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行为心理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应给予更多重视。以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行为心理特点作为切入点,从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原则、总体架构、标志物、部门与交通关系的契合等方法进行了展开探究。
关键词:行为心理;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设计;交通空间设计
引言
以服务型政府部门建设为要求,现代行政服务中心的设计更加复杂,也更要求考虑办公人员与群众的实际需要。此前,行政服务中心在内部设计上更重视提升办公人员的作业效率以及群众的人流空间等基本属性,未来设计则应多考虑功能的延伸性。就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而言,设计上强调空间性、服务性、可达性、舒适性等,可行的作业原则及方式相对多样,且具有理想的可行性。
1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行为心理特点
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的行为心理特点,主要指人员进入建筑内部后,受到建筑设计布局影响,产生的主动或被动行为、心理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对形状的感知、对距离的感知、对方位的感知。对形状的感知方面,人员可能因建筑内部设计出现有意识的行走、集中等行为,如主动向办事窗口方向汇集。距离感知方面,建筑内设计过于空旷,可使人员产生距离感;过于逼仄,则可能导致人员心理压抑和紧张[1]。人员对方位的感知往往较为直接,属于以认知为基础做出的方向判断,在大型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较明显,如结合地图进行办事区域的寻找,或因建筑内部设计复杂而产生方向迷失心理等。
2设计原则
从原则上看,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强调四个原则,即空间性、服务性、可达性、舒适性。空间性、服务性是指建筑内具有理想的空间分配效果,使人员对形状、距离、方位的感知较为直观、简便。如人员对形状的感知,强调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客观认识,是通过视觉对建筑轮廓进行观察,刺激大脑进而反映出空间实体的信息,同时加上自身感受的经验验证,综合形成了形状知觉。该原则下,要求建筑内部具有理想的空间、服务区域部署。可达性、舒适性是指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便利、空间分配得当,使人员能够快速到达服务区域且不会产生紧张、压抑、方向迷失等情况[2]。
3设计方法
从方法上看,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应给出清晰的总体架构,有效进行标志物设计,同时实现重点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的契合。以上海浦东市民之家为例就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3.1清晰的总体架构
设计清晰的总体架构,有利于提升人员对距离和方位的感知效果,可视作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的基本目标。如距离感知,是指人员对建筑内事物远近的辨别,主要依赖于对事物大小的感知、空间结构层级、对象的明暗与光线差异、视觉透视差异及运动关系差异等因素。上海浦东市民之家内部设计见图1所示。上海浦东市民之家内部总体架构带有明显的几何空间分布特点,入口大厅和绿化中庭相对,其他办公区域对称分布于两侧。人员进入大厅后,可清晰、直观形成对距离的感知。视觉距离的远近关系是建筑内各项感知形成的前提之一,视觉距离越远,建筑显得越小越密,距离越近,建筑越大越清晰,由距离引起的透视感也会增强这种纵深感。浦东市民之家入口大厅、绿化中庭的设计,形成了固定距离内的对称效应,有助于人员结合对绿化带的一贯认知,快速建立基于距离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建筑内总体结构的清晰认识。建筑南北向、东西向的距离得到直观感知,不同建筑元素的形象特点清晰、鲜明,人员不会因复杂、反复的位置移动失去对距离的感知效果,在建筑内部的心理活动也较舒适[3]。
3.2有效进行标志物设计
上海浦东市民之家的设计具有一个鲜明特点,即重视对标志物的设计,这一方法能够提升人员对形状、对距离、对方位的三向感知,是现代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的成功范例。在上海浦东市民之家内部,设计了绿化中庭,可视作建筑内部的典型标志物。从形状上看,绿化中庭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以绿色作为背景色,另以少量其他颜色的花卉、矮灌木作为点缀,与周边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直接提升人员对绿化中庭形状的客观、深刻认识。这一感知特点,能够使人员的行为心理获取理想参照,为距离、方位的感知提供支持。距离感知上,绿化中庭与入口大厅的距离、与其他办公区域的距离均是固定的,换言之,其存在并不能从空间上实现任何距离的真实改变。但人员在进入浦东市民之家建筑内部后,可借助绿化中庭,初步形成对建筑内布局的认知,之后仍可借助绿化中庭作为参照,形成对自身定位的认知。人员在建筑内的一切行为、活动,只要发生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均可借助绿化中庭进行相对定位,作为下一步位置变动的参考。方位感知上,绿化中庭的作用也较为突出。一方面绿化中庭的位置固定不变,可直接为人员提供方位上的依照。另一方面,绿化中庭在形状、颜色上均比较特殊,属于具有标志性的设计元素,人员可借助绿化中庭进行方向定位。如频繁在不同办公区域内进行位置变动的人员,可借助绿化中庭中的某一个元素,包括一株灌木、一盆花卉,定位其所属位置为“北方”,随后发生位置变化时,仍可继续借助绿化中庭以及此前的定位标志物灌木、花卉等,完成对方向的二次、多次感知。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空间性、服务性、可达性、舒适性均可得到提升。
3.3实现重点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的契合
重点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的契合,是指在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时,强调对空间分布的相对优化,不强调单一部门、元素的设计,重视对关联元素的综合运用,以提升建筑内部交通空间设计效果。在上海浦东市民之家的设计中,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表现为对称分布的办公区域、简单明确的道路设计方法方面。结合图1平面图可发现,人员进入建筑内部后,即便不参照绿化中庭,仍可获取方向定位,建筑内的交通方向为南北延伸,是交通的主要脉络,其他东西方向延伸的小路,实际上均为南北交通主脉络的支线。从方位感知的角度上看,该感知服务于定位,是人员对建筑内部事物、自身所处位置的判断。如厅庭空间通常利用顶界面的处理来增强其环境刺激,以此来作为参照物让人感知自己所处的方位。而在上海浦东市民之家的设计中,因交通设计较为简单明确,人员可根据交通线路进行辅助定位,当交通线路单调、缺乏特点时,又可借助线路分布区域内不同服务部门的差异,完成进一步的参考定位,有助于人员在建筑内进行功能区域的寻找、接受各类服务。从方式上看,重点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的契合,实现了定位辅助,也有助于人员借助其他元素(如绿化中庭)做形状和距离方面的感知,其行为心理得到了充分考虑和尊重。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服务部门和交通关系需强调匹配性,如主要部门和主要交通线路设计区域的一致性、相近性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具有高可行性和实际价值。从行为心理角度上看,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就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方面对人员产生影响,设计上强调空间性、服务性等原则,方法上重视架构清晰、标志物运用和多元素契合,以提升总体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耿旭.公民驱动的行政服务质量评价框架设计与应用———以福建省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地方治理研究,2019(03):15-29+78-79.
[2]左莹郁,齐飞.北京市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数据机房的电气工程设计[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7,34(01):87-92.
[3]张建阳.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作者:吴丹 单位: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