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市场经济增长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近五成银行家对“潜在不良贷款风险”暴露表示担忧[1],信贷风险已经逐渐成为促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探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路径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而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在推动市场经济增长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近年间,信贷风险已经逐渐成为促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于是,文章提出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履行合同条件,从而给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手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传统上,信用风险指的是贷款人可能收不到所欠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当贷款人提供抵押贷款、信用卡或其他类型的贷款时,存在着借款人可能不偿还贷款的风险。同样地,如果一家公司向客户提供信贷,也存在客户可能不支付发票的风险,这将导致现金流的中断和收款成本的增加。信用风险还描述了债券发行人在被要求时可能无法付款的风险,或保险公司无法支付索赔的风险。作为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面临着其贷款和贸易业务以及其经营环境所特有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贷款的利息,因此,贷款构成了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金融工具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之一,如承兑汇票、银行间交易、贸易融资、外汇交易、期货、掉期、债券、期权、交易结算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其了解、衡量和监测出现的各种风险,并确保该组织严格遵守为应对这些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信贷集中

当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集中在特定的借款人或特定部门时,就会造成信贷集中。传统形式的信贷集中包括向单个借款人、一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借款人、一个特定部门或行业提供贷款。因此,为了确保信用风险保持在较低的比率,贷款行为必须分布在广泛的借款人和部门之间。

(二)信贷发放和监控过程中存在缺陷

首先是不完整的信用评估。一般而言,为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银行需要检查借款人的信用历史、还款能力以及抵押品等。如果没有上述任何信息,就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放贷时必须谨慎行事。其次是商业银行出现主观决策。当高级管理层被允许做出独立于公司政策的决定,而这些决定不需要经过任何批准,可能会出现向关联方发放贷款而不进行信用评估的情况,因此,违约风险也会增加。最后是监督不力。如果贷款以资产为抵押,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因此,不仅要监测借款人的表现,而且要监测资产的价值。如果其价值有任何恶化,额外的抵押品可能有助于减少银行的信贷问题。银行在放贷前核实抵押物的存在和价值是很重要的,以尽量减少任何欺诈的风险。

三、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为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思想基础[2]。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具体表现为业务人员风险意识欠缺、产品服务创新不足和一味求量不求质。首先,商业银行大多数业务人员缺乏针对信用风险的培训和理论学习,在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盲目参与实际银行业务中。银行针对此类行为的监管措施也十分欠缺,最终造成信用风险管理只停留在口号上,而非运用于实际。其次,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即需要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将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融入金融商品的创新之中,造成客户难以对银行的服务产生信任度和依赖度,严重制约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中市场反馈机制的缺失也是造成客户忠诚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商业银行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的绩效考核促使业务人员一味追求业绩,而往往选择忽略金融产品质量,对于客户的风险偏好和信用评级评估不当,进一步增加银行的高风险低收益业务比例。

(二)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主要分为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3]。外部信用体系指商业银行依靠有关第三方作出信用评级,因为其独立性,结果往往更具参考价值。然而,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且缺乏相关监察部门的跟踪配合,独立外部评级机构的可靠性存疑,其结果难以被商业银行接受。另外,由于第三方机构对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文化和相关制度的认知欠缺,面对突发事件,如被评估者风险偏好和偿债能力的变动,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导致商业银行评估成本上升,评估效果欠佳。内部信用体系即商业银行内部部门自行进行的信用评估。由于银行信贷人员自身水平有限,在风险意识较差的情况下难以开展有效的信用风险评级工作。另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然而,当前金融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企业监管措施来促使被评估人将自身经营环境、所有权及经营权、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营运价值和风险程度如实告知商业银行,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体系作用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信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保障,为金融市场稳定作出重大贡献。然而,我国现行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却存在着重大缺陷。首先,一般而言,风险信息系统的主要的功能包括数据储存、数据识别和数据分析。在数据储存方面,商业银行由于信用风险数据管理起步较晚,无法对于所有交易活动中的交易数据进行逐一追踪记录,无法做到不遗漏,从而造成大量数据缺失和冗余,在储存范围和储存量上大打折扣。在数据识别方面,由于企业相关风险变量数据的缺失,对于存储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过程异常艰难。在数据分析方面,由于整体信息系统的不足,相关被评估企业的数据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导致最终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存疑。其次,由于风险信息系统自身的不足,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对于相关企业信贷资产或资金走向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可能导致对于该企业市场价值评估产生差错,进一步增加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系统数据存在严重滞后性,且不及时更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对于被评估企业的自身经营环境、所有权及经营权、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营运价值和风险程度进行有效追踪,无法及时判断企业的偿付能力,使得信用等级评估工作无法进行,从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商业银行缺乏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技术和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衡量还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4],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历史成本法资产估值法以及Z评分模型等。然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5]。首先,专家制度主观性较强,专家对于静态信息进行主观分析,很难追踪企业的动态变化,导致衡量结果死板过时。其次,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被评估人偿债能力的变动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导致商业银行总是处于被动响应已经发生的信用风险,而不是采取积极预防规避的方式。最后,Z评分模型作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区分货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考虑的风险变量有限,不免略显单一性,无法做到全面有效地衡量企业的风险程度。综上所述,传统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凸显的主观性、静态性和单一性不符合现行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发展趋势,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四、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良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离不开先进的风险衡量模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健全的监督策略。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则附着于这三者之上,唯有将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提升为整个企业文化高度,方可将风险意识流形态贯穿于日常信贷业务流程之中。首先,意识理念的形成离不开系统的培训和理论学习。在积极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是实战演练,从而保证将风险管理意识能够覆盖到整个的商业银行管理当中,促进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6]。其次,作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上游部分的管理层成员,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深刻贯彻企业风险意识价值观。最后,不仅商业银行银行内的领导班子,下属的每一位底层员工也都应该时刻树立风险观念,并做到互相监督,将信用风险管理作为首要业务,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在使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过程中,难以对其公信力和专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很难准确度量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加强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对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至为关键。内部评级体系指商业银行内部确定评级体系运行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信贷等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并从管理制度等方面保证评级体系的正常运行。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考虑的风险因素相对于传统风险评估范围更广、更全面。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内部评估体系也更加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更加细化。例如,商业银行内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相关评估模型,并根据模型和方法对于客户风险等级进行初步评估;信贷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将初步评估结果进行具体实施与运用,并贯彻落实到与客户的交流沟通体制中去;审批部门则应该起到一个监督检查的作业,聘请外部专家对于各项评估结果进行复审,确保每一项方式方法都是合理合规的。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

事实证明,仅仅是静态财务指标远远不能完全适配信用风险管理所需[3]。因此,数据和分析能力对信用风险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实现对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有效挖掘,同时将结果自动反馈到决策中。首先,商业银行在各企业内确认信用风险情况取决于企业不同的需求模式、供应链因素和市场组织,而历史分析可能会产生误导,运用实时的动态数据分析方法便显得极其重要。特别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疫情前的信用评分无法反映其疫情期间的偿债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银行交易数据来识别企业任何前期的不良问题和再营销机会。其次,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地评估数据来源,来确保商业模型在决策时使用了最好的数据,以明确最佳的投资组合来有效降低商业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应该使用大数据和先进的分析程序,来帮助商业银行确定是否批准贷款以及什么利率是合适的。

(四)完善信用风险衡量技术和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专家制度、历史成本法资产估值法以及Z评分模型等信用风险衡量技术和方法,要不断改进评级体系。首先,商业银行需要改进评级人员基于主观判断对模型评级进行调整的现象,加大对贷款人现有现金流流量的判断,充沛的现金流是确保所贷款对象能偿还债务的关键要素。其次,商业银行需要使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判断。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增加评估方法的灵活度,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变动对企业信用度进行灵活调整。更重要的是,相关风险衡量技术和方法应该被制度化,为信用风险防范提供有效依据和有力保障。

五、结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市场经济增长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随着信用风险已经逐渐成为促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变得刻不容缓。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不仅要注重内部文化建设、完善评级体系、注重测量方式创新,更要根据市场变化实时改进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J].中国银行业,2021(4):106.

[2]陈洪卫.济宁银行信贷文化的建立及其发展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王维康.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0):71-72.

[4]刘宇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8(2):127-128.

[5]李艳.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6]黄国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6(2):166-167.

作者:陶雨然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