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师在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师的地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然后从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机制、创设良好环境、完善培训体系、构建生态圈五个方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教师素养;高校教师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大爆炸时代,教育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颠覆性革新。从美国的可汗学堂、慕课、翻转课堂到中国的高校网络课程平台的创立①和微课、MOOC平台的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教师的地位受到冲击

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的迅速兴起,学习跨时空、突破围墙无边界,成为“人人”“处处”“时时”皆可学的学习型社会,4A(Anyone,Anywhere,Anytime,Anyhow)学习模式已然实现。目前,大学生人群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几乎人手一部,校园WiFi随处可见,各类学习APP软件比比皆是,云端下载如影随形,知识占有不再画地为牢。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占有者和灌输者。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自行选择学习资源及与课程有关的内容,知识在键盘敲击声中唾手可得,从而结束了教师的知识霸权地位,打破了师生间的知识鸿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域模糊了,师生之间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于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应把握时代特征,重新审视自我、正确定位,从而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献策出力。

2、教学模式不再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教育,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的目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到来,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崛起,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系统的纷至沓来,传统的集中式的班级授课制遭遇到巨大的颠覆。特别是各种学习APP、翻转课堂、慕课等新课程形式的出现,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能动性得到了强化,他们可以自由享受“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套餐,提高了知识习得的成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要以自由、主动、探究为主,打破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桎梏,而传统的“满堂灌”教育则会逐渐一个释疑解惑和探讨的平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改革需求。

3、教学资源可选择余地更多

教育遇上“互联网+”,让教与学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不仅令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也为教师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定制符合需求的学习套餐。“互联网+”使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入信息网络并井喷式的向人们袭来,在海量信息中能够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教学的信息资源应有尽有,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有很大的教学资源可选空间,不仅可以吸收先进的资源为己所用,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对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进而提高课堂的吸睛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拥抱潮流、顺势而为,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形成是一项马拉松长跑,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学校持续的关注、多方力量的参与协调。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如阿瑟•柯伯斯(ArthurCombs)所说的——“也许一个人在教育上成功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本身相信了什么”③。思想观念犹如灯塔,指引着教师教学的航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师素养的“魂”。要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重塑教师的思想观念,不破不立。教师要充分认识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对拥抱“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并从内心真正的认同,这样才会主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会自觉加强教学设计理念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充分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合体,在信息化课堂中大展拳脚,为日常教学注入活力、增添新元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如果仅仅生硬地照搬照套一些技术和软件,进行“资源搬家”和“资源拼盘”,而不能熟练驾驭、应用自如,这样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容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2、健全管理机制,保障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1)构建多元化的信息素养评判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高校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评判机制,以便为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提供框架。在进行考核时,应结合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档案,对教师信息素养做出客观的评判,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身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判机制时,应注意如下原则:一是综合性。应对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信息道德、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考察。二是过程性。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评判核心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评判时,应立足现在,通过对过去的评价,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为将来的信息素养培训提供借鉴。三是多元化。为使得信息素养评判更具有指导性和客观性,评价实施的主体应多元化,要建立教师自身、学生、信息技术人员、同行及领导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四是差异化。在信息素养方面,每个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与教师的学历背景、年龄、环境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评判过程中,应切记依据单一的标准一刀切,应充分考虑个体间的正常差异。(2)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以及提升教师使用新兴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积极性,学校应出台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运用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相关教学情境的情况作为教师评聘晋级的重要考量指标,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的内在驱动力,形成教学创新与信息素养提高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对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将线上教学算进教学工作量,而基于网络而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则给予一定的科研分奖励。此外,不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比武或多媒体课件大赛,并对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同时成果丰硕的老师进行表彰,从而提升参与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激发其他教师的参与感。

3、创设良好环境,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自觉性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要让“互联网+”理念入脑、入心,需要塑造信息化的环境,这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环境是指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用于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比如打造智能高效、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智慧教室,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构建和谐的信息协同环境,保障教师的使用热情。软件是指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一是从顶层设计层面和政策制定着手,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信息素养。比如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同时成立一支优秀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及时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保驾护航。二是创造良好的信息化软环境,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技能评比及各种信息技术竞赛,例如,开展观摩课、示范课、微课制作比赛、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赛、信息化教学案例解说比赛等活动,使教师亲身领略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激发教师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相融合的热情。只有在平时教研中积极运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教师的信息素养才会提高,教师才会有所感悟,从而将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过程中。

4、完善培训体系,创设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条件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内化、而非一劳永逸的过程,需要将岗前、在职进行联动培养。高校应在教师上岗前未雨绸缪,做好培养规划,在教师上岗后继续跟踪培养。(1)岗前培训是基础每个教师在进入新的岗位前都少不了入职培训这一环节,这是教师入职必不可少的一环,目的是让教师清楚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环境,减少教师的迷航现象。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除了应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特色,“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技能掌握以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等方面,还应开展针对性的基础信息素养培训,以便激起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对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弥补部分新入职教师信息素养低下的短板。在培训期间,可以适当的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教师们身临其境的体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与众不同,激发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2)在职培训是保障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保障归根结底在于在职培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水平、利用效率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效果,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提供分层次的进修培训,不能一概而论。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需要以教师的培训成长档案和信息素养提升目标为主要依据,选择能够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容,形成自主式、菜单式、多元化的培训课程,避免外驱式的“大锅饭”“填鸭式”的培训,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长学不怠。此外,培训应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多采用案例研讨、参与式、实践型、任务型等方式,引入塔式培训,培养骨干教师授课,最终促成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内化④。对教师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是为了帮助教师尽快适应互联网+的教学环境,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进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更有诱惑力的学习环境。

5、构建生态圈,推动教师信息素养持续提升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给教师满满的归属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护身符。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形式,为“新教者”提供培训手段、为“疑教者”提供咨询服务、为“善教者”构建交流平台、为“研教者”提供发展资源,为“优教者”拓展成长空间,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成为教师生涯的导航站、教学经验的聚宝盆、教学名师的孵化器、教师发展的制高地和学校发展战略的推进器⑤。第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教师在发展中心里能够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朋辈互助为方式,互相切磋,互相启发,潜心研究,有效反思,认真总结,共同发展提高。第二,教师要实现与同事之间协同互助的“跨界合作”。在与互联网的“联姻”下,教师之间可以轻易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出现,教师之间更容易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2)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根据社会互依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须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离开教师群体,教师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大降低,使教师逐渐丧失专业发展意识⑥。互联网+”时代,知识更迭速度突飞猛进,高校教师必须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内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与教师群体的交流合作,博采众长,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随时随地畅享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教学互助和专业引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网络,借助各种虚拟交流手段共享知识、交流经验、分享体会,通过资源分享、观点交流、自我反思,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专业发展⑦。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平等、自由的在线交流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参与任何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主动与同伴进行头脑风暴,在思想交锋中迸发更多的教学灵感,获得更为开阔的观点和视野,吸纳更多元的知识,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多赢”。

作者:黄秋梨 单位:福建警察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