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管理体制的举国型已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化的深入的需要,开始探索市场与政府结合型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我国后奥运时代特点和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由此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引入“公共物品理论”,强调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向现代服务型公共管理体制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举措。

关键词:公共物品理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1问题的提出

公共物品(publicgoods),最早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而主要由政府来提供的物品。在我国,高鸿业、吴易风教授在《现代经济学》一书中直接指出,“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意提供或者无法提供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和劳务。”[1]体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对它的界定是人们自愿参加的社会体育活动。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与市场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开始显现。西方各国在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纷纷引入“公共物品理论”,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由传统型向服务型转变。

2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2.1服务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体育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偏重于管理和执法,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尤其是基层。而“服务”只能从道德层面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来进行约束,而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2]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官僚思想的负面影响,部分行政管理者甚至将服务与加强管理职能相对立,片面地认为一味提高服务质量就会弱化管理力度。虽然近几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职能定位不清

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面甚广,包括了政府观念、机构规模、部门职能等方方面面,尤其需要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然而,政府往往视体育为纯公共物品,从心理上排斥社会力量和企业的参与,哪怕是在体育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上,依然大包大揽,挤压体育企业的生存空间。而结果却是两败俱伤,一方面阻碍了体育企业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同时由于政府的不愿放手,导致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机构臃肿,甚至财政困难,而这时希望社会力量来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为时已晚。因为由于发展缓慢,体育企业和社会团体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2.3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较低

近年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体育行政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来提高服务质量,像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大厅、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建立首问责任制、建设服务网站进行政务公开等。[3]但是这些项目都还在起步阶段,服务层次和服务标准没有显著的提高。具体来说,一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服务形式,办事人在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身上享受到的服务也不尽相同。二是信息服务能力不足,个性化、面对面的辅导服务较少。三是缺乏针对性的服务,缺少特色,很难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要求。四是服务的手段相对滞后,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体育行政服务主要还是通过培训、讲座、咨询等传统手段进行,按照“科技加管理”的思想用先进手段提供的体育服务少,大多流于形式。

2.4服务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监督评价机制

当前,整个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未形成从可行性分析到决策、实施,再到评价、反馈、监督、考评的一整套工作机制。虽然有相关的考核和监督,但是由于政府的垄断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但没有有效的参照,外部监督存在困难。好在体育行政服务是以服务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全民体质为目的,因此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督评价机制,体育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必定不如人意,这样的服务也往往流于形式,对促进体育工作的开展作用不大。

3建设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必然性

从现实因素看,建设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政府有责任保证体育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为相关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西方国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政府再造”实践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这场改革同样以提高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为目标,改变以往政府包办的管理理念,建设“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政府。以西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接见对象,建设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从技术因素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政府工作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技术动力,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技术支持大大加快了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方式的进度,新兴的网络、移动终端的服务方式改善了政府的管理水平,有助于精简机构。实现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优化自身管理的双赢。

4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的具体举措

4.1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要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需求,必须从根本上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要坚持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教育、行政伦理教育不放松,要求公务人员树立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同时,将“服务性”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法制意识教育,为建设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2加强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合理化配置

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上到下再纵向上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清晰且合理的划分,不可推卸责任,更不可超越自己的职能范围行政。这样做也为更好地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提供了便利,提供了依据。

第一,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依据,分清体育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的,政府应大胆放手,保障体育公共物品投入的时间和数量。要重视基层体育的基础地位,对县一级及以下地区加大经费支持,帮助体育行政部门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重视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公共交通和网络的建设,农村人口对体育服务的需求空前膨胀,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体育活动和体育健身开展的指导成了当务之急。鼓励政府组织体育院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一方面让这些年轻的体育事业工作者看到体育发展的现状、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农村,特别是老年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第二,要正确合理地区分体育行政决策与体育行政执行职能。这并不是将政策的规划与执行截然分开,而是可以将政府职能区隔为与政策规划有关的职能和与政策执行有关的职能。这既有利于更好克服政府管理中出现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4]对业务性质相近或相互间有互补性质的不同机关,借鉴城管综合执法部门的经验,考虑成立综合性机关。

第三,要充分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体育公共事业的建设。公共物品理论指导下的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要求体育管理部门专注于体育的公共决策与公共领导。原来的“体育服务提供者”从政府向民营企业、社会团体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渐渐演变为“服务秩序的协调者”。首先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等体育服务的提供,政府为此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保证这些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展开合理的竞争,促进体育公共物品品质的提升。第二,加快培育体育相关的非政府组织(NGO)的建立和发展。据统计,美国约有150万个非营利组织,其中50万个机构成立与在过去10年中。这个数字让我们望其项背,[5]因此要实现体育行业协会等组织与政府彻底脱钩,不但能加强民间体育的主人翁精神,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事业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总之,区分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的差异,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主导作用,发展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是我国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

[2]邓小军.改革和完善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杨磊,马岩巍.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82-84.

[4]王景波.服务型体育行政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0-12.

[5]张永军,李丰祥,邱建国.经济转型期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33.

作者:任新 单位: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