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

摘要: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主要存在地位边缘化、目标模糊化、内容分割化与发展路径孤立化四大问题,迫切要求研究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略。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困境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发展战略由追求规模效应向注重内涵质量发展转型,对素质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主动出击,研究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略,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落地,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底色,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一、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实现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健全的人格素养、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以及胜任工作的创新素质。[1]可见,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相结合,通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涵养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多元化教育方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着眼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公民素质等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发展素质教育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共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赖公民个体的现代化水平,反之,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2],人的现代化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与成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现代化影响深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推动其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进而促进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二、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

1.素质教育地位边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国家政策层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地位得以确立,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状态仍不充分、不平衡,发展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并未有效确立。作为“一把手工程”,素质教育在部分高校工作清单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发展素质教育往往有“名”无“实”,领导重视不够、教师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实,机制建设不全,缺少从战略全局角度思考谋划素质教育,导致素质教育工作表面化,工作成效虚无化。同时,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地位弱化。

2.素质教育目标模糊化。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合理构建,教育目标又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素质教育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存在一定泛化与模糊化倾向,一是缺少对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发展取向片面化,部分高校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弥补专业教育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或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甚有高校将其仅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简单归类的做法无益于素质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二是忽视学校的办学特色,素质教育目标和高校教育目标缺乏有机融合。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缺少与自身办学特色的有机融合,机械地将素质拓展教育的目标整合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方面,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创新性与特色性。

3.素质教育内容分割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各素质密切相连、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部分高校素质教育整体效应发挥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素质教育内容存在顾此失彼或重彼轻此现象。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并未跳出培养“专才”的窠臼,“通才”教育实践弱化,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重身体轻心理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素质教育未有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标准与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中体现不足。三是素质教育偏课程轻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是目前的素质教育以课程学习教育为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较低,理论实践训练不足。

4.素质教育路径孤立化。由于受高校传统办学体系的影响,多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呈现一种“孤立化、片面化”态势。一是素质教育偏“生”轻“师”。多数高校素质教育以学生群体为主,忽视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而且教师引进往往以科研水平为考核主要指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相对虚化,不利于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在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部分高校采取课程考试方式,甚至以分数论高低,难以全面客观判定学生素质真实情况。三是素质教育组织力量分散。部分高校素质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及体育课程等专任教师承担,并未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组织体系,育人合力发挥不足。

三、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

1.融入办学特色,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首先,结合地域特征、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属性分类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定素质教育特色化定位,制定素质教育标准,致力于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目标。其次,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精心设计素质教育内容,萃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教育内容,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和以正心尚德为核心的高尚品格作为素质教育重点,提升素质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形式,注重探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多元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因材施教,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素质教育发展平台。高校应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逻辑顺序加强素质教育全局性谋划,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一,高校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从人员、机制、资金、政策等方面充分保障素质教育的开展,设立素质教育专项发展支持计划,筑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地位。第二,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素质教育大平台,将素质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融入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拓展、思想道德养成、文化修养、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第三,立足学生个性和兴趣,发挥专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校内实践教育平台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功能,不断开拓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实施三级联动,夯实素质教育组织基础。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需要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为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通过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层层落实落地,学校层面应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工、团委、教务等主要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对素质教育进行统筹谋划;学院层面应发挥专业教师、专职思政教师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协同育人功效,负责素质教育活动的指导、监督与评价;班级是大学生交往的主阵地,通过个体交往、寝室文化活动、班级文体活动等途径,从微观视角实施素质教育。在三级联动基础上,注重提升素质教育施教者的政治、文化、思想、身心等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师生联动,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完善多元评价,提升素质教育内涵质量。科学评价体系是增强素质教育吸引力与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与个性化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一是评价标准科学化。依据教育政策和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二是评价内容全面化。素质教育评价内容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文化熏陶、身心健康等基本要求项目,也涵盖个性发展、体验参与式的实践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个性特长展示等自选项目。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校级素质教育认证中心,构建素质教育网络认证数据库,制定素质教育学分计算表、大学生成长档案和素质成长手册等纸质化资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性定量相互补的方式,认证与管理素质教育学分。四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专业教师、专职思政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班主任、学生个体、专业化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评价体系,结合多元评价结果以及个人自评反应成长历程和收获,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最终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对成长档案的深入分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规划。

参考文献:

[1]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欧阳康,赵琦.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20,(1).

作者:丁英平 陈霞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党委副书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