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大数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革使信息素养原有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必须转型升级,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高等院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寻基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逐步优化信息资源环境,变革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满足大数据时代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优质人才的特质之一就是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恰当运用信息评价,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的使用者对信息的掌握、利用、处理和创新需求。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是衡量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什么是信息素养?简单来说信息素养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自由参与社会活动,正确运用和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个体理解信息产生原因、正确评估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模式和内容并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收集、整理、融合利用信息的水平。信息素养问题最早由美国学者于1974年提出,起初仅仅指关注个体运用信息和信息来源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素养”一词的大量出现和批量信息检索以及处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素养”的概念被美国公共图书机构协会界定,并将信息素养中的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纳入其中,即判断,捕捉、掌握、使用和评价有效信息的综合能力[1]。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信息素养”一词的概念中增添了新型通信技术的内涵,网络信息开始取代文献信息登上舞台,“信息素养”的概念也由此更正为“通过获取、使用、评估信息而拥有较强终身学习之素养”。随后,在此基础上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建设框架”,此框架一便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全球信息素养理论体系的标准框架。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框架主要来源于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标准。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国际学术界也是仁者见仁。美国新媒体联盟认为信息素养由通识素养、创新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三部分组成,是个体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能力,个体通识素养基础上的创新力以及个体不同学科融会贯通能力的总和。英国有机构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了信息与通信技能;学习与思辨技能以及信息与媒体技能。而欧盟则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的信息判断、整合能力;数字交流、数字身份保护以及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问题能力的集合体;是历经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等若干素养的流变所形成的。在我国,虽然信息素养已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但截至目前,还未有任何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或个人提出过准确定义。一般意义上通常认为信息素养就是通识素养上的创新能力,使用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搜集、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能力。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是信息素养的创造者和主导者,是信息时代提升信息素养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并不尽人意,处理信息、解决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信息素养知识能力欠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2月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占比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高达26.8%,而这个年龄正是大多数年轻人求学成长的最好时光。移动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研究交流平台,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娱乐游戏。他们刷抖音,刷快手,刷微博,沉迷网络乐此不疲。碎片化浏览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他们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清晰目标,很多人缺乏信息素养基本知识,缺乏将学习内容融入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2],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过半以上的学生不懂计算机系统原理、不明白计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不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库检索文献数据,不明白防火墙的正确使用方法,缺乏隐私保护意识。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个人电脑上同时安装多个防火软件,造成同类软件冲突致使个人电脑运行速度下降、蓝屏死机等现象。部分大学生信息搜索路径单一,缺乏信息的检索能力;主动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不强;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乏信息辨别、获取和综合运用评价能力,缺乏信息道德意识,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3],不知道在网络上遭受隐私权侵犯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
(二)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力不够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体对于图书检索工具的利用,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原有信息能力正逐步被计算机、移动网络和其他衍生工具所取代,科研创新能力成了信息素养内涵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全球数字化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在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里甄别获取有用信息,如何判断有效利用信息,成了当代人急需掌握的一种能力[3]。在这一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支持、信息意识四个方面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下,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学习工作需要借助网络完成。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了大学生的必备学习能力之一。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对隐藏在海量资讯中的信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才能在自我提升和学习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信息素养教育团队力量薄弱,集体协作化能力较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步、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线上开展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更多社会实体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课堂教学从课上转到了线上。传统教育变成了网络教学,系统的课程教育成为“MOOC”、微课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翻转课堂等网络的线上信息素养教育模式[4]。教育模式的改变和教育内容的拓展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信息素养教育开始逐步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化、精英化靠拢并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力。但这种现象更多产生于科研学术水平一流的部分院校。更多的高等院校因为资源商可以提供现成的信息素养课程和信息素养培训讲座,而没有意愿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从而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的发展。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改进路径及策略
信息素养教育应该结合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使信息素养工作常态化、多样化、纵深化。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将价值观教育、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有机结合,多方联动,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借助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使传统信息的移动学习获取方式由教室、图书馆扩展到三维或者多维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促使更多创新思维的产生。未来大学生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丰富翔实的信息素材作支撑,信息素材的获取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作基础,通过有效利用将信息资源转化成技术成果,从而实现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战略高度,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目前,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成为衡量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5]。而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零星分散,没有规模,很多人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不清,认识更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从大学生开始,逐步由里及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通过省级、市级的科研机构设置科研课题、学术会议、研讨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形成学界研究热潮,从上而下贯彻下去,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最终通过政策文件形式下达规范,形成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从而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现普及全民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探寻信息素养教育新发展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个体具备更强大的数字信息处理技能、更强大的创新力与创造力。目前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内容以信息素养传统教育的基础技能、数据库检索与应用和内涵发展为主要内容,而教育的场景与渠道、知识传播方式方面的改变则是有限的。仅限于以课程教学为主,延伸至讲座、研讨会等信息素养的多种形式。优化信息素养内容,整合数据素养、科学素养、媒介素养、人文素养,融合于信息素养中[3]。使用线下传统基础数据库讲座、检索技巧传授模式向线上教学,主体检索、内容检索等转化,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三)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个体综合能力培养,要将信息、科研、学术与个体创新思维融入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加强信息素养的纵深领域拓展教育,根据各年级的不同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对大一学生进行信念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引导大二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基础上拓展自己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制定自己的大学规划并严格执行;引导大三大四学生进入紧张的状态,为求学或就业做准备。1.提高科研能力水平科研能力教育培养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科研能力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信息收集、识别和再创造能力,培养科研写作过程中的调研、写作和评价能力。不断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提高个体批判性思维意识和反思能力。2.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随着时代变革,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日益呈现细分化趋势,国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逐步由泛化评价向细分评价迈进。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学会2000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解读和研究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主要参考,其内容包括有关国际大学生的研究标准。目前,针对不同区域大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实践调研和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国外的信息素养评价系统研究主要以欧美为参考标准,内容涵盖了信息理论的获取、利用与再创造、信息的评价与管理等内容。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学会2015年新框架后,信息素养内容研究增加了个体信息批判性评价与反思能力、信息的新旧整合和再创造能力的内容,并将信息素养教育划分为职场信息素养教育和日常生活信息素养教育,标志着信息素养教育由泛化教育开始向细分信息素养领域过渡。3.制定框架,建立符合时展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随着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原有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素养教育和大学生科研能力教育正逐步嵌入到网络教学模式中,延展了信息素养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新型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按照信息素养的教育框架结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6],不断加快信息基础研发和建设,制定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信息素养内容,使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与能力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养教育者应顺应时展,不断创新,及时更新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内容。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科研力和思考力着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对信息素养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能力,推动信息素养教育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娟.“双一流”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3):14-17.
[2]杨文建,张娟.“双一流”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2):10-14.
[3]陈波.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6):187-188.
[4]张晴,丁春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3):57-58+65.
[5]凌征强.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问题与教育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7):43-47+53.
[6]谢忠强,李春燕.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2):65-68.
作者:马晓雯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