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行政管理解析(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下,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不仅要在高校中建立相关机制,还要遵循学校的党风建设有效管理。以下根据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要遵循的相关原则进行分析,并在以下五方面对其解决,以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执行期间,能够按照这几个方面严格执行,促进其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
党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因为高等学校能为国家、社会提供各种高素质人才,无论是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还是自身发展都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就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使高校工作在执行期间能够更标准,以获得高校的长期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1.1科学性。科学性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按照高校的管理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实施的;两一方面是将先进的理论作为主要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并且,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不仅要建立在管理统计上,还要保证教师、学生的承受能力符合思想政治水平。
1.2激励性。高校中制定的相关制度都不能在根本上制约教师与学生,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就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对其积极引导。
1.3民主性。在高等学校中,民主管理是一项根本性的管理制。要实现行政管理规范化,一般要实现分级管理方式,并利用民主的方式来确定、来执行。而且,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建立、修正相关学生会议等,保证在分级管理工作中能够让所有人遵守行政管理格局[1]。
1.4超前性。超前性是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执行的主要特点,因为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并且,管理工作又是一项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所以,高校管理工作要促进创新发展,不仅要使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努力创造自己的管理优势。
2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的实施
2.1加强高校制度管理。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能够制约学校的积极建设,并在期间发挥其一定的指导作用。制度的建立是高校中的最高规定,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还包括人力资源、大学实践、财务、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整的高校制度的制定从而为学校各个活动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执行条件。其中,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发挥首要地位,它是根据高校各个部门领导的基本要求制定的,并具有相关的准则与制度[2]。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对其积极完善,还要保证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从而保证制度的使用改进高校管理发展、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维护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利益。
2.2构建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度的建立是各个部门、各个政府的目标管理制度,它能对高校中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因为高校中的各个工作都掌握着自身的规律以及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根据工作性质、工作责任制度进行分类,能够形成不同的目标责任制。如: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合同责任制、后勤服务目标责任制等,各个部门都能根据目标责任制将工作进行分解,并根据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等实施分解管理,以保证在各个阶层都有人员对其负责。
2.3岗位责任制与学分制。对于岗位责任制,要将目标分为具体化。工作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任职的资格、工资、岗位规范、考核方式以及奖惩制度等,不仅是高校管理、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还能为各个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一定保证。并且,根据学校内部人员的组成情况,还可以将岗位进行划分,并在每个岗位上确立合适的岗位要求,再以考核作为管理中的主要依据[3]。对于学分制,它在高校改革发展后,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在目前发展道路上,大学生面临着专业定向问题,一些学生面对着专业不想选择、不想学习的现象,所以,学分制正解决了该问题。为了培养复合型大学生人才,为大学生的以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学分制的产生还能为高校教学目标的提出作为保证,根据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达到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2.4津贴制与奖学金制。对于校内的津贴制,是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高校内部的人员类型制定的一种工资制。校内津贴是工资的主要部分,津贴的执行能够体现职工的工作职责、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完成的任务量[4]。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在工资与津贴上有效改进。在高校中制定的津贴要与各个部门的管理目标相符合,并将每个职工的个人岗位与职责相互结合起来。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单位、个人等,要给予一定奖励,可以在校内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等方面作为奖励手段。而且,工作质量还要与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并对其严格考核,以保证能够对高校中的职工进行合理评定,促进其稳定、公平的发展。对于奖学金制,奖学金涉及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利用奖学金能使一些学习优秀、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引导学生能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奖学金制也是一种奖励方式,在对分配制度以及相关方案进行设计期间,要遵循一定的导向原则,并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执行的首要地位,以保证德育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2.5学校的四风建设。高校的四风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作风四个方面。校风是教师、学生以及各个职工在管理、教学等一些实践活动中长期努力形成的,并具有高校自身的特色发展,也是高校的集中体现[5]。高校教师、学生的精神风采彰显了校园在各个方面的质量标准,也是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所以说,良好的党风建设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能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还能维护高校的各项秩序,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风是大学生的主体,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主要体现。教风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期间,行为规范与自身的价值标准,因为教师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只有良好的教风才能实现高尚的道德标准。作风是高校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的行为,因为高校是大学生认识的主要场合,所以对于高校的管理干部来说,就要具备良好的作风,并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要在高校中做到一定的表率作用,还要对基层情况进行积极调查,以促进服务的全面化。只有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才能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适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总体的实施质量。因此,在管理工作执行期间,不仅要实现高质量服务,重视人才培养,还要将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积极贯彻到工作中去,以保证高校管理能够更高效、更规范。
参考文献
[1]符瑾.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12):94-95.
[2]朱媛.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9):157.
[3]吴铁坚.新时期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146-147,152.
[4]孙华乐.新时期环境下的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研究[J].华章,2014(16):137.
[5]廖雪.浅谈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6):187.
作者:姜大中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第二篇: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及途径
摘要:高效的行政管理是管理学校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学校能否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优化高效行政管理体制,注重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吸收、借鉴和创新符合自身高校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让行政管理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结合当下行政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努力寻找改进方案,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发挥行政管理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高校日常工作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影响着决策层进而关联着整个学校。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学生代表的参与商量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让行政管理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率;方法
高效的发展离不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对于高校的建设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将着重论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行政管理的影响因素、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效率的方法和途径。明确高校行政管理所处的地位,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合理的权利,研究探讨适合国家政策、地区文化和自身发展的行政管理办法。信息时代的便捷让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高效,要充分利用资源,搭建统一、互联互通的行政管理网络平台。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提升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确立公正、透明的奖励机制同样必不可少。
一、研究意义
第一,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高校的生源急剧减少,只有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高考招录中处于优势地位。据有关媒体报道,中等大专、本科院校的生源逐年下滑。如何摆脱生源不足的问题,就要探索新的教育体制改革,然而行政管理效率直接决定了高校决策层的工作效率,相关工作的展开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引导,所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才能保障高校稳步向前发展。第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影响高校的声誉。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保证高校各个环节的运转,从而说明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对外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活动,是外界评价该高校的直接依据。尽管教学质量在学校声誉上占据重要位置,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也成为部分评价指标。
二、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
高校的各项工作几乎都包含行政管理,所以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以下本文将论述各种因素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首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率意识淡薄。由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采用事业单位的编制,使很多人为了求稳而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工作缺乏积极性,缺乏创造力。这样的体制机制下,行政管理人员按部就班,很少关注岗位的绩效,官场思维浓重。[1]应及时改变陈旧的工作模式,确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创新、突破。其次,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有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需要招聘更多的老师,在任职上、人事安排上比较呆滞,相关的管理机制并没有做相关的调整。新招聘的老师依然按照传统的人事制度安排,没有把教师当成建设高校的人力成本,同时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使教师普遍积极性不高;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革新并不能满足高校的预期目的,形式化的官场作风依然盛行;行政管理人员对岗位提拔、晋升普遍不关注,使陈旧、呆滞的体制长期存在。最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能力不足。我国高校由于体制的原因,对行政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在许多岗位的工作安排中不能预定标准。高校为应付国家政策和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课程也没有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落到实处,形式化的流程过于严重。[2]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没有融入为学生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机械化的体制使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改变行政管理人员的的思想观念,弘扬奉献精神。要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意识,必须从培育行政人员的素质着手,打破高校以事业单位编制下的陈旧模式,让工作的效率意识深入人心。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并不是对高校的牵制,而要自觉的为学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化服务意识保障各项陆续开展。第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革新。由于部分高校的扩招,多数高校下面下划各个学院由学校各个部门直接管理,这就导致校级集权化,使学院的工作的开展需要向学校审核报批,效率普遍不高。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率,可以适当下放校级权利重要的事宜仍需向校以及报备,或者让校级领导划学院分管,校级领导在驻点学院办公,大大缩减了办公流程,使行政管理的上传下达更为高效,效率明显提升。第三,确立明确的奖惩、激励制度。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明显不高的问题,要明确激励体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要严苛考勤制度、惩罚制度,没有危机意识,就无法保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高校的行政管理涉及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行政管理人员是对外了解高校的窗口,直接代表学校进而影响高校的声誉,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养成对学校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树立服务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摆脱陈旧模式的束缚。本文从研究意义出发,强调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影响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各个因素,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率意识淡薄、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陈旧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最后介绍了提高高校行政管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分别包括: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革新、奖惩、激励制度的有效确立。
参考文献
[1]程雪,贾函霏.论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2:68.
[2]张晓舰.浅议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166.
作者:万斌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第三篇: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提升与校园环境建设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并且公共服务理念日益盛行,民办高校的发展受到诸多挑战。内部行政管理和校园环境是民办高校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发展水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现有问题,推动其内部行政管理的提升和校园环境建设。本文简要分析了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内部行政管理提升和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校园环境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缺乏相应的文化积淀,在办学过程中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仍存在相应的问题,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多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忽略学生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的培养,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初衷。有些民办高校盲目加大办学条件的投入,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发展有限,造成两者发展不匹配的结果,从而影响其长远发展。基于此,必须对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完善其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和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加社会影响力。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我国民办高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民办高校的发展弥补了我国办学初期单一办学模式的弊端,并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资源有效地情况下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在自身发展实践中,积极向市场经济体制靠拢,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格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化,民办院校的出现与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教育选择权,其办学层次日益提升,能够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学要求。同时其办学形式灵活,全日制与短期培训能满足不同人士的教育需求。基于此能够满足社会群体的多样化要求,实现教育公平化;第三,促进我国教育多维度发展,民办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市场经济的变化,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投资与融资,较为典型的是联合企业进行办学,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够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管理,保证其管理机制合理性及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而言,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参考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难免出现相应的问题,一方面权责关系不清晰,大多数民办院校采取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通常由理事会负责聘请,学校发展大计的决策权实际掌握在理事会,校(院)长工作开展中权限受到限制,影响其工作实效性;第二,生源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民办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依靠学生的缴费来维持正常运转,因此招生情况直接关系院校的存亡。近年来民办院校招生工作进展不顺利,生源数量和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三,校园环境建设较为落后,校园环境是学校底蕴的展现和学生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民办院校由于招生缩减和融资不畅导致校园建设工作滞后。此外由于对思想教育和德育重视不够,主观上也怠慢了校园环境建设。
二、公共服务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
近年来公共服务理念得以发展,将其引入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民办高校以往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过多地注重管理而忽视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制约民办高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民办高校日常管理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内部行政管理职能,培养其服务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建设服务型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可对内部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服务理念培训,以“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公共服务理念”为主题,在培训中重点宣扬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并在“以人为本”理念普及过程中对比讲解诸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以此帮助工作人员在比较中加深自身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意识。
(二)管理重心下移,尽力简政放权的管理体制
现阶段,众多民办高校实施二级管理架构,导致行政管理中把控院校较多资源,形成行政本位的局面,且一级机构组织庞大,权限过于集中,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这些问题,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应适当地采取重心下级策略,以此保证简政放权的实施。例如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高校以简政放权为理论指导,严格整治管理过于死板,工作过于单板的现象,并将一些基层可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决定权下方,由基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部署,免去上报审批的程序。此外,对学术权管理方面,行政管理应最大限度让出管理权,将有效的教学资源下放至学院或相关教师手中,相关行政领导在教学资源相关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应充分采纳专家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三)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内部行政管理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应该注重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具体管理工作开展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日常工作的开展。由于内部行政管理事务繁多,信息资料多且复杂,因此在管理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共享,以此保证资源的有效性,避免遗漏等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可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相关重要事宜和通知,保证信息的流通性,可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下发至学生手中,学生通过关注能够或许更多的有效信息,既提高了服务能力,也对内部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宣传。
(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研发展
民办高校科研实力是其重点发展内容,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支持,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推动院校的长远发展。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出现相应的误区,行政管理工作掌握资源较多,制约着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研工作有效开展。例如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此为科研工作展开提供优质的人才保证。可注重人才招聘工作的合理性,定期关注人才信息和学科发展需要,以院校发展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整与招聘工作。
三、公共服务背景下民办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措施
(一)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提升校园环境的道德内涵
现阶段,我国旨在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单纯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民办高校校园建设中要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提供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整体竞争实力。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第二课堂,每学期每个专业进行3~5次为宜,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具体时间根据每个专业的课业安排有院系各自制定。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当今社会道德缺失情况概述两个部分,在每学期第一次德育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相应的课业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或“我心目中的道德意识”专题报告,两个题目每个小组任选一题完成即可,教师在本学期最后一次第二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现场评分,成绩按百分比折算计入到综合测评成绩之中。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环境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以此为依托可增强民办高校的影响力,进而缓解近年来民办高校的招生困难的困境。因此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且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此增加校园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办高校可与社会公益机构取得联系,创建劳模校园巡讲活动,定期邀请本地区劳动模范走进校园进行相应的事迹汇报和精神传递,以此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模范具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感人的先进事迹,将其经历或理念传达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较之传统的说教方式更具特色与感召力,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并且学生在鲜活的事迹感受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三)弘扬主旋律,提升校园环境建设品位
校园环境是民办高校思想内核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弘扬主旋律,在此指导下形成自身的建设品位,走上自身特色发展道路。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促进特色校园建设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以行政部门牵线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才艺比赛,要求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节目类型不限,每个节目控制在5~10分钟,节目内容必须围绕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开,并结合自身校园生活设定,以此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这样一来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又以独特的方式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与内涵。此外,也可成立相应的社团俱乐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技能竞赛或者体育竞赛,既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配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主体,增强民办高校的吸引力。
(四)利用各种媒介,完善校园环境建设载体
民办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必须注重对各种媒介的利用,以此为依托形成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并最大限度地承载校园环境完善的任务。因此在日常建设工作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媒介载体,形成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必要的活动阵地,满足校园环境建设的持续性。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工程中,要注重思想阵地的建设,可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移动终端,可在团委部位建立以“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为话题的论坛,定期学校这方面建设的新闻和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活动,学生自由的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此外,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主题橱窗或者板报,将学生置于主旋律的环境之中,增强其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规范自身思想与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办高校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价值感的重要使命。尤其在现阶段,公共服务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日益盛行,深刻影响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民办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应该汲取其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对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和校园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以此提升民办高校管理水平,增强其学术氛围,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晔凯.我国高校服务型行政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2]左光宇,叶桂华,粱凤银等.广州民办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J].中国电子商务,2014,(20).
[3]杨燕平.基于行政管理下的民办高校文化内涵建设思考[J].管理学家,2014,(14).
[4]王艳娟.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资治文摘,2015,(11).
[5]王乾宇.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建构[J].经营管理者,2016,(08).
[6]刘阳.新闻宣传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6,(14).
[7]李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徐广,李泳敏.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发挥“香港项目”优势建设校园文化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36).
作者:赵隽 陈曦
第四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各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探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培养方案为主导,通过明晰目标、优化课程、整体联动,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迅速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出更多需求,从而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近几年一些高校探索性改革,使课程体系得以丰富、教学模式得以创新。但总体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竞争力不强。依据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困境,借鉴部分高校取得的创新实践启示和已有研究成果,结合2015年1-5月笔者对本市行政管理专业用人单位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进行的相关调研分析,试对行政管理专业所需具体能力、本位教学内容、培养方案改进、专业教学创新等进行探讨。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概况
(一)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能力设计
收集和分析2008年至2014年版部分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内容,其中多数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和毕业能力是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有关规定。即规定专业以行政事务为研究对象,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管理、策划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就业去向与学生能力多设计为:“学生毕业后到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宣传策划、秘书等管理工作”。“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策划、调研、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的学校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1]个别学校明确提出以“遵循社会需求,强化专业特色”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把行政职业能力明确作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2]总体来看,各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有较大的相同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够清晰具体。仅极少数高校有明确提出自身办学特色。这种专业描述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也实际地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教学规律认识上还不成熟。
(二)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明显能看到两种状况:一部分高校反映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层次设计仍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另一部分高校近年来经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设置多样灵活和特色鲜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都是行政管理学科内部前后的持续演进和知识发展的结果。但多数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反映出课程间缺少紧密衔接、课程间重复和交叉、对课程模块的认识不足、缺乏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等等问题。而在国外,为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趋势,各大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体现特色并及时调整相关课程。在美国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普遍占总学时的30%以上。[3]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探索性改革,使课程体系得以丰富发展。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内蒙古大学,行政管理课程的公共性和实践应用性相对突出。增设了非其他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课以及实践课,课程的门数和类型多样;有的大学则充分利用本校文理兼融的优势资源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设置教育部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也加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课程;还有大学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设更多的公修课程及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总的趋势是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鲜明。还有个别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细分,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课程设置又有具体差异;一些高校,结合以往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在课程体系上设计出因地制宜的专业特色。如南京大学的政府预算管理、厦门大学的港澳台政府和政治等。国内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有一段时间,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起色。[4]课程体系设计仍缺乏在年级、层次间的严谨衔接联系,对地区特色和能力本位的支撑不足。而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5]
二、行政管理职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面对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首先要明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为此,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和课题组实际问卷调研试作能力分析。依据2003年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国人部发[2003]48号通知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社会需求进行总体分析,公务员应具备九种通行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在适度借鉴《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初步确定的公务员九种通行能力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职业对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实际需求,笔者于2015年3月-5月对所在市内两区政府工作人员及本校2009级至2011级的三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和问卷调研。对已毕业学生采取网上随机抽样方式进行66份问卷调查,对政府单位采取开卷式问卷设计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进行31份问卷调研。有效问卷90份,其中,已毕业学生60份问卷,城东区政府单位30份问卷。调研内容主要为:专业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帮助程度、对学校各类专业实践的看法、对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态度和兴趣状况、对行政管理学生的主要能力要求、对专业的认识和评价、对推进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当前要改进的方面等具体问题。
1.学生的看法和建议
在问卷的关于“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问题中,回答的结果在是与否的选择上比例统计为如下表1。已毕业的学生认为行政管理职业对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所列举的十项能力中,全部由选择,并选择“是”的在半数左右,其中如:写作能力、政策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都在半数以上。反映出当前行政管理职业对就职人员的能力要求是综合多方面的。
2.两区政府工作人员的想法和建议
在问卷关于“你认为在行政管理岗位上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哪些?”中,两区政府工作人员回答的结果在“是”的选择上比例统计为如下表2。相比已毕业学生的认识,政府在职工作人员认为现实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方面更多更高。从以上统计中可见,除了国家公务员职业能力标准固定的九项能力外,实际行政管理职业还需要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政务能力、政策法规执行能力、一定政治素养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反映出行政管理职业面对社会公共事务及政府内部管理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岗位提出了更多的能力需求。这也提醒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还需结合岗位需求,加大能力本位教学力度,培养出适宜行政管理职业要求和一定社会公共管理需求的毕业生。
3.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基于国家公务员能力标准和以上调研分析,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及职业的社会需求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行政管理职业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应主要包括:拥有现代行政服务理念和基本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政策分析与写作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1)计划组织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提前进行系统筹划及过程中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素质。计划是参照,组织是执行,对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安排,并将之转化为可指导性方案,并能够结合人、财、物等资源,对目标进行细化、实现计划。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得以认识、训练和掌握。(2)政策分析与写作能力: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在工作中必须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行政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管理制度及文字性函件,还有一些工作简报、总结等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和撰写。所以,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缺乏良好的公文写作和政策分析能力势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基本工作。(3)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办公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不仅指当前对计算机及其网络基本的使用,而且要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过程的普及化应用,具备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办公软件操作、政府网站管理等能力。尤其是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行政管理职业对行政人员掌握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基本设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成为必然要求。专业学生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系统实践操作。(4)依法行政能力:当前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主体力量是依法行政。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行政管理人员必须知法懂法,能够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制度,并能熟练应用法律法规解决现实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依法行政能力就是要具备宪政意识,具备一定的法律修养,能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遵照程序、依法解决行政纠纷、规范行政管理行为。(5)沟通协调能力:政府机构作为特殊组织,其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特征。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影响正常行政管理工作。良好的行政沟通协调能力能使人与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达成共识并产生一致的行为,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行政服务工作成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重视沟通协调知识和能力,掌握如何交流、如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从而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6)调研分析能力:在政府管理过程中,一些日常性工作诸如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政府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科学调研,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评判依据。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新型城镇化方面的新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更需要通过各类调研、实证分析,提供翔实的研究报告来作出决定。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应注意对学生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除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还要加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学校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问卷设计、数量分析、统计应用等基本调研能力。(7)创新能力:社会的进步和越来越多涌现出的公共事务需要创新型公共治理者,行政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要注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视野开阔、勇于担当、善于发现新事物、有新思路。即具有创新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经验举措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与方向
培养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其制订不仅要追求其不断整体系统化,更要明确其合理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应至少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国家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基本规格和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改革主流;二是充分体现当前及将来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职业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应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长期积累的教改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推手,围绕政府和其它公共机构公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学方针,谋求以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建设为主线,建构适宜培养学生实际专业能力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如何体现应用型能力目标,首先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除了考虑课程间的比例合适等,还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学生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型。其次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鉴于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启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除了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原则,还应当考虑开放性、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以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为研究重点,这是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规范、严谨和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原则是对涉及行政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逐一分解,从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角度考量体系框架。不是将有关课程简单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而是应当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层次梯度性、比例与比重等关系,使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诸多课程组成统一整体。保证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群和课程板块明确,体系结构合理,课时量和学时分配等得当;应用性原则就是要始终把行政管理岗位对毕业学生能力和技能素质的要求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关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人才的需求,在既要防止重视理论教育,轻视方法技能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一味追求实践经验和应用技巧,而脱离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倾向。行政管理专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要求,其课程设计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原则的同时,还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发展、基层社区自治等社会实践而不断创新课程和体系架构。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还要坚持创新、复合、前瞻性原则。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领域实践和学科的发展给专业教学在提供大量可供研究的素材的同时,也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理论分析问题,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设计思维定势,不断吸收本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在掌握地区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不强求全国课程的简单划一,鼓励各校的课程创新与特色办学;行政管理不仅具有独立性,也具有跨学科性,是在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使得专业课程设计要考虑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坚持复合性原则;此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应该坚持前瞻性原则,保证主干课程的基本稳定中,敏锐地捕捉政府发展的趋势,吸收更多新思路新技术方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专门人员。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模式
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培养;因此,着力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三大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所以,应该依据专业特色设计更有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诸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辩论赛等。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促动学生对自身掌握理论程度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校内实训(或实验)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校内实训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诸如实验室、社团、研究所等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一方面可以建立行政管理专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平台和相关软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进入社团、研究所等组织中进行锻炼。现在许多学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认为这是理工科应该有的,但管理学科门类实际很早就需要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如:公共政策模拟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开展实验课堂,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程序与仿真环境等,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通过参加演讲、策划、设计等社团和研究所活动,在各方面不断锻炼自己,拓展素质,以更好的专业能力适应将来的行政管理工作。
3.校外社会实践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校外社会实践是指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进行实训。一方面由学校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基地可以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教师做好专门的实践方案,组织安排大学生到某一单位行政管理岗位工作进行参观、调研和亲身实践,既了解当前社会相应岗位的用人需求,又能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利用假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是对社会相关职业的了解和体验,也可以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让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历并不排在首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却格外珍贵。因此,高校可以从党政机关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定期或适当选派教师去政府机关等公共部门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便于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金莲.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报告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95~98.
[2]杨诚.从公务员考试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01)87~90.
[3]郑振宇.国外经验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4~107.
[4]赵敬丹,陈冬蕾.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36~41.
[5]于翠英.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改革对策要论[J].法制社会,2014(03)231~232.
作者:苏静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篇:高校行政管理者人格魅力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基于高校行政管理者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行政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行政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即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熟的业务能力、渊博的学识以及高情商、健全的心理素质,但是要提升人格魅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和行政管理者双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者;人格魅力;提升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规模发展,人才校际流动、区域流动乃至国际流动都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所有高校都希望靠人才来打响品牌,靠人才来发展和提升自己[1]。高校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院校重点两手抓的工作,因此,教学科研在学校人财物的分配上占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行政管理工作,一般定义为辅助工作,虽然是辅助工作,但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日常管理活动、校纪校规实施和服务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潜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2]。行政管理的效率切实影响着高校的日常运转,只有科学的行政管理才能使高校内部的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组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3]。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的养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而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在高校日常行政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杂,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年身处高压环境,面对各类需求人群,在工作中难免焦躁,甚至有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化倾向。此外,由于对高校对行政人员的专业要求远不及专任教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目前行政管理人员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超负荷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些均导致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有所怨言。正因如此,研究高校管理人员如何较快提升自身素质,如何塑造其人格魅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5]。
一、人格魅力的内涵与外延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它的原意是“面具”或“脸谱”,代表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人格既包括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包括气质修养以及能力水平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品人格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魅力则是指吸引力。综合起来,人格魅力就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能够吸引其他人的力量。它具有非强制性、无形性和渗透性,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格魅力首先需要判断这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其次则是个人的学识、谈吐以及情感沟通技巧等[6]。基于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展现在工作上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它主要是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潜在的行为准则,不具有强制性,是人格组成最核心的东西。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高尚的道德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责任感,从而更好地获得同事的认同,学生的信服,能更好地吸引其他人效仿、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成熟的业务能力
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业务能力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行政管理能否高效运作最基本的保障。业务能力主要分为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岗位能力领域窄、专业性强,需要对本职工作有进行的适应和培训;方法能力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原则对组织经验的提炼,比较通用,容易迁移;社会能力又称通用能力,比如人际沟通、书面表达、思维推理、学习能力等,属于基本素质范畴,这些能力最难培养,却最容易迁移[7]。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者应该对这三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在管理中游刃有余。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成熟的业务能力不仅要看其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需要通过实践及受众来证明其工作效果,一名有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整个团队的凝聚点,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其接触过的人,润物无声。
(三)渊博的学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但是其学识也在无形中深深地影响周围的同仁与学生。因为一个拥有丰富学识的人才能具备科学所赋予的强大力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必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及高校在校生数量已居世界前列[7]。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各职能部门不仅需要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改革,比如说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规划、各种实践调研报告,等等,要完成这些工作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四)高情商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应该是智商和情商并重,有着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独立人格的人。目前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硕士学历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但文凭和情商之间却没有太多关系,情商相较智商则更为复杂,需要从多维度来综合评定,它包括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能够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当前社会纷繁复杂,收入的分化、职称的评定、职位的遴选、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矛盾等,都会对行政管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不能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抗压能力较弱,原本正常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就会扭曲变形,而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动态性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工作,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就很难在工作上既保持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8]。
二、行政管理人员人格魅力的提升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知,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在高校正常运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培养,更需要高校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本人的努力。
(一)从高校层面而言
1.思想决定行动,高校要想培养员工的人格魅力,首先就需要从思想入手。全面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力度,加快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定期组织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高校要想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就必须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加大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有目的地学习各类知识技能,优化自身能力结构。
3.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外出进修、攻读学位甚至出国求学提供便利条件。信息化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行政管理者作为学校方针政策的实施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仅要学习国内兄弟高校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措施,也要走出去学习国外一流高校的办学经验,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员工创造这种有利条件。
4.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更好地激励行政管理人员投身工作中。制度改革是一切改革的根本,只有继续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高校需要根据行政管理部门的各个岗位的特点有的放矢、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考核体制,并尽量确保考核结果公开透明,使考核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高校也要增加对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尽量使行政管理人员能享受到与接近教研人员薪资福利待遇,能够获得同样的培训学习和晋升机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而言
1.不断剖析自己,提升道德修养。人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此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支配的,可以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真正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说人格魅力的源泉是高尚的道德水平,而高雅的气质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怎样才能具备高尚道德品质,怎样才能形成高雅的气质修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坚决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进而使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2.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不断提升文化内涵。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不被社会淘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聚地,学习的氛围比较好,各类学习资源丰富,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知识有很多种,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努力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如文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外,专业知识也不能忽略,如信息处理、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公文写作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知识,虽然在工作中不会产生直接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作效率的间接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3.勤奋工作,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指业务实操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理解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能力,这是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生存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比较年轻,而且很多人的专业不对口,因此行政管理经验偏弱,业务技能不熟,很容易遇到问题束手无措。加上行政工作的很多具体环节比较繁琐细碎,特别需要经验的积累,而这些东西都是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获知的。所以年轻的行政管理人员上岗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同时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请教,尽快熟悉行政办公环节,提升职业能力。有工作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则要立足岗位不断地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三、结语
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成就,更不会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形成职业本能和高雅的气质,热情服务,乐于奉献,最终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强,曹传明,李睿.高校人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关系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4(6):89-90.
[2]吴滇.行政管理人员干预对大学生影响初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7):110-111.
[3]张艺.提升高校行政人员素质的途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44-45.
[4]罗玉常.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思考[J].知识经济,2013(1):56-57.
[5]蓝云霞.浅析高校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8-79.
[6]刘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0-111.
[7]余琳,李卫国.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面临的问题[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3):90-91.
[8]陈虹,路艳,陈炜.浅析高校办公室行政人员的素质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59-60.
作者:冯朋 单位:苏州大学
第六篇: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教育方面也相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阻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对策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现状;对策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进行探究和改革是高校克不容缓的任务,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有效的高校行政管理能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和师生关系处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能够在贯彻和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起保障作用,即“依法治校”,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其次,就高校管理的体系方面而言,高校的行政管理在其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同时也担当着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作用。最后,在高校管理系统中,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又具有较为鲜明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对系统起着导向、制约及调节的功能。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所面临的现状与弊端
(一)高校行政权力泛化,挤占学术权力现象层出不穷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也取得十分大的成就。在教育方面,高校已经从精英教育成功转变为大众教育,普及程度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然而,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方面上,目前我国的高校在管理方面上普遍实施的是机关行政管理体制,即,一种呈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而这种体制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泛滥化。换言之,在高校组织中,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占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大大削弱的体现,同时也是导致学术权力萎缩的直接原因。而现如今,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的现象。举个例子,一些所谓的“行政不支持,学术活动就无从进行”的现象,如,教师受行政因素的干扰,在学术和教学上的需求难以获得满足;以及由于行政权力的阻挠,从而导致了在各类学术方面上的一些合理化意见无法被有效地采纳,也因此不能付诸实施等一系列现象,这些都是“官本位”观念在一些高校盛行,学术和行政之间本末倒置现象发生的具体体现。由此不难得出,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以及对学术的挤占弱化了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术中的地位,对高校学术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严重削弱,服务意识不强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行政服务职能是我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职能体现,是我国行政管理方面中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在高校中,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则是表现在,在高校行政的职能部门中,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基层人员、教职工、以及学生等各方面主体提供服务,为其树立端正的思想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高效又不失质量的工作效率。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旧式机关作风仍然在行政职能部门中盛行,工作人员大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轻慢且服务效率低下,甚至还会出现有偿服务等不良行为。
(三)行政人员待遇较低,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愿意在高校内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其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就我国的高校而言,高校中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甚至在某些学校,行政人员的基本工资与教师的工资相差甚远,因此两者在年综合收入上的差距更无从谈起。第二,则是由于世俗了解的局限性,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和理解高校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而认为其相对于学术工作来说无关紧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看轻行政工作。这两方面原因都导致了学校的一部分人在选择就业时都不会把行政工作纳入考虑范围,拥有较高学历的人都拼命往教师队伍中挤;而有能力的人也不甘于行政工作,想方设法地调动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些都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频繁变动,人员的不稳定也造成了行政部门无法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管理人员梯队。
二、高校行政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对策
(一)在体制和观念上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当前,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上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弊端。其主要表现为,机关的设置经常出现重叠现象,因此造成了有关部门的职能有所重复交叉。从而导致了在行政部门中,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低下,以形而上学的观念对待工作,因此相关信息出现阻滞,失去了及时性。笔者由此得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应该从制度上入手,即采用岗位责任制。换言之,则是通过学习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思路,参照其经营管理的体制,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措施,而不应在抱着原有机关的管理模式不放。
(二)强化行政执行能力
在行政管理的这一过程中,行政的执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最为重要的行政活动,其主要体现在目标的管理和决策的实施等方面。行政执行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活动,它的目标导向具有明确性,需要反复地经历一系列的劳动过程,并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贯彻行政意志,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多的要求和限制。而这些性质都是其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如,行政执行具有较强的目标性、经常性、务实性、强制性和时效性等多种特点。也正因如此,行政执行被视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校行政管理在实施中的出发点。如果在行政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那么即使决策再正确再合理,所谓的改革也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要想在行政管理中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其关键在于对行政执行要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如此才能正确合理地对其进行利用,从而达到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
集体智慧和客观实际往往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来源,其中集体智慧本身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健康发展上起着推动的作用。集体智慧主要体现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只有在会前进行深入的调研,会中开展广泛的求证,会后进行必要的执行追踪并监督指导,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行政管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存在着决策多、执行少;开会多、落实少;布置多、检查执行指导少等本末倒置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在决策机制上进行重建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不良状况的发生。改革决策机制,则应将集体智慧贯穿于整个会议。首先,在会前应将会议的决策提纲事先发到每个与会人员的手上,让其对决策能够有足够的酝酿考虑和充分的讨论。其次,在整个会议过程中都要贯彻实行决策民主,做到人人平等,让每个与会者都能广开言路,平等、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再者,对于会议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和意见,要善于听取并吸收合理的意见,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进行正确的处理。总之,在高校行政管理上,对其施行行政管理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对以往的管理模式在形式上的简单改变,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行政管理存在的目的”,实现行政管理存在的真正意义,即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为师生服务这一使命,进而达到发展科研学术、培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开放型机构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方向上遵循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原则,深入地开展改革与创新的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琛.浅析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陈双杰,刘梦宇,邵捷安.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
[3]刘家生.浅析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
作者:崔光彩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