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学的动态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中医理论整体地、动态地、个性化地来观察分析疾病、治疗处理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其临床上的实用性、灵活性、技巧性,充分显示了个体化治疗的特征,成为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而动态思维是人们追踪事物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择优化的思维。其根本特点是变动性和协调性,即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J。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借鉴并使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很多观念与思维方法,诸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整体、恒动等思维特点,用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构建了自身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动态思维方法就是古代传统哲学整体恒动观念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与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动态思维方法是指在研究分析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诊治等问题时,应当运用宏观、恒动发展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限、静止僵化的思维方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医首先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自组织调节平衡体系,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即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运动着的有始有终的过程,均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着一定的物质联系,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医学对动态思维的认识肇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中处处闪耀着动态思维的亮点。《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而《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指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来概括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等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认为正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等关系使其双方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成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求得总体平衡,人的机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正乃《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而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此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一个恒动的五行系统,而正是因为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生克、制化关系,从而维持着五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内经》中描述有关人体在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发展演变差异,同样体现着、运用着动态思维。如《灵枢•天年》谓:“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五脏精气,从幼稚、强壮、衰老到枯竭的变化过程。而《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以上所述,皆是对运动不息的生命过程的归纳总结。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无外乎气血津液等。其中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具有极强活动能力,始终处于升、降、出、入的运动之中,维持推动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即人的生命活动的实质就是气的不停的升、降、出、人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气化活动正常则人体健康,异常则病,停止则死亡。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中医学认为,“血”是不断在血脉中流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而它的作用必须在循行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素问•举痛论》指出“血”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同样,人体内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代谢过程亦是不断在维持着动态平衡,一旦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就会导致疾病发生。金•张从正深得中医理论之真谛,在其《儒门事亲》中归纳说:“《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总之,五脏六腑各有其生理特性,并都建立在脏腑气血的运动变化之上j。可见,中医学认为,在生理情况下,无论气机的升降出入、水谷的吸收运化、津液的转输敷布、血液的流动运行等,都始终处于分秒不停,昼夜不息的运动之中。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容之一,人体生理活动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昼夜寒温变化、地理区域的不同进行着相应的动态调节。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而《灵枢•五癃津液别》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指出了人体阳气津液的昼夜动态变化。疾病同样如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同样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亦可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如《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在病理情况下,由于人体邪正力量的消长变化以及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使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同样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对疾病过程所产生的动态影响,强调以动态辨证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患者疾病的演化过程。综上,中医学认为_5J,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气是活力极强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具有运动属性,气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充满活泼生机的,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变更、消亡,无不根源于气机的运动。气机通过升降出人的方式达到平衡,阴阳通过胜复的方式达到平衡,五行通过生克乘侮的方式达到平衡,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故而《格致余论•相火论》有云:“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思维恒动变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