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探讨(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探讨(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探讨(4篇)

第一篇: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比较

[摘要]信息素养培养是人们获取信息、运用信息、重建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素质的形成过程。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的概念与特征,剖析了国内外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内涵的不同理解,系统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和培养模式。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信息素养培养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发展策略,积极倡导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性指标。通过高校图书馆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则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高校主要是以图书馆为主体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但由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复杂性,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已不是单纯通过课程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难题,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其贯穿于大学生高校学习全过程。国外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教学主管部门与高校图书馆的深度协作,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这一难题。同时,国外高校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已经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作为评判人才总体素养的一项关键性指标。为此,笔者针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不同培养模式展开探讨,目的是借鉴国外信息素养培养先进经验,为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水平提供技术参考[1-3]。

1信息素养概念内涵与特征

1.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L)是指综合运用各类信息获取方法与初始信息来源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与技巧。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可以识别、查询、评判与高效地利用信息;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1.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属于一个多元化、整体性的概念,涵盖了多层面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文化,又包含信息方法的具体操控、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运用技能。因此,学术界一般将信息素养分为3个等级,依次为“基础信息素养”“自我满足信息素养”和“自我实现信息素养”。在这3个信息素养等级中,信息素养对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品德等问题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和要求[4]。

1.3信息素养的特征

信息素养的特征基本表现在以下3个层面:一是信息素养的“普遍性”。即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中对于每个人都是普遍性的需求,特别是高校大学生,运用信息方法解决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方式。二是信息素养的“层次性”。信息素养尽管属于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但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所要掌握的信息能力并不相同,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分层分级,一般包括3个层级:“基础性信息素养”“专业性信息素养”和“创新性信息素养”。三是信息素养的“实践性”。尽管信息素养包含意识素养、品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等多层面的内容,但是其本身主要体现在信息方法的操控技能上,特别是对信息技能层面的需求是最基础的,信息素养特征如图1所示。

2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分析中可知,信息素养往往伴随时间推移与理论发展处在持续演化过程之中。而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培养模式。笔者将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分别展开分析,探求其各自的特点。

2.1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1)“本体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强调高校大学生在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中的“本体性”,即要求大学生通过图书馆主动获取、评判与运用各类信息;“本体论”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精准信息”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并能够有效判别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根据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信息收集策略,寻找各种潜在的信息来源,最后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准确表达。此外,“本体论”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类信息与信息来源进行科学评判和有效组织,善于把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准确对接”,并在对接过程中培养“辩证性思维”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5]。(2)“层次论”培养模式与“本体论”培养模式不同,“层次论”培养模式进一步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划分为7个层次,依次是信息方法层次、信息来源层次、信息过程层次、信息控制层次、知识构建层次、知识拓展层次、智慧信息层次。因此,“层次论”培养模式不仅强调培养大学生信息方法的运用能力、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信息过程的掌控能力等基本“信息层次”素养,而且注重进一步锻炼大学生在信息素养培养全过程的“信息控制能力”,以及把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并产生“新知识”的“信息构建”能力;并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对本身知识结构进行“信息拓展”,强调培养大学生运用信息的“智慧性”,这也是该培养模式的最高层次[6]。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的“层次论”培养模式。(3)“合成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进一步细分为以下4个信息素养“合成”,更为强调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性”。因而“合成论”培养模式把培养过程分为以下4个培养阶段:一是以读、写、运算为基础的知识性“基本素养”培养阶段;二是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各类信息媒介的“媒体素养”培养阶段;三是掌握计算机文化、熟练计算机的基本使用的“计算机素养”培养阶段;四是对互联网的科学认识与熟练掌握的“互联网素养”培养阶段。信息素养的“合成论”培养模式主张必须开展详细考察大学生的信息活动并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构建大学生信息技能技巧“能力基准”。这一基准评判主要过程又划分为找出分析的主题,找出分析问题所需的信息,查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运用信息手段获知信息,对获知的信息展开评判,组织与研究所获知的信息,运用各类信息交流方法共享信息,理解信息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与信息保护问题,辩证性地运用、评判与处理所获知的信息,对整个信息进程与结果展开评判10个细化标准[7]。

2.2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1)“意识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基本做法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要把重点放在信息觉悟意识、观念意识、潜能意识、心理意识等方面。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意识与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意识应该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前提,即信息素养意识应包含了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并强调从信息意识培养、信息潜能培养、信息理念培养、信息觉悟培养4个层面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进行培养[8]。(2)“层级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要从3个层级6个层面来构建:第一层级:掌控信息的能力,包括高效地获知信息,辩证性地衡量信息,高效地吸纳、记忆、提取信息,利用多媒体方式表达信息、创造性运用信息4个层面内容。第二层级:利用信息方法高效学习和共享能力,主要强调把掌控信息能力转化为自主、有效地学习和共享的能力。第三层级: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人格教养,主要强调培养和完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品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9]。(3)“技能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知、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等相关“实用化技能”。“信息获知技能”包含信息发掘、信息采集和信息选择;“信息分析技能”包含信息分类、信息整合、信息检验和信息评判;“信息处理技能”包含信息的排列和收集、信息的组织和表达、信息的记忆和变换、信息的控制和传输等;“信息运用技能”则包含如何高效地运用信息来处理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该模式在我国高校应用最为广泛[10]。

2.3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比较

基于以上国内外高校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公认的标准,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并没有形成“公认培养模式”。但通过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基本都包含了4个层面:信息意识和情感培养、信息文化品德修养培养、信息科学方法常识培养、信息技能培养。该培养模式获得了很多世界知名高校的认可和支持。相对于国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已经划分为多种“培养方式”,但培养效果千差万别,这主要是因为培养模式片面地强调了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培养、信息技能培养与信息品德培养。实际上,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到外部表现,培养过程更需要强调把信息意识转为信息技能,以及强调对信息从基础概念到具体的操控实践技能培养,即由信息知识转为信息技能。

3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基本经验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基本经验如图3所示,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3.1开启“信息意识素养”大门

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力与敏锐度。信息意识既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的外在体现,也属于内在素养的内化显现。因此“信息意识培养”要重视大学生的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体验与思维等各类心理活动;信息意识培养还要强调每个客体对于信息在大脑中的反思,准确反映大学生在信息行为进程中对信息的意识、观点、价值趋向与特定的要求。据国内某课题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高校图书馆网络在线资源,多达32%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22%的大学生表示很少使用,仅有1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该资源。由此可见,由于“信息意识素养”的匮乏,大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建设成果知之甚少,导致高校图书馆资源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应用频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信息意识素养”的培养。

3.2打好“信息知识素养”基础

信息知识培养依赖两层面的要素:一是对信息的科学认识,二是对本身信息要求的自我认识。所以,当今大学生应对“信息知识”培养要形成科学、完整、深入的认识,熟练掌握进行信息行为所必需具有的基础原理、概念与方法等知识。为了培养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素养”,国外大学图书馆开始尝试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协作方式,例如,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纽约大学率先采用的基于“情景”教学模式就是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知识素养”的成功案例[8]。

3.3练就“信息技能素养”本领

信息技能的培养应强调大学生高效运用信息方法查询、获知、加工处理和创造与共享信息的技能,以及运用与操控信息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大学生拥有了信息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了信息技能,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把信息知识素养有效转化为信息技能素养。当前,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根据本身情况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包括在线信息指导平台(OnlineIn⁃formationLiteracyInstruction)、信息技能课程(Infor⁃mationLiteracyCourses)和信息技能培养课程(Infor⁃mationLiteracyCurriculum)等项目在高校大学生信息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

3.4塑造“信息品德素养”智慧

信息品德素养培养的重点是树立大学生在获知、处理、传播与运用信息的进程中必须遵守的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文化准则,特别是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就像一把双刃剑。因此,信息品德素养培养在给大学生带来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应具有的信息品德。所以,每个大学生需要具有特定的信息品德素养,并能够有效规范自身的信息活动。当前,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品德素养”教育,陆续开放和设置了《知识产权素养(IntellectualProperty)》《数据使用权利与获取法则(TheRightofDataUsage)》《数据共享与数据授权(DataSharingandDataAuthorization)》等相关课程[10]。

4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提升信息素养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工作,营造信息素养培养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模式、新体系等全新环境。在该项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在各个年级层次中都要从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与信息品德3种模式中形成有效评价机制。但是,随着国内信息认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化素养的广泛传播和应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所以,必须努力纠正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不合理的做法,更为强调信息学科和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大力营造优良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氛围,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为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房俍,吴晓丹,吉久明.基于Big6的信息素养在线课程设计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114-118.

[2]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3]张晓娟,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4]孟祥保.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1-15.

[5]陈幼华,王馨亚,曹琼.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案例研究——以美国奥特本大学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1):14-17.

[6]邱仁宗,黄雯,翟晓梅.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J].科学技术与社会,2014(1):36-46.

[7]任俊霞,曹君.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6):236-238.

[8]邓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100.

[9]刘彩娥,冯素洁.ACRL的《高等信息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43-147.

[10]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8.

作者:张铄 王园春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图书馆 东北石油大学

第二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并对读者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阐述“互联网+图书馆”基本内涵,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分析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的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正逐步成为现实。“互联网+图书馆”为高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创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推动“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

一、“互联网+图书馆”解析

(一)“互联网+”思维内涵分析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二)“互联网+图书馆”的特征

1.及时性与交互性“互联网+图书馆”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因此它也带有互联网及时性与交互性的基本特征,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网络便能正常运行,可以将消息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递出去,促进信息传输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信息共享性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被分享,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信息共享也在“互联网+图书馆”模式中得以实现。3.个性化特征显著随着“互联网+图书馆”的实现,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信息接受者不再受播出内容与流程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内容,尤其是在各种社交平台较为发达的今天,个性化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2]。

二、“互联网+”背景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1.自主学习能力现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均有良好的自主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较为发达与普及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所有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信息接受者,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提升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需求。2.独立研究能力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足够的好奇感,也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有良好的独立研究能力。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深厚的信息素养。做好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3]。3.知识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并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学生只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利用知识,那么就无法实现教育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做好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进而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教育模式

1.互动性增强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以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互联网技术普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教师也会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得新知,这对拉近师生距离也有一定好处。2.教学立体化互联网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立体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不被学校、学生及至教师自己重视,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有关,互联网技术的参与正与实际要求相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要求提升

1.信息资源要求较高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近年来,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很多学生希望能够自主掌握信息查询与辨别知识,但这一要求在当下环境下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所以,高校有责任与义务利用好互联网做好信息素养教育,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2.信息服务能力要求提升为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高校图书馆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服务能力。要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大硬件改建力度,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改变目前图书馆员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不足的局面,提升馆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不确定性增强

现代网络技术较为发达,信息技术趋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但也存在信息不确定性增强的问题。人们为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辨别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也就成为“必需品”,然而,现代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却缺少该部分内容,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弥补[4]。

(二)信息公平问题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有大量低学历、低收入者存在,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差,更缺少对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了解,同样是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具备的信息素养差距却很大,这样就出现了信息公平失衡的问题,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改善公众社会参与度,用于维护信息公平[5]。

(三)信息需求加剧

高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为保证研究更加科学,经常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但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却无法满足这一点,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对研究有价值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研究积极性,这就需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进来,以便为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6]。

(四)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实践性

缺少实践性严重影响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实践能力较差,再加上教育方式与内容较为单一,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性,优化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也成为“互联网+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四、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一)结合信息时代特征,完善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旨在让大学生了解怎样借助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互联网+图书馆”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不断提升,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改革,要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做好基础教育,让大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要点,正确利用媒体知识;其次,重视信息道德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信息,如注明“不得随意转载与引用”,就不能随意使用,否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并形成数据库,以便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7]。

(二)突出模块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互联网+图书馆”背景下,应重视模块化教学,从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教学以及专题讲座三部分入手。首先,新生入学教育必须要有图书馆利用教育内容,馆员除讲解图书馆基本功能外,还要进行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教育,让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有初步了解;其次,在文检课教学上,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查询与搜索图书或资料,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最后,在专题讲座中,应着重讲解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优势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三)完善信息素养能力考核机制,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效果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能力考核,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效果[9]。如在考核形式设置上,应注重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大对文献选择、判断能力的培养。加大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积极性。加强对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授课能力,还要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法律等,“名师出高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0]。

(四)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在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只开设文献检索课已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必须加大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首先,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实践学时。文献检索课的学时普遍少,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周等机会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开展现场教学,把课堂内容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对图书馆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本专业教师、图书馆馆员的科研活动中,构建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学生在教师、馆员的课题立项、专利申请等科学研究中,担当资料收集、甄别、查新等工作,既为科研工作增加力量,也很好地培养、锻炼、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层面出台制度、政策,学院、图书馆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组织学生付诸实践,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2]范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6(5):44-47.

[3]王晓毅.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角色定位探析[J].科技展望,2016(14):242-243.

[4]余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营销模式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5):30-32.

[5]邓己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7):28-30.

[6]曾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J].铜仁学院学报,2016(4):78-80.

[7]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8):89-91.

[8]曹令秋.新形态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155-156.

[9]陈南仿.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2):157-159.

[10]孙婉婷.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6-18.

[11]周玲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53.

[12]杜杨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1):41-43.

作者:孙秀斌 单位: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与实现策略

〔摘要〕MOOC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具有必要性,不仅可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而且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符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主要包括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4种。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宣传推广、重视借鉴学习、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教学团队、拓展课程内容等策略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式;实现策略

1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必要性

1.1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有30余年历史,经过30余年的积累、沉淀与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内容主题、组织形式、规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由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公共培训、学科专题培训、文献检索必修课、文献检索选修课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但这些信息素养教育几乎都是一种基于实体课堂面对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学员受众面过小、教学内容覆盖面有限、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师资缺乏、师生课下交流不充分等诸多不足。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盛行与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这些不足越来越凸显。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革新提供新思路与新做法,从而改善和丰富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2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

在当前开放网络的环境下,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的普及,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需求逐步呈现出了在线化、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等特征,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已不能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MOOC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具有大规模性、开放性、互动性、模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刚好契合开放网络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在线化、碎片化、社交化的新特征。此外,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越来越多的MOOC平台开始推出各自的App客户端,学员只用下载并登录MOOC平台的App客户端,就能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学习MOOC课程。截至2015年12月,2015年5月底上线的“中国大学MOOC”App的总下载量已达到130余万次,以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跻身于苹果公司公布的中国区AppStore2015年度精选榜单之上[8]。MOOC的特性契合开放网络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

1.3符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

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离不开学术文献信息的精确查找、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这些技能需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培养与提升。在当前这样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也皆离不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可以说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0%[9]。可见,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市场十分广阔。当前学习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员数量也比较可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在学堂在线上首次开课的学员人数达7515人次[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课4次以来学员人数已超过4万人次[4]。在这些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员中就有部分是社会公众,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以突破信息素养教育仅面向本校读者的限制,让社会公众获得优质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从而延伸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这无疑符合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与大潮流。

2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模式

按照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笔者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分为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4种。其中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是最难实现的一种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努力的方向,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与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教师等合作共同完成,是较容易实现的两种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不需要自身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这4种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各有特点,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与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

2.1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

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起绝对主导作用,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财力、技术等开设一门或多门完整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课程主讲教师全部为本馆的图书馆员。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可在原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基础上,按照MOOC课程制作的要求,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与模块化设计,并从本馆中挑选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员充当主讲教师,完成MOOC课程的设计与录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就是在图书馆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依托已有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体系或是针对某一专题开设的系列讲座,构建系列MOOC课程。例如,维克森林大学Z.SmithReynolds图书馆针对父母和校友开设了MOOC课程“ZSRx:常见网络问题解决方案”,以提高他们的在线学习技能,并且还将开设社交网络、健康信息素养等相关的MOOC课程[10]。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以一个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建设者,对这个高校图书馆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因此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985工程”、“211工程”这些综合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的高校图书馆。

2.2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

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会组织、学校院系教师或其他单位团体共同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课程主讲教师来自于多个图书馆的图书馆员,甚至还包括院系教师或者其他信息专家等。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图书馆员不是专职教师,还要承担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需要谋求共同参与机制、开展有效合作。高校图书馆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每个图书馆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共同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所在学校开设有信息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资讯管理学院等图书情报学院的高校图书馆可与这些学院的教师合作,因为这些学院的很多教师是信息素养方面的专家,甚至本来就承担信息素养方面的教学工作。高校图书馆还可与非图书情报学院的教师开展合作。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刘雅琼、游越老师与法学院凌斌老师在Coursera平台上合作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论文写作与检索”[11]。此外,构建信息素养在线课程联盟也是推进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有效手段。例如,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就是一个以建设与图书馆业务相关或图书馆学专业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群)为主要目标的开放式协作共同体,截至2017年1月31日,已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等30个高校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等33个图书情报学院加入该联盟,已加入该联盟的高校图书馆就可考虑与联盟中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院合作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12]。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理想之选,因为通过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实现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能力的最大化。

2.3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

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制作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将这些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嵌入到其他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中,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这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也相吻合。KerryWu就认为,图书馆员可以提供以能力为基础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模块,模块可以是提供视频、阅读材料、前后测试的微型MOOC,独立、可伸缩、可重用,以方便其他MOOC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程中[13]。需要注意的是,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既有本科层面的课程,也有研究生层面的课程,既有通识层面的课程,也有专业层面的课程,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所需嵌入MOOC课程的性质区别对待,既要制作面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也要制作具有通用性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相比制作一门完整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块制作任务较小,且更具灵活性与易扩展性。

2.4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

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尚无条件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而是通过多元化标准对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进行比较筛选,从中挑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对本校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这一模式能让本校读者学习全球优质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仍然有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如果高校图书馆能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让修完信息素养MOOC课程并拿到证书的读者获得学分认可,那么这将激励更多的学生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这些信息素养MOOC课程。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与罗昭锋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合作,网上报名时学员注明其学校及院系,如果顺利结业就可算作学校的学分[14]。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主要适用于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高校图书馆,但从长远来看,并非长久之计,因为要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高校图书馆必须要亲自参与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建设工作。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实现策略

3.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依据。MOOC倡导的是一种“开放、自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据调查显示,MOOC与传统面授课程相比,在内容更生活化、形式更多样、时间更灵活、学习场所更随意、知识量更大、与教师距离更近、交流更方便、学习更自主这8个方面都具有优势[15]。高校图书馆在重视并关注MOOC发展的同时,要科学理性地看待MOOC给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立足自身人力、技术、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融入的姿态积极寻求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让MOOC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或参与构建信息素养MOOC课程,并在一个或多个MOOC平台上。条件暂不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考虑借助MOOC平台上已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3.2加强宣传推广

MOOC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当前整个社会的MOOC意识还比较薄弱,持续、有效、多途径地加强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目前已建有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高校图书馆对其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缺乏多元化的方式对MOOC课程进行持续地宣传推广,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只是在MOOC课程开课之前在其主页“公告消息”栏和微信上“欢迎选修图书馆MOOC《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的相关信息;武汉大学图书馆虽然在其主页上有MOOC课程的相关信息,但只是在其主页“服务”栏目下的“教学培训”中的“课程教学”栏MOOC信息,过于隐蔽,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本馆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除了将MOOC课程于MOOC平台外,更要通过海报、主页专栏、主页滚动条、微博、微信、培训讲座等多种途径持续地宣传推广信息素养MOOC课程,让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常态化、形式更多元化,从而让更多的校内读者及社会公众知晓并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扩大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辐射面以及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到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行列。

3.3重视借鉴学习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学习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必经阶段。借鉴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多门MOOC课程和学习MOOC通识课程3个方面。1)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MOOC课程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从中提取出有针对性且有借鉴意义的信息以指导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还可通过邀请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主讲教师作讲座的方式学习其成功经验。例如,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邀请武汉大学黄如花老师为其作了题为“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的讲座,在讲座中黄如花老师就以“信息检索”这门MOOC课程为具体案例,介绍了该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制作过程[16]。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通过参加图书馆界举办的关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讨会来学习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2015年10月14日,由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工作组负责牵头组织,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承办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示范课程班”培训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图书馆举行,培训内容就有MOOC教学法案例分享[17]。2)学习多门MOOC课程。高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学习多门信息素养MOOC课程以及馆员自己感兴趣的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以增强自身的MOOC意识与MOOC学习体验,从而为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3)学习MOOC通识课程。为增加对MOOC的全面了解,高校图书馆员还要重视MOOC通识课程的学习。例如,北京大学汪琼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MOOC课程“教你如何做MOOC”就很值得学习,该课程以MOOC设计和建设的关键环节为线索,融合教学理念、设计技巧、媒体技能为一体,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来提升学员设计和开发MOOC课程的能力[18]。

3.4健全保障机制

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管理保障3个方面。1)政策保障。与MOOC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强大驱动力。例如,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就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19]。教育部办公厅最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更是明确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制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20]。目前与MOOC建设相关的政策还比较少,地方教育厅、高校也可根据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的MOOC建设政策。2)经费保障。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建设、运营等环节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要想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需要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建设。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MOOC课程建设是一个主要途径,例如,北京大学就按照《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试行)》规定,对学校批准开设的MOOC予以经费和津贴的支持[21]。通过立项的方式获得经费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就是依托201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同申报的“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建[22]。当前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我国信息素养MOOC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单一的政府投资不能满足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发展,可考虑引入外界金融资本的支持[23]。3)管理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持续开展的润滑剂,具体包括MOOC课程建设的激励与认可、MOOC课程的宣传与推广、MOOC课程的设计与录制、MOOC学习者数据的挖掘与分析、MOOC课程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

3.5构建教学团队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MOOC教学元素认可度最高的是内容设计、视频质量、授课技巧、教学素材、实用程度等[24]。这些认可度最高的教学元素的质量取决于MOOC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然而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备诸多新特点与新要求,包括课程体系的构思与设计、教学视频的制作与编辑、学习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教学成员的合理分工等,这些都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黄如花老师的MOOC课程“信息检索”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课程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实力强大的教学团队,其教学团队就有200多名来自全国各个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者、10多位图书情报学院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或博士后来担任课程助教[25]。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应包括课程体系设置的教师、课程素材收集的教师、课程内容主讲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动的教师、课程学习疑难问题解答的教师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不仅要有成员数量的要求,更要有成员素质的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持续自主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定期交流分享、开展专门培训、学习MOOC课程、参与MOOC建设项目等途径来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成员的MOOC素养水平。

3.6拓展课程内容

MOOC课程要想吸引更多学员的持续关注与学习,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计是关键,信息素养MOOC课程内容设计的总原则是授课内容要与时代对公民的信息素养要求相符。2011年4月,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的新版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一个覆盖数字、视觉及媒体素养、学术能力、信息处理、信息技能、数据监护及数据管理的涵盖性概念[26]。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也指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正不断扩大,如今已包括数据素养、媒体素养、视觉素养等在内的多种技能[27]。可见,在当前的新环境下,信息素养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拓展,旨在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要积极关注新环境下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与新发展,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更新信息素养MOOC课程内容,使其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更具实用性。

4结语

MOOC的大规模性、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给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已有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发展树立了标杆。实现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大趋势,高校图书馆要在借鉴国内外信息素养MOOC课程实践以及其他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馆情以及所在学校的校情,采取不同的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MOOC化,从而让MOOC成为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有效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已经起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阻力与困难,这需要我们图书馆人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葛敬民.文献检索课开设30年的回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98-102.

[2]艾兵.高校图书馆“3+2+1”慕课化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5):25-30.

[3]黎梅,郭广军.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2016,(7):101-105.

[4]中国大学MOOC.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EB/OL].

[5]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EB/OL].

[6]学堂在线.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EB/OL].

作者:万文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公共图书馆人文精神下的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对图书馆塑造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包容度理念有积极的意义。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塑崇高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界在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建设途径。知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特殊的读者群———弱势群体,图书馆对这一特殊群体承担着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这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对图书馆塑造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包容度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1弱势群体的分类

所谓的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弱势群体可以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是由某些明显的生理原因导致的,如盲人、聋哑人等残障人士;社会性弱势是基于某些社会因素导致的,如流动性务工人员、临时聘用人员等。目前,社会性弱势群体在整个弱势群体中占较大比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弱势群体的弱势性,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所谓新的弱势群体,指随着信息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如果某类人群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没有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他们也将进入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中。

2对弱势群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体现图书馆精神的现代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坚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为图书馆帮扶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弱势群体对信息有着更迫切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就业、教育、培训、健康、社会福利及文化娱乐等的信息。弱势群体由于在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时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及时获得信息、参与活动,这就形成了“数字鸿沟”。笔者认为,造成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价值观和社交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的缺乏,以及社会架构的缺陷与不足。“数字鸿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知识裂层、两极分化等,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面向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图书馆应向其推送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传授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并帮助其更好地获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缩小“数字鸿沟”,为其提供正常发展的机会[1]。图书馆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以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为目的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开展受众面广泛的无差别教育服务,为各社会组织、各年龄层人群及各阶层人士提供信息教育服务。图书馆对公民的教育服务应该是无歧视、无差别的,对弱势群体应保护其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肩负起培养弱势群体信息素养的社会责任。国际图联成立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部门,明确表示了图书馆应该对弱势人群主动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3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调研方法、范围和对象

笔者通过网站内容调查及电话采访调查的方式,对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网站内容调查,主要是通过对其网站的布局及内容用词来评定其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水平,由于网站的更新频率不大,所以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电话采访调查是在网站内容无法充分展示调查内容的情况下采取的补充方式。本次调查范围包括1个国家馆、4个直辖市图书馆、22个省级馆、5个自治区图书馆、81个地市级图书馆,共计113个图书馆。本次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及农村人口。

3.2公共图书馆开展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的情况———以肇庆市图书馆为例

3.2.1帮助视障人士学习及就业。肇庆市图书馆在新馆一楼开设了残障人士服务区,该服务区面向盲人读者不定期举行电脑操作基础培训活动,并购买计算机类的盲文课程读本,培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盲人读者的电脑操作水平,增强其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其社会竞争力,为其就业开辟了更多途径。肇庆市图书馆还密切联系肇庆市残联,为盲人读者送去有声读物。3.2.2为孤寡老人、孤儿及残障人士提供文化娱乐服务。肇庆市图书馆通过创办老年读者服务品牌“乐龄书友会”,开展各种针对老年读者的知识讲座和交流座谈活动,突出健康养生,使老人们老有所学,快乐度晚年;在节假日,联合社会福利院、启聪学校等社会机构,为孤寡老人放映经典影视剧,或为孤儿、失聪少儿送读物、播放动漫等儿童影视剧,使其从中获取各种信息,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3.3调研结果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切实践行了图书馆“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知识的层面上维护社会公益”的精神,对弱势群体实施了无歧视、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权利,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包容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图书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教育体制,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教育机构还未联手提供服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图书馆开展服务的资源不足等。

4公共图书馆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信息教育权利的措施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十分有必要对弱势群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其社会存在感。目前,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还需拓宽渠道,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教育活动来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

4.1争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

信息化时代,弱势群体对文化和知识资源有更迫切的需求,比起一般读者群体,对其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因此,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如:政府应尽快制定详细的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利的政策和法规;增加对图书馆和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平等接受教育及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3]。

4.2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首先,要以获取信息的障碍最小化为原则,对图书馆内部重新进行设计和组织。图书馆应在设备和服务上为残障人士创造无障碍获取信息的良好环境,使其可以自由交流、平等参与、自由获取信息。其次,从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馆员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效果,因此馆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馆员还应树立无歧视、无差别的服务理念,真正实现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服务的公平性。最后,图书馆在制订文献采购计划时,要把弱势群体的需求考虑在内,保证馆藏文献能满足其需求,如: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关于成功学、残障人士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文献,都是弱势群体所需要的。

4.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用户信息教育服务

4.3.1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预约服务、移动图书馆、文献资料检索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等方式满足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如讨论会、讲座、培训班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教育服务的网络化,实现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降低弱势群体到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4.3.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为了实现从阅读援助、认识和使用图书馆、提升信息技术和素养到培养读者的获取信息能力这一目标,图书馆必须积极对弱势群体进行“扫盲”工作,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图书馆导航,学会查找图书目录、参考书籍等;开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帮助弱势群体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达到缩小“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4.3.3联合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图书馆应联合工会、医疗、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及各社会团体为弱势群体提供技术指导,传授专业知识,讲解劳务政策法规,预测行业前景,及时回答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除此以外,图书馆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再就业的人员交流经验,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5结语

公共图书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弱势群体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通过不断提升图书馆社会包容度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重塑崇高的图书馆精神[4]。

参考文献:

[1]洪伟达.图书馆责任:法律与道德的对立统一[J].图书馆建设,2010(7):10-13.

[2]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84-87.

[3]古丁.保护弱者:社会责任的再分析[M].李茂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6.

[4]洪伟达.包容弱势群体:图书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建设,2012(6):1-4.

作者:范雪梅 单位:肇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