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下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给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文明绵延五千年,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这其中,一些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载入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当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化自信; 教学策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悠久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收录的文字性内容将中华民族的爱国敬业、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里,使学生拥有一份满腔热忱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并通过视频展示、开展游戏活动以及探究古文文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文化自信心得到锤炼。
一、展示视频课件,挖掘文化精髓
多媒体设备是小学语文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和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互动,进而给教学效率提升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基于对多媒体设备这一显著特点的考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将讲授内容转化成为视频课件,然后,通过对视频课件内容的讲述、分析、诠释,使学生挖掘出视频影像资料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利用这种方法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视频影像中的动态场景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更容易进入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而和视频画面所展现的内容形成一种交互关系。第二,教学课件传达的内容多以视频影像为主,这种生动、直观的传达方式,可以直接冲击学生视觉神经,他们脑海当中也会快速生成所要讲授内容。这时,学生对视频画面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号”也将产生深刻印象。第三,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对讲授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接触更多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知识,学生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以《赵州桥》这篇课文为例,在讲授时,教师首先在互联网平台搜索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讲述赵州桥的奇特构造时,可以借助图片,对“拱形的大桥洞、两边的拱形小桥洞”这种独特设计进行重点介绍,同时,对“桥面两侧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予以详细说明。为了让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才干产生敬佩之情,除了展示赵州桥图片外, 还可以收集一些世界闻名古建筑,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比如,“长城、太和殿、滕王阁、黄鹤楼”等,当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第一感觉就是被这些雄伟建筑所折服,内心深处也将逐渐升腾起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爱戴之情。由于多媒体设备展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到视频影像所创设的真实场景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内心世界将被深深触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将油然而生。利用这种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方法,等同于给学生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学习场景,在这一场景的熏陶与促动下,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史与发展史也将产生更深刻印象,这对增强坚定民族信仰、增强文化自信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图片或者视频场景,由于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而运用这种方法恰恰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其次,相比于教材中的文字性内容,多媒体设备展现的图片信息或者影像信息,能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真实、更有视觉冲击感,在这种感觉的带动下,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充满坚定的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现内容进行互动,比如,谈一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图片与视频画面内容的观察与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等。这些做法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都将大有帮助。
二、创设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极易对一些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应当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集互动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这一氛围当中,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这段论述指出教师在课堂培养学生文化信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时,应当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流传和沿用下来的,有些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像“班门弄斧、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一鼓作气”等,而有的成语则多为习惯用语或者谚语,像“过河拆桥、金盆洗手、不劳而获、得意扬扬”等。为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成语,了解更多成语文化,教师可以利用“成语接龙”小游戏来激发和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小组,然后采取小组竞赛方式,共同完成这一游戏任务。比如,第一小组说出的第一个成语是“一针见血”,第二小组应当用“尾”字“血”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头”字进行接龙,如“血口喷人”,第三小组继续接“人山人海”,第四小组则接“海枯石烂”。依此类推,直到哪一个小组接龙失败,则宣告一轮游戏结束。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充分释放出来,并且学习成语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尤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成语,当脑海当中成语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由来以及产生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比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明朝文人梅之涣去当时的采石矶浏览诗人李白的墓地,当他看见墙壁上面游人题写的低劣诗句时,他索性提起笔写了一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实际上,这首诗也是暗讽那些自不量力的游人,竟敢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这难道不可笑吗?”当学生了解这个成语典故之后,内心深处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加深印象。随着成语认知量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出口成章。
三、设置研讨小组,探究古文底蕴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大量的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这些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为了帮助学生揭开这些古文的神秘面纱,教师可以通过研讨小组,集合团队合作力量,共同探究和挖掘古文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选择古文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小学生接触古文时间较晚,掌握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果选择一些生僻字较多、文意难以理解的古文,学生很容易对古文丧失学习和探讨兴趣。最初,可以利用一些简短精练的入门级古文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基础后,再逐渐加大难度,选择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古文或者课外的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第二,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时间,如果每堂课时长为40分钟,那么至少应预留出10~15分钟,让学生对古文内容进行细读,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在设置研讨小组时,秉持“公平公正”态度,即每个小组当中语文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学生比例尽量保持均衡。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即便产生不同见解和观点,小组成员之间也会通过对比,筛选出正确结论。以《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为例,这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文中描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做决断的故事”。这篇文言文内容简短,用词精练,比较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古文寓意,挖掘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各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首先,各小组成员应当找出文中的生僻字词句,比如,“盂”“孰为汝多知乎?”,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将这些生僻字词的释义翻译出来。其中“盂”的中文释义“车盖”,“孰为汝多知乎?”的中文释义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再之后,各小组可以根据文章释义,提炼出这篇文言文所阐释的道理。为了带动和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可以给各小组简单提示。比如,“孔子博学多才、遇到两小儿之后,却变得哑口无言?”,在教师提示以及小组成员共同商讨之下,学生能够短时间内得出各自结论。即“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阐释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谦虚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的精神”。这一结论也恰恰彰显了古代人民谦虚、好学的优秀传统,而这一传统对坚定学生民族信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都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集众人力量与集体智慧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学、乐学的好习惯,同时,对深入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将大有裨益。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将古文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并借助于团队合作力量,对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度剖析与探究,并从每一篇古文或者每一首古诗词当中提炼出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当这些无形的文化底蕴转化成为有形的精神动力以后,学生内心世界也必将受到深深触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将上升到全新高度,继而促进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形成。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民族情结与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如果学生从小能够拥有文化自信心,那么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耀感也将凸显出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和学习更多传统文化形式,进而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魏珊珊 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尤其在基层农村小学校,教学资源少、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对知识的记忆,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更加缺少创新意识。因此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变得单一乏味,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在此类问题面前,教师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倾听和深思的方法。倾听就像通往人类大脑的一条宽阔的通道,在各种各样繁杂知识挤入大脑的过程中,打开倾听这条通道仿佛给知识大卡车的驶入架起了一条高速公路。深思就像高速路口的检测站,把驶入倾听高速路的知识大卡车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指挥它们正确有序地驶向自己的思维道路。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倾听能力与深思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具有倾听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拓展,还可以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深思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
针对小学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来说,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的长期影响,教师大多会采用“填鸭式”的单项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与学生开展深入的沟通交流,语文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且需按照教师要求,在没有深入了解语文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死记硬背。在农村中,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文化素养较低,并且留守儿童较多,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较松,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文化的发展。因此,难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同时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小学教育需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如果学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那么学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归纳能力,也无法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等。学生会越来越排斥语文学习,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也就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不能够只是讲解有限的教材知识,只对课文中的字、词加以释义和讲解,只对课文进行段落大意和文章内容的讲授,只在课本内容之中徘徊。如果无法延伸教材内容,就无法在课堂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难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无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生记忆特点是对图像认识的理解能力较快,对文字的抽象内容理解能力较差,寻找规律的能力也较低,记忆方式主要以反复记忆为主,记忆主动性较差,被动性较强,多为倾听型,所以需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并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通过对这一重要事项的注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新时代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照看学生的老人在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赶不上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基层农村地区执教的教师要更加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教师需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授学生如何倾听,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任何举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教师想要让学生做到认真倾听,就需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先要求自己做到耐心、专心地倾听,教师为学生做好楷模。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专心听学生发言,不管学生是否可以做出高质量发言,都需在学生发言时注视他,并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直到发言完毕。教师做到中间不插话,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纠正,不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切勿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情,在学生发言时不能打断,必须做到认真听,并且在学生发言完后做好科学引导和评价。第二,在课余时间,无论学生是找教师“告状”还是谈心,教师也需做到耐心倾听,认真听完学生要说的话,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在引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自己的用语要贴合朋友之间的谈心,不能使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同时还需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第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让课堂气氛热烈但不嘈杂,让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但不乱说话,不能不顾及别的同学的感受,大喊大叫地把自己的见解嚷嚷出来,影响同学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制度来督促学生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十分渴望自我表达。想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就要教授他们正确的倾听法。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他们还没有熟悉课堂学习环境,就好像是白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教师需在课堂上认真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让学生了解:在上课时,需挺直腰杆听讲,两只脚着地,宽度与肩相同,同时手要摆正,眼睛注视着教师等;在倾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双眼需要注视课本或发言者手中的道具,切勿直直地看着发言人的脸。同时,需要在脑海中反复对比该同学与自己得出的答案有何差异,如果与自己的答案具有差异,需在发言学生讲述完后举手,在教师许可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想要使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做到认真思考,教师还需做好指导和督促等工作,需要开展反复的训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倾听模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除了教师的榜样力量,家庭教育的力量也尤为重要,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家校联系,与家长沟通,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们,爱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没有倾听意识,缺乏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思想觉悟。在笔者执教的学校里就注重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育。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驻校家长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让家长明白提高倾听能力重要性,家长能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通过家访、打电话、微信等多种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进行思想沟通,达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一致,更好地实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中做示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以家长为楷模,对学生做到耐心、专心地倾听。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可以长时间倾听,根据实践得知,具有强烈倾听愿望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倾听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需做好对教材资源的利用,对情境的良好创设,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几个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哪吒等神话人物,然后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需要了解一位伟大的神话人物,它比孙悟空的本事更大。”学生在教师讲完后,会对盘古这一神话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想要了解他的本领。所以,会在课堂中更加认真地倾听。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倾听思考的同时保持注意力集中。
(三)鼓励学生品尝倾听的喜悦
教师需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尽量不要批评学生。众所周知,鼓励可以培养出好学生,而批评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得其反。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就是在批评的同时要加以表扬,在说缺点的同时也要多表扬优点。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在批评和表扬的话中,学生记得最牢的永远是表扬他的优点,而不是批评的缺点;告诉家长和朋友的也是哪位教师对自己的夸奖和鼓励,无意识地忽略了别人指出的缺点和不足。例如,在笔者教学的班级里有个皮肤较黑的小姑娘,小姑娘有点自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笔者没有批评她,而是发现她的各种小优点后不经意地表扬她。渐渐地,笔者发现小姑娘上课时眼睛里有了光彩,开始认真听讲了,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了,还不时地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小姑娘越来越爱学习语文了。有一次和她的家长沟通时,她母亲告诉笔者,孩子每天回家后跟她嘀嘀咕咕地说:“语文老师表扬我了,我感觉老师很爱我关心我。”由此可知,孩子十分重视表扬,他们的心理在获得表扬时会感到十分满足。所以,教师要抓住他们这一特征,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教师可以表扬课堂或他人发言时认真听课的学生:“你们听得那么认真,老师感到非常开心!”“你们那么仔细地听,都可以发现细小的问题,真厉害!”学生在感受到认真倾听带来的成就后,会感到十分愉快,会在下次他人发言时更加认真地倾听。
三、培养学生深思品质的方法
(一)开展翻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推行,就需将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做好对翻转课堂的打造。在这种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教师需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这一机会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深思品质。例如,在笔者执教的学校,每年级的语文教师通过在教研会上的讨论,确定每篇课文需学生通过预习来解决的问题以及需查找的资料,然后制作成预习卡发放给每一名学生,学生在完成预习卡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水平。通过预习,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础知识点,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有趣。通过先学后教,教师可以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分析重难点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深思品质。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这一道理:将难以遇到的事情认为是平常的小事,在收获意外惊喜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学生在进行预先学习后,教师就无须在课堂中过多地讲解课文内容,而可以让学生直接分享自己经历的、与课文类似的实际经历,然后可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讨论,最终让学生对课文寓意进行总结。
(二)构建探究式课堂
深思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探究,只有反复探究,才能够形成深思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需做到对探究式教学的尽可能应用,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做好引导工作,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寻找培养深度思维的切入口,做好对探究问题的设计。例如,在教学《赵州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美丽的赵州桥的?”让他们进行自主分析课文中采用了哪些文字清楚地描写了美丽的赵州桥。教师可以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想要用文字向别人展示一个美丽的事物,你们会怎么做?”采用这个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对这个话题的积极讨论。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十分积极,有的学生回答:“我一定会描述他最美的部分。”还有学生提道:“我会先进行整体描述,然后对最美的部分加以突出。”随后教师可以对探究主题进行引入,让学生重点探究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赵州桥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可以让他们了解怎样用一段话明确地表达某个意思,这十分符合这堂课的阅读要素。学生可以做到对所描写事物的明确解读,进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不仅是兴趣使然。
(三)构建愉悦的氛围
所有教师都要认识到,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会更大胆地表达。所以,教师在对他们的深思品质进行培养时,需做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相应的图片和视频,以此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或者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放松他们的心情。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闭上双眼,倾听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其中包含了各种声音,有风声和鸟叫声等,学生在这一氛围中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讲述与大自然有关的故事或自己难以忘怀的经历,以此提升课堂氛围。接着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课文进行分析,这个时候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哪些词语可以描述声音?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听到过声音。”配合多媒体背景音乐,如热闹的音乐会、山间乐曲等,学生的情绪在背景音乐的引导下会非常高涨,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灵活,教师在这一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思。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佳的催化剂就是倾听,倾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深思品质。当然,倾听能力和深思品质需通过对学生的长时间培养才能形成,所以教师需做好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加强。笔者认为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具有倾听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通过逐步改革教育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倾听的同时,学生也能提出质疑,获得感悟,成长和深思。
作者:王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温泉路学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3
当今社会,思政理论深受重视,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教师的专职职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可以很好地进行思政理论的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词句品评、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思政理论渗透;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引导学生强化三观意识,使学生人格建立健全,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理论的必要性
新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理论具备重要意义。将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思政理论的渗透,强化、引导学生的三观,最大化发扬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思政理论的渗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较强辅助和发展功能;将思政理论渗入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养,培养学生爱国、集体、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形成坚定的意识形态,传承我国重要思想政治理念;思政理论的渗透,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水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理论,革新传统授课方式,从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升华到“德育、智育”共同发展,在思政理论的渗透下,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提升思想理念,丰富自身思想境界。除此之外,将思政理论渗入小学语文课堂,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化。在渗透思政理论的基础上,传统授课模式发生转变,促使教学理念革新创新,在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成长学习,同时也提升了小学语文授课成果成效,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理论是绝对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理论的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词句品评渗透思政理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在学生进行学习前,首先需要明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情感表达、深层内涵、人物品质、人物背景等重要内容,这些重要信息可能体现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上。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文章关键词、字、句,通过词句品评,深入挖掘文章价值,提升思想境界。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学习过程中,词组“不可估量”出现两次,在文章的开头处,教师可以围绕这两个“不可估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不可估量’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不可估量’形容?”“连用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对这个词组有什么感受?”等。通过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品评,使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文章,挖掘文章内涵,同时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通过词句品评的过程,渗透思政理论,在提升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又如,在教学《梅花魂》时,这篇文章中外祖父落泪三次,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为何落泪?”“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外祖父为什么会三次落泪?”通过对文章中情节的层层解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的深层内涵,感受外祖父的爱国、恋国情怀,点燃爱国之心。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渗透思政理论
情境创设,是一种常见的授课方式,常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授课内容,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全面理解、学习课程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渗透思政理论,学生可以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提升思想境界。例如,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程时,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详细认真进行备课、搜集抗美援朝资料、准备视频教学内容、详细了解时代背景等。在进行授课过程中,清楚讲述授课内容,通过视频内容,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抗美援朝所带来的震撼,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政理论,讲述毛主席生平事迹,激发学生投入感情,体会其中的内涵,使学生更加通透地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毛主席的宽阔胸怀,学习毛主席的精神。通过思政理论的渗透,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语文素养。又如,在教授《四季之美》时,运用互联网技术,Jiaoxue课程教学Kecheng为学生播放有关四季的动画或图片,通过情境创设渗透思政理论,使学生对四季产生更多想象,通过文字描述,体会、发现四季的不同之美,进而明白大自然的孕育之美,惊叹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之处,提升学生审美思想,落实思政教育,完善小学语文教育。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渗透思政理论
角色扮演,是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通常运用于小学语文授课中。运用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从人物角色出发,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学生可以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渗透思政理论。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渗透思政理论,帮助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落实思政教育。例如,在教授《慈母深情》这一课程时,文中有一处描写“母亲拿钱给我,让我买书”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有很多母子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围绕这一情节,为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在进行角色扮演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母亲”和“我”的情感思想,设想母亲内心的想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母亲”与“我”的真实情感,同时围绕这一情境,思考几个问题:1.“这一件事情为什么会令‘我’鼻子一酸?”2.“为什么经过那一天,‘我’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3.“思考‘我’内心活动。”等。通过角色扮演渗透思政理论,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母子情深,将课堂知识进行延伸,融入实际生活,交流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学生又是怎么爱自己的母亲的。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又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时,围绕“海力布说出实情,他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不怕真的变成石头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海力布当时的内心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人物品质,领悟舍己救人的伟大,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明辨事理渗透思政理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感悟、想法。针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尊重,提供机会让学生据理力争、各抒己见、明辨事理,通过明辨事理渗透思政理论。例如,在教学《军神》这一课程时,每一个学生对于沃克医生都有一定的想法,有的学生觉得“沃克医生对待刘伯承的时候太孤傲、太冷淡”;有的学生觉得“刚开始,沃克医生可能对刘伯承态度有点冷淡,但经过相处了解,刘伯承给沃克医生带来的更多是震撼,导致医生态度转变”,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同的想法时,不要直接进行评判,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探讨、辩解,通过明辨事理,渗透思政理论,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挖掘文章重要信息和内容,最终了解文章通过对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描写,突出刘伯承为国效力的决心,体现了他的坚强意志。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熏陶,领略军人气概,落实思政教育。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升华情感渗透思政理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完美的课堂总结是最后的点睛之笔,课堂总结相当于课程内容的情感升华,通过情感升华渗透思政理论,让小学语文课堂有一个完美的收尾。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加深记忆、落实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落实思政教育。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时,这一课程内容仿佛被包裹在父爱的蜜罐里,课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父爱的伟大,令人动容。在这一课程结尾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结尾时间,帮助学生加深本堂课学习内容,对课文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如:“生活中,父亲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受到深沉的爱?”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播放舒缓型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有感而发的空间,促使学生真情流露。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完成课程的延伸,加强学生印象,使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升华情感,同时落实思政教育,完成完美收尾。
(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德育环境渗透思政理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德育环境渗透思政理论,教师可以从自身思想出发,深化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升华教学理念,优化革新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对理念进行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条件,创建合理的教学方案,创设德育环境,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及环节入手,将两者融合,创设德育环境,渗透思政理论。例如,在讲解《诚实与信任》时,教师可以围绕这绕“诚实与信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诚实与信任”的德育故事,然后通过这一德育环境的创设,渗透思政理论,让学生回归课程内容,深层次了解文章内容,挖掘文章价值,全面实现小学语文授课目的,落实思政教育。
(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渗透思政理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渗透思政理论的关键,教学内容是渗透思政理论的重要载体,通过正确、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渗透思政理论的,需要选取合适的内容,将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渗透思政理论的切入点。因此,教师需把控好切入点,将思政理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思政教育,同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除了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还需要传输给学生学无止境、谦虚好学、礼貌待人等思想品德;在教授《一面五星红旗》时,除了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记忆,掌握重要知识点,还需深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爱护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在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感悟生命、无所畏惧、坚强勇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渗透思政理论,提升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将思政理论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保障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发展综合素养、落实核心素养。进行小学语文授课时,教师要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完善备课内容。如此,既可以提升语文授课效率,达到预期效果,又可以渗透思政理论,落实思政教育。
作者:周焱鑫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