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师德培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具身认知理论可以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统筹规划,将师德养成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创设师德养成教育情境,丰富师德体验形式;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师范生师德自律意识。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师范生;师德养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一流的教育事业,最终要靠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预备军,对师范生进行有效的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进构建师德培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在人类文明史上,身心关系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基本问题。“身”指身体,即以具象形式存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的躯体、生理、肉身;“心”指心理,即以抽象形式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精神、意识、心态。新一代的认知科学研究者不断审视身心问题、心物关系问题以及意识和大脑的关系问题,提出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身体和心理紧密相连,身体是心理的基础,先有身体,再有心理;强调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即身体不仅是心理的载体,还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过程,从身体感知到心理认知,人的概念系统、认知框架建基于身体运动、身体感觉以及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身体体验。这种“身心统一”的身心关系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师德养成教育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师范生个体在思想上产生内部矛盾运动,促使其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师德认知指个体对师德价值、师德准则、师德规范、师德原理等的认识、理解、评价和判断;师德情感指个体在师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师德规范、师德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师德意志指个体在其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障碍的毅力和决心;师德行为是个体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即个体在一定的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支配下,遵循师德原则、师德规范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是师德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师德养成的四个环节。师德养成教育是一种价值建构,师范生的师德涵养是其在对师德的认知、感受、体验中不断生成的。在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师范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师德养成教育,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实践,在创设的情境或真实生活中通过身体参与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把师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质并外化为实际行动。可以说,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一个以身心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过程,这与具身认知理论所强调的身体体验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相一致。我们可以借鉴具身认知理论优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二、具身认知视角下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首先,统筹规划,将师德养成教育纳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既是师范生的专业教育,也是师范生的思想教育”[1],应当纳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布局之中,加以通盘考虑。一是要将师德养成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构建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使师德养成教育贯穿师范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系统设计、精心安排教育实践。鼓励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专业实践中观摩、接触、参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师范生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师范生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朝夕相处,切身感受一线教师崇高的教育情怀。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要求,系统设计师范生教育实践,协同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构建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引导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支持,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其次,创设师德养成教育情境,丰富师德体验形式。具身认知理论启示我们,师德养成教育要特别重视师范生的身体体验和参与互动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师德养成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师德养成教育情境,丰富师德体验形式。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在校园规划中,充分发掘和传承学校特色,精心打造各种师德景观,实现环境与师德养成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建筑、设施、景观作为师范文化物质载体和表现符号的功能,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师德养成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营造良好的师德养成环境和氛围。二是通过案例展示、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突出并延长师范生的身体体验环节,通过感受、知觉以及实践,帮助师范生多通道获取并体验信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验领悟师德内涵。[2]三是常态化开展师范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师范生文化节、师德活动周、师德第一课、师德大讲堂、师德演讲比赛、师德话剧表演、师德影片欣赏、师德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激励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坚定教师职业方向。四是积极组织开展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开展教育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义务支教、暑期“三下乡”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师范生深入社会、了解教育,认知、体验、内化所学的师德理论,提升师德境界,升华师德情感,规范师德行为。
再次,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师范生师德自律意识。考核评价具有教育、调节作用,可以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提供价值导向和外在约束力。完善、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能够引导师范生深入把握师德内涵,将师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和外在行动。因此,对师范生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必须充分运用考核评价手段,以师范生在课程学习、教育实践、社会活动中的思想品德实际表现为依据,对师范生进行综合评定,检验师德养成教育的效果,促进师范生师德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相关的各种文件要求,科学设置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制订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引领师范生对照标准,严格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二是创新师德考核评价方法。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师范生行为变化实际,引导师范生逐步提高师德修养。可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为师范生配备师德成长导师,建立师范生师德成长档案。此外,还可以将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师德评价主体尽可能多元化,通过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同学、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师范生的师德状况,并将其与评奖评优等相结合,及时进行奖励或惩罚,激发师范生自觉加强师德养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毋靖雨.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全程全方位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2]叶湘虹,闫方.从离身到具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创新创业教育,2019,(5).
作者:李志兵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