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养成教育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养成教育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

(一)养成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性定义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实质指向教育并有教育之意。养成一般指养成习惯,也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出君子是通过学校的养成之法培养而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个体素质的体现,均需要长时间坚持与磨砺,因此成人与成才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行为规范是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相应章程等。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言行。从根本上讲,行为规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与延伸。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学校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在读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的总称。文化哲学、现代哲学、批判哲学对日常生活作出不同解释,批判哲学研究者衣俊卿把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存在、延续的生活资料获取和消费活动、以语言为中介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和非创造性为本质的日常观念活动。学生作为常人或一般个体时,其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致,但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差别:场所相对固定、时间集中、集体性突出、可塑性强、自在性相对较弱、自为性、他律性更加明显,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日常生活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教育。

(二)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性定义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品质、正确思想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包含道德理性启蒙和道德习惯培养,道德理性教育是精神基础,道德习惯教育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形成道德,侧重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在读期间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自律性的新时代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育时代新人。”[2]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

学生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寓所,在这个寓所中的认同感、安全感、熟悉感,保证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培养日常观念、发展日常思维、形成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以善和美为标准,高度自律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顺利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儒学经典对“蒙养”“蒙正”非常重视,强调人的成长必须靠后天养成。养成教育的特点在于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目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高尚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以培养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行为习惯养成基础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基础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题,其显性目的在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表现出自动化、合乎规范的行为,直接指向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最初层次。二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日常性是对养成教育的经典诠释。养成教育中的养成,体现了日常性、长期性,重复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性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更需要长时间坚持。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养成教育的显性目的,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子系统,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修养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职业教育关系青年成长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对高职招生进行了系列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统一高考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学生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二)高职学生入学层次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后,学生入学层次呈现多样性。高职分类招生对象按照学生学历层次分为:参加当年全省高考报名的考生,一是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二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三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四是中职推优学生,五是3+2学生,2019年新增了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在生活习惯、道德素养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过于自我、组织纪律性差、意气用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是高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未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多由于高中时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纪律性较差,生活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非常需要及时引导与教育。通过高考进校的学生,大学生活较之高中生活时间更充裕,懒散的毛病就慢慢显现出来,再加上其他类型学生的影响,需要好好引导保持其良好行为习惯与自律,在学生中发挥带头作用。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看,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精准扶贫教育对象比例较高,贫困面较大,按理应更加懂事,但现实是学生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经常发生,对待家长及尊师重教方面不尽如意,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要求,午休和就寝时间喧闹无比(打电话、半夜歌唱、打游戏到凌晨或通宵),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矛盾激增;迟到、不认真听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喝酒闹事、打架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学生举止不文雅,不爱卫生、奇装异服现象较为明显。四是诚信缺失、不文明上网、网络贷款和高利贷已成为严峻问题。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才能舒心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高职学生“成人”的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生活性

养成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生活中展开并得以检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职学生要在复杂的实际生活及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就必须遵守相应规则以规范自身行为。老子提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告诉我们万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就是遵守道、遵守规律。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5]作为学生,必须尊重并遵守学校的规矩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无论是为学还是做人,按规矩办事才能做大做强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人。大学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自我,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过什么生活,就获得什么“养料”,这个“养料”是有益的、无益的抑或是有害的,取决于个体选取的内容进而表现的相应行为。大学生具有一定可塑性,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性,必须靠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汲取精华助推自身成长。孔子曰:知及知,仁能守知,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要做到见善如不及,见到不善如探汤,以善良的行为规范激励自身不断自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既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使人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个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之后在《学会反思》中提出学会反思。笔者认为,做人是基础,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这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义,也是教育的要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教育,使人能够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守纪的常人。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与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指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取得成就的大小有别,关键在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然而很多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担忧,他们紧跟网络游戏潮流、虚度光阴,典型应了韩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贪图享乐和安逸,荒废和颓败,毫无所成。日常生活既指向当下生活,又包含未来生活,二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具有连续性,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不断养成的过程。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体现了养成教育的过程性

人的经验具有持续性,良好的行为必须靠不断坚持才能成为自动化的行为,这就是养成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这是内涵角度的本意,目的在于遵守行为规范,按照礼仪行事,通过潜心凝志的学习达到自律,成为一个合格时代新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的过程性,如荀子说“事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7]修身养性包含人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并按一定顺序展开,这是过程性的具体体现。人成长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个体层面看,只有个体经验的过程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性是其常态化的特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教育,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体成长的价值,重在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有正向积极的行为。三年就是过程,是时间的延续与积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8]所以要‘慎终如始’并勤而行之。过程性的成长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时间角度的修身养性本意,也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日常二字的本意,体现了养成教育之“养”的过程性本意。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性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显性目的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与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有道德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名声,为人为学都能表现出高度自律,合乎仁德,以德为伴,做宽而不僈、惟德之基之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强调学生做到真诚不欺,守住仁德,真正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让学生最终能成为好法而行之士或笃志而体的君子,这也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关键在践行,体现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

养成教育的养成性需要时间的坚持,更需要通过长时间不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否有效必须靠长时间践行。只有通过践行,学生才能养成良好习惯、达到养成之“成”。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个体有无“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的心态、是否存敬畏之心。曾国藩曾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所谓常,即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良好道德素养和行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个常是指学生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遵守和践行。人要成人成才必须践行自已的义务与责任、发挥制度规范和约束作用,在自觉践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学生自动化的优良行为。老子提出无为,就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的不妄为,不随意而为,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规范,敬畏规矩,高度要求自身表现出不妄为和不随意而为的行为,不断践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助推自身成长。但当下的情况是很多高职学生无所患,对自己何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没有意识,以至昼寝、刷视频、点抖音、打游戏成为学习生活的主题,如何践行决定了学生生活的质量。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靠主动践行才能达成目标,以践行的态度与行为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来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把外在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成为自动化行为。

四、结语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调,通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进而培养时代新人,这既是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现状的需要,又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生活性、目的性、过程性与践行性。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视与践行,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小旭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