少元呢?4.果盘里有五个桔子,你给爸爸和妈妈各一个,还给妹妹一个,盘子里还剩下多少个?将生活化的问题应用于数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有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尽管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而且非常缜密的学科,但数学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在努力为生活服务。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收集生活化的问题,并在课堂中巧妙应用,给学生创造大胆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全面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糜红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11).

[2]宋晓芳.巧妙地运用生活情景,让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

[3]林志雄.浅谈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02).

[4]崔桂娟,冯春花.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连接[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作者:祝闯 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