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代媒体的形态也产生了极大改变,这也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创造了契机。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呈现媒介方式智能化、媒介过程趣味化以及媒介渠道朝着技术型转变的创新范式,新媒体的创新范式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以及新媒体传播自身都创造了新的契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借此契机进行改革完善。基于此,从大数据和新媒体结合的角度实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适应能力及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素养教育;信息评估;创新范式
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热点,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于1975年所提出,认为信息素养是采用信息处理工具解答问题的能力。该定义虽然稍显粗糙,但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中,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检索以及合理评估具备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在WEB3.0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全面落地导致信息数据总量进一步上涨,大数据引领的信息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21世纪初期。在新型信息社会中引领潮流,这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移动技术引领的“新媒体”视域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范式,把握新媒体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在培养新时代的信息素养人才过程中,通过主动拥抱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需要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上融入中国要素,以中国故事带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基于上述情况,分别从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新媒体与新型素养教育的时代联系以及创新范式展开研究。
一、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最早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由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价格较高,因此计算机课程主要集中于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包括打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资源检索能力仅仅是计算机课程中不受重视的一个方面,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停留在“方法论”的层级,这表明我国高校早期并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开展了一些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并对我国前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创新,形成了以图书馆教育为中心,以专题培训和讲座教育为两翼的信息素养培训体系,高校图书馆长期为学生推送信息检索资源,并举办大量的信息检索比赛,从而保持学生对信息发掘的热情。通过将信息素养教育扩展至学生的日常课程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还能够在新型发掘的过程中完成学业任务,培养出系统的信息发掘、信息理论、信息道德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前的网络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互联网发展初期,急剧增加的网络数据库导致信息发掘和信息处理难度不断增大,落后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无法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的信息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亟需实现模式突破与范式创新。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范式
(一)智能化媒介方式新在媒介方式的智能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QQ、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媒介形式已经深度改变了传播媒体的面貌,任何人都有了发言的渠道,但同样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真实性真假不一,发掘信息的价值同样有了门槛[1]。这些智能化的新型媒介,不仅涵盖科技、生活、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同步推送大量广告、娱乐、影视、游戏等内容,网络信息已经从专业化、精准化逐步转向泛娱乐化,大量的信息传播服务于线下市场,导致网络信息的纯粹度一再下降,而个体信息的融入,导致智能化媒介会主动捕获个人的偏好,智能化的推送个体感兴趣的内容。对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来说,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意味着将新媒体的特征、内容和模式引入教育领域,形成聚合发展下的创新活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范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导性,进而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持续的信息供给帮助学生找到终身学习的渠道。
(二)趣味性媒介过程新在媒介过程的趣味性。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信息质量的评价早已从信息数量的诉求转向对信息趣味的诉求,过于冗长的信息内容,不仅导致了信息接收的难度,而且会引起信息搜寻者的反感。新媒体的创新范式,必然是以简约、有趣的信息为主的架构,创新所带来的趣味性引起人们的兴趣。许多成长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学习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因此信息的获取和检索已经不再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问题,当前的信息素养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定位信息的能力———通过判断信息时间、信息关联以及信息的来源,从而考察精准的信息作用,实现对信息的整合。而具备趣味的信息,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信息利用[2]。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采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从而提升教育效果的创新范式。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扩展教师的教学范围,而且能够实现学生的辩证思维。但也要重视新媒体与网络教育的差别,网络教育往往是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的线上教育,仅仅是把线下教育的内容搬到线上;而新媒体教育则是顺应网络发展方向,建立多端的教育教学渠道,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获取学校教学内容,从而告别传统课堂上“教授-学习”式的填鸭内涵,新生代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导者,对新媒体形式的接受能力更强,也能够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自主学习、长期学习的意识,这一点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从而在知识共享中科学规划未来学习方向,实现新媒体语境中的合作与平衡。
(三)技术型媒体渠道新在媒体渠道的技术。新媒体在价值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支撑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型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新媒体创新范式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通过创新提升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创新传播渠道,帮助个人更方便的获取信息。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必须正视这些信息终端的作用,从而为信息素养教学提供活力。高校的教育是一项体系化工程,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场所等多个方面,新型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对于教材而言,新型技术可以帮助高校快速革新教材内容,提供更加国际化的前沿研究;对教学而言,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观看世界名校的教师教学,提升学业水平;对场所而言,网络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更为紧密的教育[3]。新媒体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新媒体渠道建立更高效的教学渠道,例如在微信上建立高校公众号,制定精密的运营计划,定期推送具备趣味性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摄取知识。总的来看,新媒体传播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契机,新媒体是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核心渠道,更是弥补传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缺憾的重要方式,现代学生对新媒体的广泛理解和接受度,使得学校在新媒体进行教育推广时,更能够突破局限,完善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4]。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路径
(一)数据技术基础下“三位一体”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在现有的数据技术下,通过“学校+新媒体运营公司+新媒体行业权威”的“三位”,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三位一体”的构建多角度、社会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要将其付诸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增强,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应该利用大数据资源,结合学生在浏览访问学习数据库时的历史行为,根据学习轨迹对学生进行用户画像,利用学生的学习方向,针对性地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补足学生学习中的短板,进而为参与者提供不被察觉的教育服务,让学生享受信息素养学习的乐趣。高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为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奖惩措施角度打造创新范式,例如制定“打卡”学习计划,当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学习时,可以得到学校发放的物质奖励。高校还可以引入新媒体竞争机制,设计趣味性的互动元素,让学生参与到对课程的讨论之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沉浸感,激活学生对学业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突破。其次,高校应该与新媒体公司相互合作。一方面,采购一批适用于学校的新媒体工具,例如Lib-Guides新媒体工具,该工具由著名学术数据库Spri-ngShare公司所开发,其中嵌入了大量学术资源,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RSS、投票系统、拼接系统、评论系统,实施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高校与新媒体公司可以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学生通过在新媒体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内课堂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能够掌握的更为透彻,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渐向社会化转型。最后,实现新媒体运营者与行业权威的合作,新媒体运营者一般是对技术较为精通的教学人员,他们可能缺乏对内容的敏感性,也因此无法通过新媒体实现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全面了解[5]。这就需要高校促成新媒体系统与业界权威人士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新型素养教育讲座后,由新媒体运营人员对相关权威人士开展专访,并及时推送到新媒体中,丰富学生的讲座感受,实现更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新媒体信息素养教学的全程参与性。
(二)发挥新媒体教学的参与效应,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度新媒体时代,参与者对信息媒介的介入水平和使用水平不断上升,而新媒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出现同步发展。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平衡投入成本与学业收益,传统教学时,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快速汲取所需资源,而新媒体无时无刻能够释放信息,帮助学生时刻接受知识,这也表明,学习的主导权实际上已经落到了学生手里。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创新范式极为重要,明确通过新媒体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渠道,但也要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假设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不感兴趣,即使新媒体具备超高的趣味性,也无法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发挥新媒体教学的参与效应,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同度,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6]。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要进一步丰富新媒体教育的内涵,将信息素养教学的各个知识节点,巧妙地融合在推送内容之中,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建立对学习内容的系统性认知,全面覆盖图书馆文献、馆藏内涵、文本目录、论文撰写、课题内容等多个角度,让学生在需要相关知识时,能够快速在新媒体中实现定位,通过查阅新媒体,随时弥补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灵活掌握学习的各个板块,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够接收到学校推送的信息内容,进而达成学校与学生的长期联系,让学生对学校、教师、课程均能够实现认同,保障新媒体信息素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实现新媒体教学的师资培养,实现教师对新媒体的掌握教师对新媒体的了解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而教师能够掌控新媒体的内容传输,新媒体渠道的开发是服务于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实现趣味与教学的平衡则是信息推送者(高校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新媒体的信息趣味性丧失信息素养教学的严谨度,因此需要加强推送信息的审核,严格标注数据来源,从权威媒体中挑选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信息过于枯燥,让学生无法适从,过于冗长、无聊的内容,并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和学习。由此可见,即便是实现了信息素养教学渠道的改变,而不实现教师队伍的改变,也不能有效促进新媒体教学的效果。对此,我国大部分高校应该在实现新媒体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预先培养教师对新媒体的掌控水平,如何有效运营公众号、开设个人微博、管理公共微信,这些都是教师在新时代必须了解的内涵。第一,教师要提高对公共账号的安全性维护,以免新媒体账号落入不法之徒手中,不仅影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而且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第二,教师要学习新媒体的后台数据管理,在推送数据的过程中,要保证前后台内容的一致性,对于可能引起歧义的内容,要及时删除,这也是保障教学严谨性的核心方式。第三,高校应该开展深入的教育培训,让教师掌握网络时代信息的趣味性要素,通过嵌入式教学加强教育培训的沉浸度,让教师首先理解新媒体的趣味性,然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建立能够与新媒体教学相协调的师资力量,是保障新媒体信息素养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7]。
[参考文献]
[1]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5):197-199.
[2]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32-35.
[3]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95-101.
[4]郭太敏,曹志梅,谭黎娟,等.大学生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102-104,119.
[5]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3(4):70-74.
[6]周剑,王艳,IRISXIE.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4):25-39.
[7]肖婉,张舒予,元素养.社交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95-101.
作者:吴芸 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