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革新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孙军辉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突出表现如下:
1.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性,随意性大
信息素养课程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但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并不完整,往往只是通过信息检索课强调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部分内容。对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不多。
2.教学方式程式化
多采用“授课—实验—考核”的传统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重教轻学,重讲轻思。这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式学习使得学生也惯于盲目跟随,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难以积累有效的检索体验。
3.多数学校课程考核继续沿用笔试方法
传统的考核方法难以检验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真正的学习效果。结课后,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一些检索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而在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获取信息来帮助自己学习和研究等方面并无提高。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连小学生都会使用的最简单的关键词检索,更谈不上具备信息素养了。
4.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依然不高,从而难以引起学生对图书馆的注意和兴趣,不能起到“高等”教育的作用。信息技术基础课虽然已经在多数高职院校作为一门必修课,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还远远不够。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孤军奋战,教育缺乏系统规划与管理,教学人员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等因素,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很差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素养新内涵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提高的基础,加强信息意识的锻炼,适时准确地把握信息,才有利于信息能力各个方面的提高。信息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及时准确抓住信息。而信息道德又间接影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各个层面,决定着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发展方向。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信息素养,主要应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采集信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信息包括:表达信息、发表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息。信息处理技术是高等学校每个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必需要掌握的信息能力的基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在社会获得更多的发展。不分主次,漫无目的永远是信息处理过程最易犯的毛病,最后结果就是你面对一堆“都有用”的信息却不知用在何处,如何去用。
2.信息问题解决
确定信息问题或信息需求,选择信息策略,检索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信息问题的解决不是信息的简单消费,而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扩展、增殖的过程;信息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信息的简单再生产,而是新信息的生产与个体、社会信息重组的统一。信息素养的本质是信息的进一步开拓运用,信息转化为情报并最终产生效力,解决问题。
3.信息交流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交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进行的交流,其二是基于信息社会所涉及的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效率等多方面内容。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信息的定义本身就是指应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具有的特征性内容的总称。只有在传递交流过程中才会产生信息,发展信息。
4.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其二是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其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信息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构建,信息素养包含的三层含义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须要通过信息文化得以完美表达。
5.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作为社会的人在科学、人文、道德、技术、信息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信息教育要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传媒素养、网络技术素养、伦理学、批判性思维和交流技能、专业素养的综合体。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以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应该只片面强调某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上述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全面发展是目标。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只有让同学们准确高效地把握信息,合理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措施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分析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其个人学习为内核,结合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开展自主化、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教学也必须以信息素养的完整内涵为教学内容,将学生自己求解问题、教师指导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各类型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提炼问题、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主动思考、个性发挥,尝试由教师单方面给予知识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开展知识创新。
2.实施课题化教学
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课题,由课题贯穿学习全程,做到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即从课程开始就让学生自行选择研究课题,围绕自选课题开展一系列检索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专业选题供学生选择,或者让不同专业学生按不同研究方向为组自行选择课题进行检索,并最后以小组的形式提交检索报告。整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实践总结,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
3.课程整合,搭建信息素养培养平台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信息技术凭借其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与智能化交流和交互工具,能够为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技能与环境支持。而信息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主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检索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基础课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利用信息检索课提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通过综合检索实践活动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在各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4.学校重视,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要加强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网建设和图书馆网站建设,有效提高学生接触与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努力创设一个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学习或具体的实际生活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21世纪的高职人才发展来说,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现代信息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其网络生活具有良好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接触与学习信息技术的质量,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善于获取、开发与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使学生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