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养成教育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养成教育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养成教育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影响

摘要:养成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社会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章针对养成教育对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影响展开讨论,在对养成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概念和作用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养成教育在促进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从而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养成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师范院校

创建文明城市有利于社会人文氛围的活跃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当前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正处于重要阶段,市民的养成教育工作在廊坊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廊坊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中除了要在城市的外观上努力,还需要对养成教育的内涵机制进行充分研究,从而带动全体市民一同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中去。

一、养成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养成教育是针对公民个人行为素质和思想人格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公民在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能够保持积极正向并与当前社会正能量相吻合而进行的社会文化建设工作。“养成教育”顾名思义是社会对于公民的终身教育,在养成教育的观念当中,人是否需要接受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并不以年龄为参考,人是能够通过学习和养成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养成教育适用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公民,它既能够帮助社会公民在生活当中发掘自身价值追求中的幸福感、意义感、实现感,同时也能够带动社会积极氛围的养成。在当前社会经济、科技不断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迷失在新的价值观念当中,从而产生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将一些行为、技术都视作工具,让整个社会都陷入无价值的混乱当中。因此,养成教育的意义不仅伴随公民的每个年龄阶段,更伴随着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1]。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和目的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扩大了全国医疗覆盖范围,但是人们关于生活的幸福感却普遍越来越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便是针对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的幸福感而开展的工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在一个社会当中,关乎公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设施功能的完善,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人们是否愿意帮助他人,社会公益的频次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水平是否较高。虽然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当社会人均生产价值达到一定的数值之后,经济效益对于人类幸福则很难再产生影响。因此,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价值取向对于公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成为当前改善我国公民思想素质的必要手段。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很多先贤智者针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进行了哲学性的思考,所以,当前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实践价值,能够填补我国社会当前的人文价值缺失,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养成教育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作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每一个廊坊市民身体力行地参与,这就要求每一位廊坊市民都能够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工作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规定、要求等外力的作用,这些因素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文明风气的建设,所以当前我国提倡“养成教育”,即从无到有的引导过程,只有人们发自内心地重视文明的力量,才能够带动社会长久的文明氛围的养成,因此,创建文明城市是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养成教育的工作也并不仅局限于中小学生,而是对于社会全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素质进行引导教育。养成教育的领域也并不只是局限于思想,更注重对市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让人们能够成为完整的人、积极的人,并且能够有激情、有规律、有意义地生活。因此,养成教育对于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只有在精神文明保持积极、健康、活跃的状态时,人们才能够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做出更为正面的选择,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之后,一切相关的社会功能的发展才会逐渐围绕人性的积极需求而运行[2]。

二、养成教育在促进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养成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理念断层在当前廊坊市的养成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人们依旧认为养成教育的对象更偏向于在校学生,而步入社会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基本定型,难以改善,所以人们就意识不到养成教育对于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作用。这就致使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仍然徘徊在基层事业单位组织志愿者团队进行社会志愿劳动的单一形式当中。作为养成教育的受众,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人们常常认为创建文明城市就是在街头巷尾清理烟头和垃圾,帮助交警指挥交通等,人们也更多地把这当成是一种劳动过程,而不是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养成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理念出现断层,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也无法让受众群体在社会实践、思想价值方面建立一定的共识。

(二)养成教育缺乏完整科学的监督辅导体系养成教育既然作为一项具有终身意义的社会普遍教育工作,就应当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团体单位之间建立明确的思想衔接。然而在当前的养成教育理念中,人们常常认为进入到新的阶段,人会和从前不一样,将人生价值需求的升华简单地视为人价值取向的改变,从而只注重鼓励新成员快速适应新氛围,却并没有关注到人的成长性,根据过去成长固有的认识经验来对人进行引导。然而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企业单位之间,我们的社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监督辅导体系,从而导致个人为了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氛围而抛弃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在更广阔的的社会层面建立自我认同。因此,这样的过程虽然看起来有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些个体在自我思想观念价值的选择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困惑[3]。

(三)养成教育难以深入启发学生思想意识虽然养成教育是针对全民的素质培养工作,但是对于在校学生与社会人士的素质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社会人士来说,养成教育更加侧重通过将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相联系来对受众进行引导,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养家糊口的忧虑,所以学生群体的养成教育工作则更加偏向于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的思想价值追求。然而在现实的校园生活当中,学生并没有精力去感受和学习如何确立个人的思想价值和追求,各种各样的考试横亘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同时,社会当中一些错误的、扭曲的评价标准也容易通过家长甚至是教师渗透给学生,这就造成了养成教育在教学工作当中的权威性受到很大的挑战,从而难以深入启发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养成教育促进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

(一)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开展养成教育当前廊坊创建文明城市之所以没有缓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冲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养成教育没有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理念进行充分结合,所以人们也难以从社会整体的层面来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养成教育对于个体的灵魂是否产生积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成功与否,而要判断养成教育是否对于一个人产生了真正的作用,其精神面貌就能够提供十分直观的反馈。如同前文提到的,人们的社群关系是否更加融洽,人们是否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人们是否愿意在自身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人,人们在遇到困难的工作时是否能够自主排解自身的压力等,这些关于文明城市对于公民精神素质的培养要求能够充分反映养成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建立完整科学的养成教育监督辅导体系当前廊坊养成教育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监督辅导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人格养成教育与社会的人格养成教育内容存在很多不同。因此,重视全民思想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建立完整科学的养成教育监督辅导体系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方法。在一些文明程度、公益覆盖率、社会福利、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公民从小学阶段就普遍开始接受养成教育。在这种养成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更多关注一些更多元的、更广阔的价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多是围绕着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而进行。这些国家的公民社会责任感、生活幸福感一般比较高。因此,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作用于社会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积极氛围的营造。在廊坊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中,也应当尽可能地让社会养成教育跟上校园养成教育的节奏,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4]。

(三)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并培养社会认同当前社会对于人的素质能力的评价渠道十分有限,更多的是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能力的测试,而一个人是否能够在工作当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也逐渐代表着人的全部价值。这就导致当前的一些高校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面对内涵各异的价值观念时降低了对于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因此,应当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当中,对养成教育的功能机制进行直接、充分的引用,在多视角、多层次的场景当中对人们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同时也为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赋予更多的意义。

四、结语

养成教育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的教育工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面临的一项全新的挑战,它涵盖了过去传统德育教育却又不局限于德育教育的抽象概念,而是更加注重人在社会当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需求层次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与周边群体的良好关系并使他们与社会环境融洽相处,它更加具有社会普适性价值,并且最终能够对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玉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张云海.大学生明礼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胡雪莹.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14.

作者:孙玉琴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