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市民子女融入性养成教育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市民子女的融入性养成教育问题一直是值得学校深层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确立良好价值认同、校本课程引领构建科学育人模式及特色德育活动实施有效教育实践三条路径来探索,以实现教育融合,助力推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融入性教育;养成教育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根基,确立良好的价值认同
“悠悠运河水,浓浓赤子情。”千百年来,大运河以其宽厚的胸怀,滋润了运河沿岸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漫长悠远的历史文化。我校地处运河之畔,就是历来享受着运河滋养的那芸芸众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又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传承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势在必行,而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又赋予了我们如此使命。因此,我校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在原已形成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运河的元素,谋划新思路,开辟新领域,让新市民子女更快更好地融入无锡高浪小学这片热土,并与旺庄实验小学联合共建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精神。我校积极挖掘、充分利用运河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运河文化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来践行运河精神,让学校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子女,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磨合。师生以自己的开放包容他人,以自己的包容相互融入。学校以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推动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新市民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运河精神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以校本课程研究为引领,构建科学的育人模式
(一)依托德育校本教材,形成行为共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专家孙晓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由此,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我校德育工作从养习惯入手,根据在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方面的经验,还根据新市民子女家庭养成教育比较缺失的现状,集教师智慧,编印了《好习惯养成之弘智少年步行记》德育校本教材,通过高浪学子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小弘、小智和陶陶老师,展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走一步养成一个习惯,并通过“弘智换购”来巩固习惯的养成。
(二)完善心理课程建设,实现心理交融
新时代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现实生活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不是被别人打垮的,而是被自己不健康的心理打败的。可见,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学校教师从实际教育教学中发现新市民子女在心理方面存在诸如自信心不足、认识自我不清、同伴交往有障碍、时间管理及自控能力特别差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我校专门组建心理健康研究师资团队,编写了《阳光人生之弘智少年成长记》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这本教材惠及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以“我是谁”和“我可以”为两条主线,每个学期设计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时间管理”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一年级的“疯狂一分钟”、二年级的“时间在哪里”、四年级的“我是钟”三个活动,每个活动达成目标螺旋上升,较好地改正了新市民子女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对培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弘智好少年起到了特别好的效果。校本教材图文并茂,游戏与动手操作齐上阵的心理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心与心深层交流,实现心理交融,深得他们青睐。另外,我校借助社会力量,与博世乐学堂成长课堂结对,每学期分年级对在校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近期乐助社工携手江南大学志愿者,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耐挫教育,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增强耐挫能力。
三、以特色德育活动为载体,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
(一)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实现文化多元融合
学校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市民子女把老家的风俗习惯、区域文化带到了学校,他们互通有无,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自觉实现多元交融。[2]学校主要抓住节日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熔炉的作用。比如,通过“美食节”“元宵节”“画美食”等活动了解各地饮食文化,通过“推普周”“唱童谣”“小小民歌会”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通过“玩游戏”“过民俗”等活动培养同是“龙的传人”归属感。至此,“流动的花朵”成了校园里亮丽的风景。
(二)推进“八礼四仪”活动,实现礼仪多元融合
“八礼四仪”就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载体。我校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新市民子女相对比较缺乏礼貌和礼节,不懂得基本的待人接物处事之道。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礼仪教育、文明培养。因此,江苏省率先在全国推行“八礼四仪”教育,正是为了补上家庭教育中缺失的这一课。我校结合无锡本地的风俗习惯融入性地举行了一年级入学仪式,家长赠送孩子们菱角、葱等物品,表达他们对孩子在求学生涯中能够聪明伶俐的一种期许。学校结合各地风俗习惯融合性地开展四年级成长仪式,把学生在老家过10周岁庆生的快闪播放出来,共享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刻;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六年级毕业典礼,回顾在母校的点滴生活,感恩母校,各班创意表现;每学期一次的开学典礼都是精心策划、别具一格,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并把“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等融入日常少先队工作。至此,文明礼仪逐渐成为新市民子女的一种自觉与习惯,伴随他们的终生。
(三)创新家校共建活动,实现家校多元融合
为了让新市民子女更好融入学校生活,我校创新家校共建活动,把新市民家长融入学校家委会工作,作为主人公管理学校家委会事宜,并传达学校相关工作要求,使得“家校互通显温馨”。“家长助教”是新型的家校共育方式。[3]我校充分发挥各地家长的特长、资源优势,通过妈妈老师、爸爸老师的教育资源,如来校给孩子们介绍山东特产香饽饽、制作潍坊纸鸢、创意女书团扇等,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意味,感受新市民对孩子教育的一片热情,使得“家长助教现真情”。“亲子活动”是我校家长半日活动经常化的一种形式,表现了家长对孩子倾注的爱。比如元宵节时各班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汤圆、吃汤圆;科普节时家长指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或是变废为宝的小创意;端午节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包粽子比赛等。总之,作为新市民的家长积极参与、融入学校活动,孩子自然也就融入学校生活、积极参与活动,反之同样如此,两者相互促进,使得“亲子活动倾爱心”。新市民是无锡城市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为无锡的现代化建设流血流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理应受到尊重。如今,他们的子女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关心下享受到了同等的优质教育。因此,我们学校理应为他们子女的融入性养成教育做出不懈探索与努力,此时,我们正走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程哲.略论生活德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观察,2017(4).
[2]李阳洋.小学生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20).
作者:王晓华 单位: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