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6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外部市场经济压力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启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随之变革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本文总结了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四点共性问题,分别从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行政机构管理职能变革、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以及改革的长效性与动态性角度提出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变革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倡导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进程及其成果,在现实之中理性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权力配置;去行政化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运行离不开有效的内部行政管理,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运行机制的有序和有效,对办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行机制虽因校而异、各具特色,但以下几方面的共性问题,高校在进行内部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变革时应当引起注意。

一、确定合理的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级是指管理的纵向层次,应该承认,层级化管理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了协调组织成员的行动,确保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在组织内部必然要形成若干的管理层级,而以社会学视角而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组织为了有效率地达成某种目的,均不可避免地走向层级化管理形态。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管理的横向范围。一般而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有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但是,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考察二者的关系就会发现,管理幅度缩小,则导致管理层级增多;管理层级减少,则导致管理幅度增大。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之间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现象并没有统一的解决模式,想要理解并解决这一矛盾现象,则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就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而言,高校的规模、区域位置、行政人员的能力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都构成对于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科学分析,根据高校实际管理的需要进行理性决策。

二、转变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职能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减弱高校行政管理的计划性、统一性。近年来,在外部市场经济压力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得不缓慢启动,一些高校借鉴国外大学管理经验,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纷纷引入带有市场性、差异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性和个性化,调整机构设置,延伸行政管理职能,拓展服务空间。但不能否认的是,诟病已久的高校在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行政化痼疾仍难消除,少数人对高校进行行政化治校,靠权力配置教育资源,不但束缚了大学与师生的创造性,抑制了高校的独立、平等、民主的活力,更成为滋生腐败与不公等弊端的根源。因此,应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高校管理体制,以“朱清时时代”的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以理事会治理模式,引进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投票,学校教授治学等等,为高校去行政化走出了第一步。当然,以彻底去行政化而论还有一定距离,这需要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三、校园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构建上,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调整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结构,重心下移,逐步扩大院系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在我国高校学院制的结构下,校方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的权力下放,下放的却是具体事务和相关责任,例如:在某些高校,普通工作人员甚至承担起重要活动计划的起草、安排等工作,一些需要校方高层决策、拟定的报告文件也由科级以下工作人员负责编写,与此类具体事务下移现象相反的是,与利益相关的管理权力却始终集中在校方高层集团,这种有名无实的权力下放不但无益于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更使得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停滞不前。因此,高校在分解和下移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分解和下移管理权力,使学院(系)拥有实际自主的决定权,在承担相关责任与事务的同时,成为独立办学的实体,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坚持专业和个性并存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元,办学模式更为丰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行政管理对高校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行政管理既有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但又必须体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个性特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不能仅仅依赖行政力量,还必须依靠学术力量,或者说,学术性以及学术力量的存在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背景,然而我国高校的学术力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运行效率降低,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有待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需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动态进行。“行政改革可以改进行政机器,但是,改进从来就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行政改革力图使行政机构适应它应当履行的任务,这种为适应而作出的努力应当是长期的。”所以,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进程及其成果,在现实之中理性地推进改革。急于求成或者全盘西化,只会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出苦果。

作者:侯钰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思路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对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校改革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迫在眉睫。然而,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对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的路径,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是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路径

新时期,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有效运行的关键,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建立高效化的高校行政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迫切性

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就是“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它能够充分反映出高校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高校形象,是高校良性运转的保障。而且,当前高校都面临着市场化运营的激烈竞争、高校管理制度亟待改革、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的迫切要求,加快推进高校行政效率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

1.科学应对高校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国内高校的数量在增加,然而学生的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各个学校都想得到优质的生源,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国留学,也对我国高校的生源提出挑战。无论是国内竞争,还是国外高校的挑战,归根结底是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这就要求高校在提高自身科学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构建高校科学管理体制的新要求。随着高校竞争加速发展,高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必然产物。虽然高校在精简机构、转换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针对学校教学活动和特点,专门计算“专业、系部、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和学校的生均人才成本,并将预算管理、目标管理、责任会计制度、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理念和方法与人才成本核算制度”结合的体系不完善,对非教学费用使用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影响效率。

二、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就是“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基层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大学生服务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但是,当前在我国高校存在管理机构重叠、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

1.高校管理机构重叠。目前,高校管理多沿用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高等教育的计划性、统一性减弱,市场性、差异性和服务性增强”,这就使原来的管理机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增加一些新的管理机构。然而,一些旧的管理部门没有能够及时废除,这就造成管理机构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够分明、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效率。而且,高校管理机构重叠、职位过多,这样就造成互相扯皮的现象,各部门不协调合作,会给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高校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忽视了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而且,高校领导管理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高校法制化建设也亟待全面加强。综合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现存制度不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岗位繁多、职责划分不清;监督体系不完善;行政会议多、不宜于教学科研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性;行政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欠缺,法律条规不健全等。

3.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服务效率低、态度差、意识淡薄等,甚至还存在着服务收费的现象,这些是由于工作人员自己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行政人员工作过程中,“不是从基层和群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方便自己出发;不是当服务者,而是从官本位思想出发”。而且,他们帮助老师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念差,不注重服务时效性。常常会出现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一直拖着不解决,一次能办好的事情让老师和学生跑好几次也办不好。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行政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服务意识单薄所致。同时,也导致高校的科研人员更倾向于行政职务。

三、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科学路径

高效化的行政管理是高校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关键,这就要求在高校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导下,加快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路径,不断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根据高校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行政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科学设置行政机构,协调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关系。在高校行政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教师作为服务主体,在遵循高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职权范围,及时革除一些陈旧的部门,科学设置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构,使原来的部门更加精简,关系更加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要求。目前,高校存在行政机构领导科研机构的现象,使得学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决策机会渺茫、范围有限,使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要求加强学术权利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好作用,使行政与科研工作互相配合、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积极性。只有设置科学的行政机构,才能使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映生辉,树立起良好的高校形象。

2.探索新型高校管理体制,促进职责统一。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只有构建起新型管理体制,才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和办事能力。根据目前高校管理的困境,应该下放校、院的权利,切实把一部分资源分配、人事任免的权利分散,不断基层自我发展的新动力。加强对行政管理的考核制度建设,激发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充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增加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减少行政管理的不必要环节,加强决策层和基层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减少决策环节的失误。转变高校管理机构的用人制度,推行管理目标制度,使高校管理体制更科学、更高效。加强高校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推进高校的民主建设和依法管理,真正提高行政协调和沟通的效率,从而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激烈竞争对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急切需求,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要求,就要我们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把管理人员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合理搭配,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管理队伍,切实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更新高校管理人员的理念,强调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本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为高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储金海,高昕.浪涌象牙塔:新视野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340.

[2]湖南省咨询业协会.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研究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0:563.

[3]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人民出版社,2011:31.

[4]曾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刘敏姬.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127-130.

作者:刘平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升策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大力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既处于基础地位,又显得异常重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现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能同步也不相匹配。在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改革发展、创新和快速发展时期,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格局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我们高校,特别是地方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行政人员;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并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虽然在当前科学全面的教育管理知识体系下,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已逐渐步入科学、有效的轨道,但由于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彻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目前中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遭遇到了不容忽视的“瓶颈”。而其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制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现状不同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新时期,高校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国高校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体系陈旧、老化,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毕业后直接分配到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二是因工作需要,从专业教师中挑选出来做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三是从部队转业等途径到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2]。高校管理人员的这三个主要来源导致了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再加之管理工作的日常性和事务性,且多为重复性的繁琐工作,导致高校管理岗位的流动性不大,繁重的管理事务也导致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像专业教师那样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因此,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无法更新、视野不够宽阔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在高校管理队伍中凸显。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更新更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力。

(二)个人发展空间不足引起职业倦怠

在政策制定上,很多高校都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而管理队伍的建设则往往被忽视。与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不同,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常规性极强,总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很难有突显成绩的机会。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在职位上升和获得荣誉等方面的空间变得异常狭小。目前,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全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形成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的职业发展和职务晋升的规划体系,从而导致其在工作中没有明确发展目标,常此以往就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有的甚至在行政管理岗位上不能坚持下去,直接影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模式陈旧造成的工作方式不科学

长期以来,高校建设中都将教学、科研放在工作首位,而忽视了管理人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性。因此,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体系。一是缺乏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评价体系,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产生置身于繁杂琐事的心理,工作缺乏目标。二是没有有效的薪酬和福利激励机制,使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上升的机会和动力。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则是高校赖以高效运转的基本条件。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者,他们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既决定着本部门的绩效又影响着全校工作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要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行政管理人员个体出发,既考虑到整体发展又关注每位管理人员的差异化发展。总体看来,要切实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切实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着力培养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时代,如何站在各种知识、信息资源的制高点,发现甚至是预见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新能力,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一名优秀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是指一种完全新型和实际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积极性[3]。然而,高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涉及事务繁杂、范围广,培养和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句空话,根本无法落实。对于处于具体工作岗位上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面临的境况更多的是“无暇创新、无力创新”。其实,一个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并不体现在做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上,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决策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过程中。

(二)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

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也是一项带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其改革、创新任务十分艰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在所难免。作为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4]。特别是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高校,行政性事务任务紧、要求高,对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管理人员本身都应重视心理素质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以更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工作,并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容忽视

高校管理人员是开展高校行政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热爱教育工作,安心管理岗位[5]。由于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性,使得在具体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对琐碎性的工作既可以认真对待,又可以敷衍了事。而再科学的考评办法也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地落实到每一件具体事务上。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首先就体现在对本职岗位的忠诚和热爱。其次,应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且主要是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应具有热爱本职岗位的素养,还应具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加强学习与高校教学、科研有关的知识,以便以更科学的方法、更包容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四)不断更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素养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站在知识领域最前沿,了解世界最新动态。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高校管理人员在这种知识分子汇集的环境中工作,根本目的是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系统扎实的科学文化理论素养和科学管理的能力[6]。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知识素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以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正确认识问题,指导工作方向。二是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高校严谨、专业的知识文化环境。三是系统的管理科学知识。管理知识,特别是教育管理知识可以说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的知识素养。丰富的管理知识是取得高效、科学工作的保障。除了坚实的知识素养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应着重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组织指导能力等行政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提高初探[J].魅力中国,2009,(10):185-186.

[2]黄永亮,宗培磊.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现状与提高途径探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16-118.

[3]孙冬梅.提高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9.

[4]刘援华,冯艺.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0(6):105.

[5]刘国喜,宋晓峰.迎接挑战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47-48.

[6]吕民选,刘海忠.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J].菏泽师专学报,1997(1):58-72.

作者:孟莉 单位:成都大学

第四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论述了民办高校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及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现阶段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切实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民办高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高校行政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民收入的大幅上升,国家和公众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关注国内当前高等教育制度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否匹配这一现实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浪潮中,全国各大高校为国家和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极大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建设现代化、文明化的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高校教育事业可谓方兴未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规模日益庞大,其办学质量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且以其独特优势向社会输送大批量专业性人才。民办高校虽然同公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在性质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因而各自的行政体制也不尽相同,民办学校在参考公办学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也应突出自身独特的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而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不合理部分,亟待加强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变得日益复杂的,管理的内容和难度也就随之加大,若不提高管理效率,则由其造成的秩序混乱将严重影响高校正常工作。在民办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其行政管理效率并没有同步提高,甚至还暴露了很多阻碍高校发展的问题,如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行政管理人员办事效率低、内部责任主体不明晰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行政结构冗杂,责任主体不清

民办高校往往行政管理机构繁多,部分岗位设置不合理,因人设岗情况屡见不鲜,不科学的结构布局极易造成行政岗位重复、分工过细以及责任主体不明晰等问题。行政工作人员通常缺乏纪律约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职能难以很好体现,领导者与执行者缺乏必要的工作沟通,下属的执行力不强,工作人员大都热衷于升官晋级,较少将精力集中在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高校教育行政工作存在很强的安逸性,因而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不高,权力部门更容易出现腐败现象,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亟需提高

多数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位都或多或少存在引进教师人才需要而解决其家属工作现象,因而家属们几乎不需要经过考核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必然会导致工作人员能力与所在岗位要求不匹配问题,而高校领导为了招揽人才,对此现象敷衍了事,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去改善这种情况。由于在引进管理人才的时候降低了要求,势必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尽如人意,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在出现严重工作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使得惩罚机制难以实施。

(四)行政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与创新

在我国,有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带有盈利色彩,因而学校管理层对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都不够,管理机制不尽规范,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样会带来诸多问题。管理机制不科学,则容易影响民主管理的执行,大大降低学校工作者的积极性。不管哪种性质的企业,民主都应当是管理核心,在高校更是如此,因为教师和学生是民主意识极强的群体,所以民办高校应当给相关人员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力、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会。

二、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服务理念,提高工作效率

民办高校的服务对象比较固定,就是教师和学生,而这两类群体的效率意识和平等观念都比较强,因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会提高。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尤其是行政管理工作者,因为他们是和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后,其工作效率自然随之提高,因而很有必要在整个行政团体强调服务意识,将这种观念深刻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上。在全校倡导行政管理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精神,逐渐形成重效率、重责任的工作作风。只有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二)合理设置行政岗位,避免人员冗余

行政岗位上工作交叉现象较严重,因而必须精简闲职,做到合理分工,加强部门的协调沟通,对于某些不集中的岗位可以采取部门合并的方式。坚决杜绝一岗多人的情况发生,细分的工作尽量由某一人员单独负责,避免重复工作,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冗余人员可以解聘或调到其他岗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能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尽量不要安排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设置行政岗位能大大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同事间聊天、工作懈怠、做事不上心的情况发生。

(三)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创造性资源,其工作潜力可以无穷开发。首先,管理层要有较高水准的管理素质和领导能力。能力强的领导才能在工作中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所作出的决策和工作部署才有更强的执行度和可信赖性,这种情况下整体的工作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不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若是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则很容易形成懈怠心理,处理行政事务时会采取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在民办高校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学校领导对行政人员要以人为本(如对有进修要求的人员进行鼓励,并提供相关经费),也要求行政人员自身对服务对象要以人为本(如时刻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四)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体制是管理工作的风向标,体制不合理则管理不科学,因而民办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就应当尽快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行政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的重要管理工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其工作内容将日益复杂,管理职能也趋于多元化。通过分析和论述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诸多问题与不足,结合国外先进的高校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当前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借鉴的同时注重创新,体现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黎群芳.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2,(3).

[2]宋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于波.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研究[J].科技资讯,2012,(30).

[4]赵丹丹.加强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策略[J].管理工程师,2011,(5).

[5]盖世蕊.刍议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1,(12).

[6]洪少春.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学校行政管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作者:赵凯雷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教师角色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基本状况,提出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要努力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明晰教师角色定位,促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师角色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其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能力差等问题较为明显.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本状况分析

1.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

案例指的是通过对特定的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使其反映出生活中某个特定内容.行政管理案例则是对行政管理实践中某个方面特定内容的真实场景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后,充分结合行政案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把握案例中蕴含的行政原理,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要点、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管理部分的基本事实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行政管理的基本状况,分析行政管理能力,并针对行政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解析,以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认识,培养学生行政管理能力.在适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从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转化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使学生成为行政管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2行政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转换教师角色的必要性分析

在行政管理专业中适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所决定的,也受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制约.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管理素质、综合性的管理能力等特征的专业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够学习和把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需要具备处理突发状况及紧急事项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分析,通过案例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谈论、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利用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行政管理思维,并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受到行政管理学科社会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事务往往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机关的公共产品管理活动,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单纯依靠理论讲解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而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分析、讨论,才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行案例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充分的实施必要性.

2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其以理论教学为主,习惯上使用板书和课本进行教学,他们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策略过程中,往往由于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而不愿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甚至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观念制约了案例教学的适用,也使得教师无法在案例教学中恰当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几个简单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将案例教学法简单化、片面化,不能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模拟案例的环境中进行谈论和分析,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要利用案例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以案例为中心,甚至每节课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这种方式过于夸大了案例教学方式的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事实上案例教学以实践视角为指导,其需要依托于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理论认知,其不可能完全取论教学方式.

2.2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案例教学需求

当前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对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均以理论教育为基准,忽视了教师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教师甚至直接从政治学或者社科学转就业而来,自身的行政管理基础薄弱,特别是经济学和法学知识知识欠缺,且原有知识较为陈旧,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另外,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以负责人的教学态度研究学生的特征,把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经过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并积极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方式的顺利开展.

2.3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把握不足,案例使用不规范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到角色误区中.部分教师采用了自由教学法,提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仅仅提出一个教学任务或者讨论论题,就放任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和分析;部分教师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担任了“演说者”的角色,提出一个案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以后,就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演讲,忽视了学生作用的发挥;部分教师则认为自己应当在学生之间承担“裁判者”的角色,当学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就容易为学生居中裁判.上述几种方式都损害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让学生充运用自己的思维,开动脑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这几种角色定位都是不恰当的.另外,案例教学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征和学习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分析,选用的案例或者篇幅过长或者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

2.4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不强,师生缺乏双向交流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不管是对教学任务的安排,还是对学生作用的分析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种错误的角色认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倾听者,其被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思考,也不愿参加问题分析和讨论,甚至当有想法时也不愿表达,学生主动性受到制约.另外,由于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教育中每个班级的授课人数一般都在50到60人.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学生在整个教学阶段中都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过.

3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容及应用的分析,针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教师的角色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有意识的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能力等方面进行发展,从而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推动教师观念转化,重视教师角色定位

推动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重点是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认知,正确分析教师角色定位,让教师在案例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法只有充分触动到学生的感觉器官,并激发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发挥其积极的意志作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效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案例教学方法中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定位,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引导者、辅导者角色,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学习目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作为倾听者,要能够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对案例的分析;作为学生的导演者,为学生安排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分配;作为学生的答疑者,要为学生解答遇到的疑惑,并纠正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分析学生解答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处理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2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完善教学物质条件

行政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推动,同时案例教学法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足够的行政管理知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知识,同时又要能够从行政管理事务中提炼出适当的案例,并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组织案例教学.因此,高校必须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足够的专业学习机会,通过组织培训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增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利用挂职或者顾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深化教师的实践认知.同时教师还要强化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进行专业研究,促进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另外,高校还应当在物质条件方面进行完善,适当运用小班教学方式,通过控制班级人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还要充分改善学校的物质条件,为学生准备案例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促进案例教学的推进.

3.3搜集案例资源,根据学生情况适当使用案例

鉴于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重要地位,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合理促进资源共享,推进高校合作.当前诸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许多教学案例过于陈旧,甚至学生们能够在网上搜索到答案,因此,搜集案例资源,促进案例资源更新是推进案例教学的关键性因素.高校作为重要的资料搜集者,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竞争机制,鼓励众多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到案例创新过程中,强化案例更新,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案例的选择和适用,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按照案例的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的消化吸收.

3.4发挥学生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作用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例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造小组中起到作用,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让自己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其在行政管理专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角色转换不积极等问题的发生也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更好的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高校和教师都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明确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从而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虹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2〕苏曦凌,黄舒婧.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吴江,叶永成.强化网络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手段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陈路芳,谭玉龙,杨建亮.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调查对象[J].高教论坛,2009(08).

〔6〕李中生.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行政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7〕郑建辉.合并新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7).

作者:宋志国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

第六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为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章结合该专业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就业方向和教学方式在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以及不足,来探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管理;教学改革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巨大的使命,这个群体的综合素质,对我们国家民主化、法治进程有巨大推动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接班人、建设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依法治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理论与应用都很强的课程,行政法与民法、刑法组成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三大基本实体法,行政诉讼法也成为了中国三大程序法之一,在中国现代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可替代。在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实践中,适应学生学习、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学生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充分被调动起来,学生在心理、情感、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存在着诸多问题,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到经济、市政建设、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秩序、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建设等社会各个方面。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非常活跃,有非常强的学习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新知识的领悟掌握也很快。从行政管理的就业状况分析,所学知识的宽泛性使得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可以选择去政府、新闻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组织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也可以选择去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从事人事、经营、后勤等管理工作。这也意味着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好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更好服务于工作。

二、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困境

1.课程内容相对复杂

这门课程本身就存在没有统一法典、法律渊源复杂、行政法规多、内容涉及面广、法律规范更新快等特点,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具有一定法律思维、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也有一定难度。行政管理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在课时上就远远低于法律专业的课时设置,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法律思维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不完全具有的,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对行政法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对于老师挖空心思备课、教学并不领情,认为行政管理专业不需要理解得那么透彻,而且也不需要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成为法律专业人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

2.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参与度不高

传统的教学大都运用“填鸭式”“灌输式”的纯讲授的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听课、被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老师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有些没有代表性,没有系统性,也没有连贯性,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没有知识的迁移,仅仅为了得出结论,学生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较轻

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课时本身就安排得少,而且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法学专业学生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实践教学就更加简单、经济。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就最小化,甚至直接用案例教学代替实践教学,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学生积极性不高,最后就只能交一份简单的总结作为实践教学考评的依据。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行政法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被学生从内心所真正的信仰,才能自觉形成为守法、用法和护法行为。教师应该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讲解这门课程的知识分类、具体章节,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的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的认识。同时有侧重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让学生明白法律所包含的价值,严格恪守行政法律法规,做到个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的要求融为一体。“当蕴涵着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形成时,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以法律为信仰的法律职业群体就形成了”。

2.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首先,教师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学生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关键字进行重点记忆,从概念本身分离出这一概念的法律特征,在遇到一次相似或相关概念可以采用区别记忆法,避免混淆。例如讲解行政法的概念时,可以从行政管理专业同学熟悉的行政概念入手,再层层推进、分析什么是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等,在分析行政法理论时,可以从公共选择、公共治理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导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按照教学进度表,把几周以后,至少是三周以后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知识点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主讲人,在上课的时候上讲台讲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相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再次,改进案例教学法,在现有案例基础上,及时更新补充符合民情的学生感兴趣的行政案件,补充媒体对于热门行政事件的视频音频材料。可以预先告诉学生相关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与议题相关的案件、视频、音频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辩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要点、归纳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模拟行政法庭,在课前发放案例材料,分配不同的学生担任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展开辩论,进行总结与点评。经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高校教育的目标,可以运用各种实践的方式方法训练强化这种综合能力。夸美纽斯曾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学生口味,务必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都可以亲切、诱人地放到学生跟前。”从此足以知道实践的重要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该选择行政管理工作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配合校外实训安排,学生可以参与行政案件的庭审,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通过平面媒体和多媒体发现、查找现实热点案例、立法动态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真实感受。例如讲到《行政许可法》内容,可让学生到工商、民政、公安、海关、税务等行政机关的办事大厅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了解相关行政法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表现形态。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状况,以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帮助和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他的与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盾.在清华法学院做案例教学[A].宫本欣.法学家素质[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谢芬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