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课助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宽广,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却不尽相同。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它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把微课引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推动信息素养教育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微课;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已然来临。在这个海量数据出现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快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已成为必须具备的技能,而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所以关注并提升人们的信息素养在现代信息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提出,被认为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素养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在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还指出,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图书馆素养以及计算机素养等相互关联,上述有关术语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的布拉格宣言,宣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2005年的《亚历山大宣言》更进一步宣称,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2007年的《巴黎议程》对多年来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进步与面临的困难作了总结。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体系,人们开始关注提升公众信息素养的方式和途径[3]。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更懂得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及使用信息。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投入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决定着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国外很早就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建立起了较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更是有着成功的实践。而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目前中小学刚刚开始设有相关内容的课程,高校因此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一般由图书馆承担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必修课或选修课)、新生入馆教育、参考咨询、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信息检索利用讲座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4]。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但在当前的大数据信息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爆炸式的信息量,显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大多数高校只是由图书馆单方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而未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大纲和计划之内。在很大一部分师生眼里,图书馆只是借、还书的地方,教学是院系专业老师的业务,所以对图书馆开展的教育工作不甚了解,参与度不高,使得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有限。其次,文献检索课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一般被学校列为选修课,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规划,课程设计随意性大,课程学时少、学分低。大部分学生是在自己选修的专业课学分不达标的情况下才会选修此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次,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缺少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点的考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操作实践性的课程,如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检索操作等,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课上能记住老师刚讲的知识,课下自己操作的时候就遗忘了。最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讲课内容来源单一,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合作机会少,对师生的专业需求缺少了解,不能结合他们具体的实际要求。
二、微课
(一)微课的定义与发展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在逐渐变化,学生更乐于追求微型化、快餐式、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5]。“微课”就在这种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微课(微型课程)的概念最早发端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D)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6],后来运用于在线课程。国内已经有多位学者对微课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其中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7]。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其本质就是一种微视频,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内容精炼简洁微课是结合具体知识点、重点进行讲授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所以微课的内容都是经过浓缩、提炼的精华,主题突出。
2.形式易于传播微课的载体是微型视频,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存储量不大,易于传播和下载。
3.整体效果好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贯穿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师生互动等相关教学资源[8]。微课可以营造出具体的学习情景,结合典型案例讲授,有助于加深学生课堂学习的印象,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
三、微课助力信息素养教育
通过了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我们认识到,具备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应有主动获取新信息的意愿,有对海量信息辨别、评估、选择和拒绝的能力,也能有效利用新信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问题是,在现代大数据信息社会中,多数学生现实中不缺少意愿,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对信息的辨别、评估以及对虚假信息的拒绝能力不够。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评估及选择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在如今的大数据信息时代,教学方式已经呈现多元化,网络在线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图书馆馆内的资源概况、电子资源检索技巧、网络信息资源等,教学内容琐碎,具有独立性,很适合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微课本身具有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9]。因此将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不足,符合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
(一)微课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时候“泡”在网上,依自己的兴趣浏览查看网络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已经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用特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授课,而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让学生随时随地在线浏览或者下载微课教学资源,遇到问题,可通过微信、qq、linkedin、email等即时聊天工具和老师交流,使得有限的课堂在时空上无限扩展。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通过老师的场外指导解决问题后,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从侧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还是采用“干讲独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再加上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为45分钟,时间一长学生容易跑神,所以讲课的黄金时间大约在前面15分钟左右,而通过微课可以实现“私人定制”,老师面向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微课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学生还可以随时把视频快进或者快退再现某个知识点、重点,很好地解决了操作技能课上普遍存在的课上记住课后忘记的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记忆,查漏补缺,在此操作过程中锻炼对信息的整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利用、评价能力微课的载体主要是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练习测试、师生互动等。通过课堂讲述与在线展示结合,强化了教与学的过程,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学案,使微课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跟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去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如何去评价信息,去伪存真,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微课助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探讨
1.借助于移动图书馆图书馆作为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机构,承担着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10]。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是让读者随时随地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这变成了现实。国内的很多高校开展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满足了读者不限时间地点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如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开通了超星移动图书馆,通过微信关注就能使用,操作简单便捷,很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图书馆开展基于移动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一种必然的新型教学模式[11]。但目前来讲,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媒体格式多为PPT、PDF、Word、静态网页或课堂录像等形式,对大学生们来说实在缺乏吸引力,而把“微课”和移动图书馆结合起来,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浏览、离线下载,能够满足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快餐式、片段化的知识学习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全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扩大了影响力。
2.借助于VPN等远程访问服务VPN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简称,可以实现远程访问。高校图书馆为了保护电子资源的版权,大都采用了IP段限制的方式,师生们在学校的IP段内可以去登陆使用,但是离开校园就不能访问了,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基于此,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大多数高校都开通了VPN远程访问服务,通过VPN,大家就能不限时间地点地登陆学校或者图书馆网页下载微课资源。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还开通了EZProxy校外访问认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
3.借助于文献检索课教学文献检索课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多为板书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到目前的PPT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式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文献检索课注重于操作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一些教学素材可视化,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和演示。例如化工类高校的scifinderscholar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文摘数据库,它的检索方式多样,除了传统的主题检索,还可以通过化学结构、分子式、物质标示符来检索物质,还有实验装置、化学反应、物质的特性等,单纯地靠讲解比较晦涩难懂,但如果用可视化的动画来演示,就会一目了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调查发现,不管是利用精品课程视频也好(每节课45分钟),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教学视频,除了上课教学以外,很少会有学生课后去浏览这些视频进行学习和课后复习,其利用率非常之低[12]。原因主要是视频容量较大、时间较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一看就头疼,提不起兴趣,也没有耐心。把微课引入文献检索课,因其时间短、形式多样,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后可浏览、可下载,观看的时间、方式都很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和揣摩,加深对操作的具体印象。“微课”为信息检索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内容要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保持连贯性的同时保证微课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实时性。
4.借助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主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有的还搭建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除了专业的“微课库”,还设计有在线测试、师生互动、即时智能聊天等版块。工作人员除了向学生宣传使用平台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登陆的学生,如果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可以在他推荐满几位后赠送小纪念品;或者对参与在线测试的学生,可以在学生测试达标后,适当增加其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数量及权限,颁发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合格证书,或组织积分换购小礼品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范围与影响力。国外可汗学院及TED-Ed、华南师范大学的“凤凰微课”都是信息素养微课平台应用的典范。总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宽广,但学生的需求层次往往千差万别,兴趣点也不尽相同。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它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把微课引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3]张晓娟,张寒露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p95~101.
[2]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p199~206.
[4]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4):p87~89.
[5][9]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p70~74.
[6]林晓青.微课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J].情报探索,2014(10):p106~108.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p63~67.
[8]倪娟.“微课”应用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2):p133~136.
[10]张洁,王英,杨新涯.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p68~72.
[11]林晓青.移动学习下“微课”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4(14):p60~61.
[12]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p95.
作者:秦颖 高彦静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