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穗港信息素养培育对比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穗港信息素养培育对比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穗港信息素养培育对比分析

本文作者:杨恒平 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香港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提倡的学会学习的理念相符,认为信息素养可从四大学习层面来分类,即认知层面、后设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及社会文化层面。认知层面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技能,借以理解、找寻、分析、审慎评估及综合信息以及运用知识作出适当决定和解决问题;后设认知层面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能在变化迅速的信息环境中规划、思考和控制自己的求知过程;情感层面是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个人发展,增加学习乐趣;社会文化层面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或群体学习过程中,增强信息运用的自主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1]。由于香港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课程改革紧密相联,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教师构思学习及教学活动的架构,并适用于香港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及德育及公民教育[1]。可见,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并非仅仅是有关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手段,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自行以批判的态度处理信息及展开探究式学习,并会自觉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力,进而承担社会责任。

穗港两地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概况

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信息技能的提高,穗港两地中小学校都是从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着手的。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1982年,决定在中学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增设电脑科。1986年,举办中学会考电脑科考试。为满足师资需要,香港教育局资助现职教师到英国学习,他们大多都参与了后来香港中学电脑科教材的开发。1988年,开设初中学生电脑认知科,教授基本电脑认知和使用技巧。1990年,A-Level电脑科及ASLevel的电脑应用科成为高等程度会考内容[2]。此时的特点是着重于电脑科学的学习,集中发展有关信息科技应用程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1998年,实施首个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1998/1999至2002/2003),将计算机科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以推进硬件及网络基础建设,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成分为主要任务,推动全港中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换,开始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集中发展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及学会学习的能力。2000年,《电脑认知课程指引》,开始筹划小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挑选部分小学作为电脑认知课程的先导学校。2004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第二份和第三份信息技术教育策略文件,注重落实将信息技术融入各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制定了《香港学生信息素养架构》,香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更高层次,即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进行整合阶段,重点是在进一步加强基建环境、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学制和课程改革,探索信息素养如何与课程融合的学习方法[1]。2009年8月,教育局委托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发展课堂活动及评估工具通过科学科(常识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研究[3],来探索中小学科学科(常识科)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目前,又推行为期三学年的针对电子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电子学习试验计划”[4],探索如何在不同学校推行电子学习以照顾学生学习差异以及学生如何实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广州于1994年在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是国内较早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2002年和2003年先后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探索与推广阶段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及课程整合。2004年10月,根据“三个阶段”理论,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同年,《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颁布,规定中小学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初二学生须参加广州市信息技术结业考试,高中生要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和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之一。截至2011年底,广州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市本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5TB,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生机比为7.3∶1,师机比为0.92∶1,全市76%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达87.25%;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建设了“同步教学资源包”、“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批特色项目[5]。广州市现已进入“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一方面以“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各区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发展[6];另一方面与企业联手建设广州市教育云实验平台,建设“广州数字教育城”,将教育宽带网和教育移动网有机融合,使教育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帮助学生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

穗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之比较

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的比较。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香港有着一套严密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规范,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与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以构建信息素养培养架构为核心。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已落后于日本,社会各界建议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997年特区行政长官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对此作出回应,提出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局于当年发表信息技术教育策略咨询文件,结合社会各界建议,制定了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先后于2000年、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学会学习–学习领域科技教育咨询文件》和《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将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科技教育学习领域,对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进行初步规范。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被确定为学生应具备的“九种共通能力”之一,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四个关键项目”之一,为后来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的建立奠定基础。2005年,香港参考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多种信息素养架构,制定了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11项标准32项指标[1]。这一架构现已成为香港中小学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据。广州市对其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规范化设计是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灵活性不足,颁布实施的如《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多是直接沿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未能全面考虑广州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缺少地方特点,且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广州市一直鼓励和推动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方面的科学研究,也有专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体系[7],对广州市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并未结合广州实际发展水平来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架构。

运作模式的比较。穗港两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化设计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推行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上也表现各异。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与教育改革紧密联系,为保证策略的多元化和普遍使用性,一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往往要经过调查研究、意见征询、确定方案、实验计划、普及推广、监督评估和改进完善等一条龙式运作。如第一份信息技术五年策略文件的颁布就是如此。1997年,特区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质量。1998年6月,教育局《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优质教育1998/99至2002/03学年五年策略咨询文件》[8],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根据各界建议,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为保证成效,政府委托英美信息素养专家任荣誉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为主要研究团队、中小学校长广泛参与,组成专责研究小组,对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初检研究(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9]和“1998至2003年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检视及成效评鉴的整体研究”[10],检视进度及其成效。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由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高等院校、IT界及相关青少年服务团体等社会整体力量互相支持和配合来完成。如2009年启动的“电子学习”计划,首先于2008年10月成立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信息技术界专家、教师、家长及出版商的课本及电子学习资源发展专责小组,通过组织学生论坛、公开研讨会、学校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家长意见收集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也收集了专业团体、社区组织的书面意见。2009年10月,专责小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策略、措施和执行方案。在此基础上,香港教育局才正式启动“电子学习实验计划”。青少年服务团体的直接参与也是一大特色,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配合推动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从1993年开始,通过个案研究或大型调查,向社会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生学习的研究》(1999年10月)、《教与学数码化研究》(2004年5月)和《中学生网上欺凌研究》(2010年9月)等研究报告,并直接参与策略文件意见征询、实验计划推进等工作。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广州市一直采取政府主导和指导、学校实施的传统运作方式,在制定政策时,多是以召开专家研讨会或成立专家组的形式来进行,较少能够像香港那样,在制定政策之初,首先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制定的政策多是沿用上级的政策文件,较为注重文件精神的连贯性。虽支持相关的科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理论探讨成份较多,未能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全面结合,对广州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不明显。

推行策略的比较。由于信息素养是一种共通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穗港中小学都设有专门的电脑室、多媒体教育室,但香港中小学的一般课室中也都设有多台学生用电脑,方便学生使用。在推行策略上,穗港中小学都以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信息素养知识的主阵地,但香港比广州灵活,会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而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更加注重电脑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且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策略。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成长阶段采取由试点到普遍推广的方式逐步推进;从学科参与来看,主要采取一科试点、学科与电脑科配合及跨学科三种模式[3]。以一科为试点的模式在中学较为普遍,因教学安排灵活性的限制,教师多采取将信息素养知识融入一个教学单元中的传统教学策略;学科与电脑科配合是中小学较为普遍的做法。中学一般由电脑科老师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学科老师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技能的机会。小学是通过电脑科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来完成;跨学科模式主要存在于小学,灵活的教学时间表和课程安排,可以在诸如常识科、中文、德育及公民教育、计算机科、图书馆学及课外活动中多元化推行。从实施范围来看,香港中小学一般采取以一班为试点、全级推行和小组抽离式三种策略。其中,采取一班为试点的做法在中学最为普遍。在老师看来,因它涉及较少的人力资源,是在学校实施新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全级推行的做法主要存在于小学,因为多数小学有同年级共同备课的文化,选择在整个年级推行此计划,使教师们更能分担工作。而小组抽离式,由于要从各班级抽取资优生组成小组来进行,不太具操作性,学校一般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广州是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按照既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来推行信息素养教育,各学校的自主性不足。目前,广州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只是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与课程融合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各学校的积极性并不高。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的“实验学校计划”也是由政府积极倡导的,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做法。在具体推行者中,穗港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主任)的作用。香港认为未来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达到此目标,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信息知识,协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图书馆主任恰恰在推动阅读风气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图书馆主任不但要承担相关课程,在专题研习课程中更充当资源利用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推行各种有关图书馆或阅读计划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而广州市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一样,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曾有专家批评说:“许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设置学生专用的书刊阅览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11]。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图书室甚至没有馆员进行管理。广州市下辖花都、从化及增城等区县,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教师培训的比较。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因此,穗港都十分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香港以定期培训为主,远程网络培训为辅。按香港相关规定,教师入职前全部要接受职前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入职后的教师培训,分作基本程度、中级程度、中上程度和高级程度四个级别,不同级别对接受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的要求也各异。针对中小学教师设置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分作“教学法的课程”、“科技为主的课程”和“电子领导和信息技术管理课程”。其中“教学法的课程”又分作“科目为本”和“跨学科”,每两月将根据不同的学科开设的课程目录发表在香港教育局“信息技术校园”网站。教师通过校长报名,并在截止日期前通过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将报名表递交给教育局信息教育组,并根据先到先得和最大限度让更多学校参与的原则进行录取,培训资料在培训成功完成后全部通过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的“个人资料概览”显示[12]。网上远程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局网站来完成,所有网上平台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有互动环节,则需要设置登录名和密码,这种学习方式没有硬性指标的规定,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具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互动平台”、“电子学习版权信息通”、“安全上网信息频道”和教育局信息技术教育组开发的教育软件以及香港教育城提供的“发展教学软件奖励计划下成功开发的教材套”等。广州则是将教师培训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当中,信息技术课被要求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培训模式则采取“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13]。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方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即采用此方式。学员根据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公布的课程,自行选课,并按培训单位的安排参加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而开展的培训。广州中小学教师培训没有程度高低之明确标准,只是在教师职称晋升中,根据职称级别的不同,要求学习不同的计算机知识模块。

思考

广州市在国内已算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04年启动的“教育e时代”工程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广州数字教育城”计划,为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搭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值得深入思考。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信息素养教育推行策略,令人印象深刻。

制定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实际水平,按照学生年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且明确的架构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对广州各区县中小学生及其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重点借鉴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李克东的信息素养“三要点”论述、桑新民的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及张义兵等对信息素养的多学科综合分析[14],进行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论证和建构。参与的成员,不仅要包括著名专家、IT界和图书馆界及政府主管部门人士,更要选取不同层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直接参与,使未来的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更具普遍意义。

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政府和学校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随着家庭互联网接入的逐步普及,家庭辅助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家长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信息。所在社区要与学校、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尤其可以利用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或导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大举措或实验计划中,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由政府来把握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施,调查分析、意见征询及效果检视等可交由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完成,相关专家提供理论指导,IT界和相关社会团体进行技术支援及新技术实践,相关企业则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建设和维护。

目前,广州中小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只是开设一门信息技术课,且绝大多数是让学生学操作技术,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培养目标上基本没有区分不同层次,小学、初中和高中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和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普及程度也随之变化。因此,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改变以往注重显性教育的弊病,考虑内容的层次性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可考虑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密切配合或跨学科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认知工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意识为主;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要全面与学科课程融合,将信息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老师在学科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配合的探索式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反思意识的培养,将信息技术从教学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和创新工具。

目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与信息素养相关的仅有《中小学教育技术》一门是公共必修课,这门课以教授技术能力为主,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忽略了信息素养其他范畴,而且入职前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因此,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职前培训,可结合其即将主讲学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考核办法,对其入职时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评估,作为将来在职培训的最初依据。考虑到教师的课业压力,在职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教育和定期现场培训并重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进行校本培训,但要改变过去内容单一、缺乏与课程整合、无互动协作的弊病,多开展一些旨在提升信息素养的专题研习和协作学习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对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不同层次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评估体系,更好地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