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1989年前后小微企业贷款萌芽,到如今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一定规模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也随之日益突出。分析贷前审查能力不充足等存在问题,落实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约束机制等管控措施,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的贷款信用风险,更好发挥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发放专项信用贷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在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不仅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由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各个省份也涌现不少以省会城市或者本省名称命名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履行了促进发展的社会责任,为自由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管控,成为了许多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主要优势
遍地开花的小微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让国家推出了对小微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尤其是金融支持的一揽子政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优势和特点逐渐凸显。
(一)减轻了小微企业过多的利息压力。虽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银行会提前对企业的规模以及贷款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按照评估的情况来针对性的调整贷款利率。但是相比较于其他的贷款方式,银行贷款依然是利率比较低的一种贷款方式。而且很多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利率甚至会低于长期借款利率,也比较有利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要,促进了小微企业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二)减轻了小微企业繁杂的申请程序。在现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商业银行都简化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流程,简化了信用贷款发放的手续,而银行本身的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又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一旦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并经过银行审查合格之后,小微企业就可以迅速地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及时雨”。
二、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公众工作理念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了创业大军之中,这其中大部分人的创业梦想是通过成立小微企业来实现的。随着信用贷款规模的扩大,其衍生风险及存在问题也日渐显现。
(一)贷款信用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很多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并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机制,缺乏健全的资金保障管理办法。在对小微企业贷款申请进行审核的时候,也没有一套立体化、多层次的审核机制,制度的不完善为信用风险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缺乏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现在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都比较激烈,很多业务员为了自己的业绩可能选择铤而走险,在明知企业资质不达标的情况下依旧向出现问题的企业发放贷款,这部分内部员工行为也增加了贷款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例如某地区近日开展的一次小微企业贷款情况抽查情况看,在随机选择的20家已经通过商业银行办理了贷款的小微企业中,贷款申请过程中存在财务报表造假问题的高达9家,剩余11家企业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各种提交不实申请材料,套取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的现象。部分企业为了套取小额贷款甚至隐瞒资产负债率偏高、包括资不抵债的情况,极容易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风险。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健全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导致的。
(二)贷款前审查能力不充足。现在小微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申请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来帮助度过难关或加速发展,是很多小微企业的第一选择。但与大中型企业不同,小微企业本身发展根基就比较薄弱,不仅资金来源匮乏,而且很多企业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含金量,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能够进行担保抵押。为了能够获取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开始铤而走险,利用虚假的财务报表也就是做假账的方式来向银行申请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现在企业信息还不够公开透明,很多商业银行在发放小额贷款的时候,即使提前做了企业资质的审查,但难免会因为贷前审查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和企业骗贷而发生或大或小的贷款信用风险。
(三)贷款后跟踪机制不完善。由于前期缺乏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而且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查不够严格,导致了贷款在发放之后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比如部分企业的法人代表或高管是老赖,贷款到期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不偿还贷款。再比如,由于贷款之前的资质审查不严格,对达不到申请规定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企业因为经营运转不善、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而无力偿还贷款,直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贷款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发放之后缺乏严谨科学的跟踪手段,虽然很多商业银行都建立并执行着贷后跟踪制度,但是由于企业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等性。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和今后发展,即使知道自己的财务情况出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向银行报备或反馈,导致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因为不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而出现贷款无法追回的情形。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
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亟需小额信贷这一非常重要的助力渠道。如何直面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双刃剑”的属性,迫切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将潜在风险压降到最低,将正面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内部业务人员是商业银行联系小微企业的重要纽带,是审核信用贷款发放的重要环节。因此,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必然会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产生直接的影响。鉴于同行之间储蓄与放贷业务的激烈竞争,为了冲刺更高的业绩,部分内部业务人员会忽略相关的贷款审查制度和贷款审查要求,违规帮助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获取银行的小额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立足长远发展,从规避贷款信用风险的角度,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完善业务人员的考核制度,规范业务人员的放贷行为。比如,以防范贷款信用风险为目的,制定出信用贷款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人员的操作工作规程和考核奖惩制度。对于在小额贷款业务中违规操作的人员,按照相关的制度及时实施处罚,对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还应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在工作中小心谨慎,善于发现风险源的业务员,则应该按照被规避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的金额,以及风险的大小进行匹配的奖励,用健全的内控机制尽可能规避潜在的贷款信用风险。
(二)健全贷前资质审查制度。前置贷款风险的防范环节,在发放贷款前对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的资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查,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资质审查不严格而造成的贷款发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把完善贷前审查制度,作为防范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手段。比如,某市一个婚庆公司的老板为了更新公司设备向某商业银行申请一笔120万元的贷款,之前该公司在其他银行也有一笔80万元的小额贷款。在第一笔贷款尚未还清时,该婚庆公司的老板以与朋友合作开网红餐厅为由,继续到同一家商业银行申请增加一些贷款额度。申请贷款的时候,业务员就跨行业投资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再三向该老板进行了提示。但是,婚庆公司固执地认为开网红餐厅在本地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事业,并且以做假账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证明已经还清了其他行的贷款。幸而该商业银行建立了完善的贷前审查制度和配套的风险预警体系,职能部门组织业务人员全面深入了解该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结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做假账违规申请贷款的行为,驳回了该公司的贷款申请,及时地规避了信用贷款风险。
(三)强化贷中资金风险控制。如何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时候尽量避免发生失信风险和资金损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最好能够做到贷款过程中资质审核和贷款业务分开进行,以增加银行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力度。适时借助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和力量,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有效资金供给。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大数据分析解决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息掌握不对称的问题,提高防范预警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同时明确岗位责任制,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也应明确划分权责清单,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也应该严格把关,尽量避免出现向不符合贷款申请资质的小微企业违规发放贷款的现象。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治理,维护合法、规范、平衡的金融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局面。
(四)健全贷后企业经营跟踪机制。贷款发生之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小微企业获取贷款之后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进行持续而密切的后续跟踪,最好能对贷款支出流向、项目投入比例以及效益收入结构进行追踪和记录,一旦发现潜在或已经发生风险的状况或苗头,及时报告级商业银行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然后再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研判和预估,由商业银行管理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贷款状况,制定出科学的风险规避手段,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因为信用风险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建立举报奖励政策,发挥网格化筛查和基层群众自治的优势,争取银保监部门的支持,吸纳社会群众参与信用贷款防范。虽说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开始涌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群众的增收,参与了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但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信用贷款风险也必须引起重视。为此,商业银行应该结合本地区与本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强化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风险管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进行预判,尽最大可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切实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损失。
作者:包钰轩 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