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循证护理在骨折患者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对降低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37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干预组(n=72)。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干预组实施循证护理和早期干预。比较2组患者DVT发生率,干预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39%(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3%(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满意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骨折;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早期干预;护理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37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干预组(n=72)。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已确诊为下肢骨折;同意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其他内科系统疾病者;有血栓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为22~64岁,平均年龄为(41.24±5.17)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年龄为(40.87±5.82)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远端骨折13例。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和骨折类型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患者活动活动力度,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疼痛和肿胀程度等。干预组实施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患者入院后,即行全方位检查,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确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原因、临床症状及危害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并发症的认知度。告知术前禁食禁水,同时指导患者饮食,忌辛辣、高胆固醇饮食。帮助患者克服疼痛恐惧,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循证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循证护理知识专业培训。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曾接受过循证护理知识培训的护士组成。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进行循证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使每位成员通过培训掌握及实施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1.2.2循证问题的确立。明确下肢DVT形成的3个病理因素[3],即血液高凝态、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1.2.3循证支持。根据确立的循证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寻找实证,并仔细审查实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将实证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及患者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方案。1.2.4心理指导。患者因手术创伤大,疼痛明显,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术后,患者担心手术治疗效果,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工作,积极同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增强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反复告知患者术后预防,通过介绍成功案例,并展示术前术后对比照片,减少DVT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护理配合度。1.2.5促进回流。术后用垫软枕、摇高床尾等方式将患肢置于高出心脏水平20~30cm位置,利于静脉血回流。同时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避免因受凉造成血管痉挛,使血流缓慢。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在护士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踝泵、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同时辅助以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加深深静脉血流速度,防止DVT形成。1.2.6饮食指导改善血液黏稠度。指导患者饮食以高纤维低脂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和高胆固醇食物,同时多饮水以降低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1.3评价指标
1.3.1下肢DVT形成判断标准[3]
Homan试验阳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大腿内侧及腹股沟等处压痛,深静脉行径压痛,浅静脉明显充盈。下肢深静脉血管横切和纵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管腔内可见低回声团块,静脉管壁增厚、毛糙,血流缓慢。
1.3.2满意度评价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行为举止、基础护理、专业技能和沟通交流等几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总分100分,根据得分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分别以[例(%)]表示计数数据,(x±s)表示计量数据,并依次行χ2检验和t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对比等级资料。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39%(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3%(6/65),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干预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
3讨论
3.1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静脉壁受损、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静脉血液处于异常高凝状态是DVT发病的3个主要因素[4,5],具体为因各种原因造成骨折,血管壁被破坏,手术对血管造成损伤,同时术后静脉输注刺激性溶液使血管内皮结构遭到破坏,使凝血酶形成,血小板聚集。骨折手术中麻醉处理减少了血流量,同时患者卧病在床时间长,肌肉松弛,下肢血流缓慢。机体因各种刺激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呈高凝状态。临床实践显示对下肢DVT应做到早预防,若预防不及时,不仅影响骨折手术的预后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6]。本文选择在本院就诊的骨折患者展开研究,以探讨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对降低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效果。
3.2本文结果显示,实施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1.39%,明显低于一般护理干预患者9.23%。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D-二聚体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溶解功能[7]。D-二聚体水平上升即表明血管内有纤维溶解活动及血栓形成[8]。杨松杰等[9]研究发现,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异常升高,在DVT检测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本文分析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显示实施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的患者二者水平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干预患者。可见,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可提升下肢骨折患者血液抗凝能力,显著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同时,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可降低损伤静脉内膜病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提前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积极配合骨折手术,术后给予饮食指导,同时鼓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改善了血流速度,降低了DVT的形成。此外,实施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83%,明显高于一般护理干预患者的84.62%。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可显著明显降低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娜,汤雪霞,李蓉,等.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7):38-42.
[2]徐园,杨旭,王晓杰,等.国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22-1225.
[3]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J].中华普外科杂志,2012,27(7):605-607.
作者:肖小芳 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