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童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探索

摘要:勇敢是一个恒远的话题,勇敢是儿童重要的一种道德品质。许多先贤都给勇敢下了定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儿童期是勇敢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宜早不宜晚。儿童在游戏中、教学中、校园文化中、家庭中、社会中都可以接受勇敢品质教育,以养成勇敢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儿童;勇敢品质;养成教育

勇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勇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讨论从未间断。勇敢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一种道德品质,英雄身上具有的勇敢品质,成为人们模仿的典范。勇敢是什么?勇敢是不畏惧危险和困难。它既具有精神上的勇气,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也有行为上的果敢、决断和面对困难的无所畏惧。古有智勇双全的说法。可见,勇敢与智慧一样是人们希求的一种道德品质,离开了勇敢,智慧就无法发挥,无法彰显。儿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儿童需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出各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其中勇敢就是儿童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儿童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勇敢的道德品质,对儿童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勇敢的定义

与勇敢相对的是不勇敢,是怯懦。不勇敢的行为有多种表现,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胆小、怯懦,不敢张口说话,有的孩子不敢参与游戏,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答案,上课时却没有勇气举手回答,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总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种种不勇敢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成为横在孩子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究竟什么是勇敢,勇敢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不同,国外有许多圣人先哲都讨论过这个问题。远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哲人就探讨了勇敢,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讨论勇敢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道德品质,他认为勇敢是上天赐予的品质,性质是银,仅次于金的特质,是军人必备的一种意志品质,军人以此保家卫国。在这里柏拉图把勇敢看作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的,这个理解和我对勇敢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认为勇敢是后天养成的,是一个漫长的道德养成过程。夸美纽斯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1]208。并把“这四种品德称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1]208。他认为“勇敢包括沉着、坚忍、履行职责、刻苦耐劳及抑制急躁、愤怒。”[1]208卢梭要求培养出具有独立勇敢顽强智慧的人。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也论述了什么是勇敢。《论语》中孔子有关于怯懦与勇敢的论述。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2]40意思是见到不道义的事情,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怯懦。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4意思是聪明人没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没有烦恼,勇敢的人没有恐惧。指出勇敢就是不害怕。孔子关于勇敢的理解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推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对勇敢的解读。《礼记•中庸》说:“…….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4意思是调节五伦人际关系,要靠人的智慧、善良和勇敢这三种道德品质。这里把勇敢看作是通行天下的道德品质之一,给勇敢以极高的评价。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183意思是热爱学习的,离智慧就不远了,能够身体力行多做善事的就靠近仁了,有羞耻之心就靠近勇敢了。孔子指出,勇敢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超出了仅把勇敢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勇敢与自身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勇敢的内涵。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指出了匹夫之勇不是勇,真正的勇敢是临变不惊,无故受到责难却不生气。先贤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勇敢,解释了勇敢。查阅现代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对勇敢的研究与以往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勇敢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血性之勇和尚武之勇,理性之勇和坚韧之勇,现代文明社会崇尚的是理性之勇。还有研究者把勇敢作为勇德的初级阶段,研究了勇德的教育。我们认为勇敢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年龄越小,表现更多的是尚武之勇,年龄越大,表现更多的是理性之勇。综合古今中外关于勇敢的相关研究会发现,关于什么是勇敢,哪些勇敢是我们需要的,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关于勇敢的论述会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勇敢表现,何种勇敢定义,它们都有共同性,就是临危不惧,直面挫折,理性面对,迎面抗争。这与汉语字典中对它的注释是相通的。根据字典的释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有胆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勇敢和勇是不同的。勇是中性词,如果勇用于不正当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一种恶行,是不值得称道的。勇只有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成为人们所赞赏的行为。勇敢就是勇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品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5]215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做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做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孔子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5]209。指出了学习与勇的关系,离开了学习的勇,其弊病是捣乱闯祸。可见,独勇是不被倡导的,勇如果没有被用到正途上,是会产生灾祸的。勇必须使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有价值。而勇敢是勇实施于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褒义词,鲁莽是勇实施于不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贬义词,是不被赞赏的道德品质。总之,勇敢就是有胆量,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在灾难、困难面前敢于担当的一种道德品质。

二、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一)勇敢促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发扬

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呢?它重要吗?许多圣人先哲认为勇敢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勇敢与积极的道德品质在一起,二者就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会发挥出积极品质的作用。有勇敢有智慧,智慧的效应能更好的表现出来,有智慧而无勇敢,智慧将是雾里看花,空言无补,经不起考验。有仁义有勇敢,仁义能更好的发出光彩,有仁义而缺乏勇敢,善良仁义的道德品质无法表现,仁义道德也终将是坐而论道,画饼充饥,成为空谈。有正义有勇敢,正义会发扬光大,而有正义无勇敢,正义会变成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仁、义、礼、智、信一旦注入勇敢的品质,便如虎添翼,能很好的彰显,成为现实,引领我们的生活。如果仁、义、礼、智、信没有勇敢这一道德品质为支撑,这些优秀的品质便会黯然失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果。

(二)儿童勇敢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许多国家都重视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我国也非常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早在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国就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但是并没有把勇敢品质放在国家官方文件中予以关注。我国在1979改变了这种状况。我国1979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一条新内容,“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6]。在修订1981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依然保留了这一条。这充分说明勇敢这一品质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政府已把它作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激励小学生行为的法则,是国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

(三)儿童阶段是勇敢品质培养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谈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人生大厦的奠基阶段,是进行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柏拉图说:“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7]71,“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褪掉”[7]98,因而道德教育对儿童,更多的是养成教育[8]。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在儿童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越早对儿童进行勇敢品质的训练越能对儿童的成长有帮助。如果错过了儿童期再实施勇敢的品质教育,无疑是事倍功半,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

三、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途径

勇敢品质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柏拉图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主张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经过2-3年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质。”[1]63时代在发展,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儿童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各种刺激日益丰富,儿童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单一的途径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必须要多种手段,多条途径相结合,才能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笔者认为要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

儿童期的年龄阶段是3-12岁,其中在3-6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因而在游戏中穿插勇敢题材的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无形中影响儿童的勇敢品质的养成。在游戏活动中,小朋友通过角色扮演,能充分体验勇敢者的状态,迅速提升勇敢的道德体验。如伴随孩子长大的传统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不论是老鹰的扮演者还是小鸡的扮演者,都需要勇敢,弱小的孩子为了免被老鹰捉住,需要奋力的奔跑,还要勇敢的观察老鹰的方向,及时的躲避。老鹰的扮演者要提高速度,勇敢的去捉那些掉队的小鸡。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锻炼了孩子的灵活性,增强了孩子的勇敢行为。又如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被找的孩子要克服怕黑的心理,也要克服单独去偏远地方的惧怕心理,找地方藏起来。找人的孩子,也同样要克服这些恐惧心理,去寻找藏起来的孩子,这样双方在互动的游戏活动中,就培养了勇敢的品质。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勇敢内容的活动,这样在无意识中,既可以给儿童带来欢乐,又可以增强儿童的勇敢品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7-12岁,是小学教育阶段,游戏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游戏在业余时间占据了儿童的大部分活动,因而设计有勇敢内涵的游戏能增加孩子的勇气,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二)在教学中渗透勇敢的精神,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

教材是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书籍,也是国家教学大纲指定的课本,教材是老师上课教授的主要依据,一本教材要伴随一个儿童一个学期的学习。教材一章、一节的学习都是一个扎实的复习巩固过程,从识字、朗读、分析段落、分析篇章结构,到做练习、考试,都是要经过扎实的学习的,因而教材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教材内容的抉择很重要。如果内容选择不恰当,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诸种教材中,语文教材内容的抉择尤其重要,因为它对儿童心智发展的促进最为基础。研习小学语文教材,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发现: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和下册教材,没有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小学二年级上册有两篇课文与勇敢有关,一篇是《上天的蚂蚁》,还有一篇是《第三个小板凳》;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三篇课文与勇敢有关,分别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声》和《比利时的于连》。小学三年级上册和下册没有关于勇敢的课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和下册没有关于勇敢的课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有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在《危急时刻》单元中,《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是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小学五年级下册关于勇敢的课文有《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西门豹治邺》《鬼是一颗矮杉树》《试胆量》。小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有《夜莺之歌》《苏武牧羊》;小学六年级下册有关勇敢题材的课文是《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从有关勇敢题材的课文的编排来看,有的年级有,有的年级没有;有的年级多,有的年级少,安排不均衡。如小学一年级没有勇敢题材的课文,如果是考虑到孩子字认的少而没有安排,那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勇敢题材的插图来弥补。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也没有勇敢题材的课文,这就有些缺憾了。一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认知,能够理解勇敢的含义;二来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字,可以领会勇敢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在这两个年龄段添加一些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加深孩子对勇敢的理解。此外在教学中,除语文教学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可以把一些勇敢故事引入课堂,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单纯讲语文,数学课单纯讲数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将勇敢内容渗透于教学中,于润物细无声中引领学生感受勇敢,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

(三)校园文化渗透勇敢品质教育

校园是儿童除家庭之外生活最多的环境。上学期间,校园是儿童朝夕相处的环境。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建筑物的变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书一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认识。校园里的人文环境也影响着儿童优良品质的形成。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宣传栏,里面显露的人文情怀会影响儿童的意识。因此,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张贴勇敢题材的书画资料,以影响儿童的勇敢意识,促成儿童形成勇敢品质的行为。或者在校园里设计一些勇敢题材的雕塑,丰富儿童的感知,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还可以给花草树木造型,塑造成象征勇敢的人或物,以影响儿童的情感。校园的广播可以增加勇敢内容的故事,从听觉上感染儿童,促成儿童对勇敢品质的感受。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添一些勇敢题材的内容,加深儿童对勇敢的理解。总之,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儿童从视觉、听觉切实感受勇敢的品质。通过扩充勇敢题材的精髓,提升儿童的勇敢价值体验,帮助儿童养成勇敢品质。

(四)家庭教育中关注勇敢精神的培养

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和父母在一起,出生后更是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朝夕相处,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会很省心。但是孩子如果有不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可能就会费心一些了。在日常生活中,恐惧、胆小、害怕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作为父母应能首先体察。发现孩子怯懦就要着手解决,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勇敢内容的书籍,和孩子一起体验英雄人物的勇敢情怀,和孩子一起变得内心强大,成为拥有勇敢品质的人。父母可以拓宽生活空间,和孩子一起旅游,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旅游探险活动中,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品质。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在父母陪孩子一同玩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加入有勇敢题材的内容,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父母可以拓展孩子的生活圈子,鼓励孩子与勇敢的人交朋友,在与朋友耳濡目染的交流中,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引领下,已经培养出来勇敢的品质,这就要恭喜家长了。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忽略孩子勇敢品质的继续养成教育,否则孩子已经培养好的勇敢品质可能会消失。因此,即使培养出了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也应一如既往的引领,保持养成教育的持续性,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持续终身。

(五)社会营造勇敢的氛围,培养儿童勇敢的意识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也日趋丰富起来。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各种文化也铺天盖地充斥着儿童的头脑。社会上的文化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但是它们并没有因为受众是儿童,就自觉的把文化进行分类,自觉地剔除不健康的文化,而把所有健康的文化传递给儿童。传媒对儿童的现实情况是,所有信息一股脑儿的倒向儿童,健康的文化,不健康的文化掺杂在一起,良莠不齐,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刺激着儿童的感官。如果是健康的文化传递给儿童,对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但如果是不健康的,消极避世的、萎靡退缩的、阴暗的文化传递给儿童,就可能造成儿童胆小、退缩、恐惧的不良品质,不利于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因此,电视传媒者要承担起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把勇敢、健康有积极品质的文化传递给儿童,把那些不适合儿童的节目剔除掉,只允许有勇敢内容的,有正向情怀的节目,儿童才能观看。影视传媒要多拍一些具有勇敢性质的,有正向情怀的电视或电影作品,从源头上控制,把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作品限定时段播映,保证儿童平常接触到的电视、电影作品是有勇敢意义的,是积极健康的。公园是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到公园逛一逛。节假日公园更是人满为患。公园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如果能修建一个以勇敢为主题的公园,那一定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如此一来,儿童在嬉戏玩耍中就能感受勇敢品质,养成勇敢的精神品质。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医疗活动、销售活动、开盘活动、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通常在公共场所开展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因此,可以以勇敢为主题开展一些公众活动、社会活动,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儿童的关注,让儿童发现生活中勇敢的精神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勇敢的品质。总之,儿童勇敢品格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儿童的成长也不是单方面的教育就可以成功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儿童期是培养勇敢品质的极佳时期,通过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给儿童营造勇敢的环境、氛围,能帮助儿童养成勇敢的品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季风.四书五经入门[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4]苏木禄.《中庸》解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5]思履.论语译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6]程昕.建国以来小学生守则历史变迁及反思[J].青年与社会,2015(24):191.

[7]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罗茜.范琐哲.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行为养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69-72

作者:范琐哲 黄秋香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