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语文中对核心价值观渗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如所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为人文培养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不仅承担着学龄儿童识字断句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孩子们积极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塑造不是一时的口号,特别是对于初入校园的学龄儿童来说,这种人格的培育更需要从人文素养抓起。现代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儿童智力的开掘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也就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在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培养符合时展的“新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正确引导教育方向。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改全面推进,在把学生所学知识内容与时展新潮流并轨的同时,一些经典性的教育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不断地被删去,如:“鲁迅的文章”被删去在每一次课改中,都能引发整个社会激烈的讨论,且不论结果如何,但从这一现象分析我们发现:文本变动背后的争论,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对待“新内容”与“旧题材”的不同态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就是经济主体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代经济利益变革中,不断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不论是“鲁迅文章被删问题”抑或“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都是经济改革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变革之争,而小学生又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很容易就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面对这种价值观阵地占领问题,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起到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纠偏作用,这种“纠偏作用”在小学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每一位奋战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园丁们”需要注意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简单背诵其内容,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在学生与教师主客关系中,教师以积极合理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生动的实践,也就是在具体生活学习中去不断地践行,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特别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言传身教更能起到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学内容渗透,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教师以身示范、学生榜样的渗透,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教育环境的渗透,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实践活动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习惯养成;通过教育评价的渗透,能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学习,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正确向上的形象,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
人生的成长如同扣扣子,必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小学语文所选的课文基本属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对于教师而言,难题不在于把道理说出来,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讲出来,要想把课讲得生动,老师除了磨砺自己的讲课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吃透教材”,此外,多媒体的运用也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无论怎样教学,“吃透教材”始终是语文课堂讲好的基础,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掌声》为例,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初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来教师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控的基础上,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价值解读,引导学生回答英子为什么会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掌声的作用让英子有了自信,是同学们的关爱让英子不再自卑,初步认识“友善”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移情体验”,其目的就是将心比心。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小学生的感情是感性的存在,最容易把握情感的触动,可以让孩子们自我想象:假如此时你就坐在英子身边,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达到对“友善”的真正认同。最后一部分:总结拓展,教师先对课文主旨思想进行总结,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关爱身边的人,引导学生在认同“友善”的基础上,真正践行到生活实际中。以上三个部分只是现实教学的方式之一,不同实践状态下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无论如何,以内容为基础始终是价值观教学的核心。
作者:张希富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东赵庄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