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第二课堂的养成教育培养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第二课堂的养成教育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二课堂的养成教育培养路径

摘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提高了对教育行业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第二课堂的概念都是近些年被提出来的,在高校教育中已经被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因此,加强第二教学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针对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及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良好的德育学科建设能够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德育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对养成教育这一课题不断进行探讨,引起德育学科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系统是一个出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三维立体结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可能锤炼人的道德践行能力,通过不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习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换言之,养成教育是用于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专门教育性活动,旨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养成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性优势,还要不断重视养成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养成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定

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在一定时间内,践行规范的课堂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是指除基本教学活动外,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情操而进行的一系列课余活动。第二课堂具有非专业性校园文化的特点,其与本人学习的专业区别不大,甚至没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体育、社交、文娱、摄影、书画等等,第二课堂没有性别和专业限制,不要求参与人员的活动范围。包括“教师与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以互联网作为学习平台,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合作研究、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1]换言之,由于不能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人员利用课后时间,再花费精力去实践并研究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比如,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参加的会计模拟实训、商业实践、课题调研等;理工科专业学生参加的科技制作、科技创新等;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的演唱会、商业项目招标等。第一课堂代表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传授任务。第二课堂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完成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能实现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具有不同的途径、方法和内容,能构成整体的教育内容。

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每一种教育都具有专门的独立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特质,属于专门的研究范畴内。养成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内,其与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具有同样性质。然而,由于每种教育都有其独特的品德结构,每一种教育都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主要包含情、行、知、意等要素,属于心理过程维度”,养成教育以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准则为依据,围绕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对受教育者开展一系列的训练,在一段时间内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使其养成持续性的稳定而良好的行为。再采用及时评价的反馈形式,来导正教育效果[2]。陈桂生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遵守纪律和各种行为规范,只是起码的要求。”可见,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做到自觉的遵纪守法,实现由外到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无论何时,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都是人类实现更高目标的动力和根本,这种高尚的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表现于口头上,另一方面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需要人们在恶道德认知的指导下,通过切实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通过不断将这样的行为模式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来养成良好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将德育基本成分放在首位,使受教育者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具有更高的整体素质水平。

三、第二课堂在养成教育培养中的优势

1.传统培养模式在养成教育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缺陷。主要采用“单一专业培养”,“灌输式”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基本上很少花费时间培养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导致学生的社会知识面很窄,文化知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其次,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对学生主要采取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想品德培养缺少一定的重视,这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基础知识储备少,社会生存能力不强,社会竞争力弱,学生长期远离课堂,远离社会,学生成长缓慢。再次,在育人目标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和个性,不具备独立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水平,更缺乏独立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是机械的进行运作,这导致远远偏离了育人目标。最后,在育人方法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模式化方法,具有统计多、管理细的现象,大学生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也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换周期逐渐缩短,知识更换速率加大,在这样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紧密跟上社会进展步伐,因此,我们急需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知识,攫取有用信息。

2.第二课堂在养成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培养方法,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培养阵地,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的形式,对自身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一是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第二课堂中,教师会采用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目的,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一定的启发,同时在这样愉快轻松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内在品质得到提高,包括人文素养、人格气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质等都得到显著提高[3]。二是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养成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育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准备和开展工作,使学生体验具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培养和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在品德修养、性格气质和学业养成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这种体验归属感、挫折感、成就感的阵地是受到学生热力追捧的。对于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特长和聪明才智,完成从“围观者”到“参与者”身份的转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自身对自我养成的重视和自省、自查能力的提高。三是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化素养。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化,需要培养大量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需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进而推动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这正是“‘追求与要求’,‘教化与内化’”的过程。养成教育能实现大学生个体品学兼优的特性,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对于学习的理解力。与此同时,养成教育也为大学生个体塑造了良好的道德形象。从内在方面来看,养成教育能够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不断巩固意志、情感和思想认知等方面建设,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社会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四、第二课堂的养成教育培养路径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通过采取有目的、有机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方式,并结合多种教育方法,能够做到规范自身行为,符合国家与社会需要,践行健全的思想品德,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估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加强自我评估意识,做到积极主动参与评估,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

1.实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树立“实现由知识性教育想创造力教育转变”、“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念。同时,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将“养成教育”纳入到教学大纲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立课外养成实践德育考评方法,通过项目科研、和组织活动等,不断深化养成教育,并将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素质培养计划,加大对受者的气氛影响,实现养成教育全面覆盖的局面。此外,要建立养成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使学生养成与自己学习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所学、所用和所创有机贯通,形成符合学生发展的有逻辑的一条主线,将养成教育成为学习成果的自然延伸,进而形成良性教育[4]。

2.形成大学生养成教育方案

随着大学生群体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会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养成教育是避免问题扩大、矛盾升级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群体问题的解决带动个体的提升,完成对大学生发展个体完善的思想品德,追求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利用第二课堂的多样性特点,结合养成教育的目的,从存在于大学生行为习惯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方案。如学业气质、品德修养、性格优化等方面归纳出的各种习惯的具体养成。一方面通过社团来带动养成教育的落实,这既是对课上知识的实践,也是对自我素质社会化的完善;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参加小组的形式来落实具体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等多种途径来完成对自我的养成,同时在养成过程中达到自我学习和榜样学习、自我批评和群体折射的目的,这种“照镜子”的功效是非常大的,能达到学生自省与自学的有效结合。

3.加强校企合作的养成教育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内在潜能,环境氛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充分利用广大行业、企业、校友等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项目招标等形式,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求中学”而不是过去的毕业后再寻求就业,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置于社会真实的需求环境中,利用企业的人才需求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进而主动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来,并能创造性的开发出更有效地自我养成模式。

4.开发校园文化对养成教育的促进

校园文化活动多以开展养成教育为主题,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平台,开展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打造大氛围,积极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首先,可以加强对养成教育的指导和管理。针对青年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成立社团、协会、俱乐部等组织,开展沙龙、拓展训练等互动。此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建立好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此好学生组织具有隐性教育特征,是开展养成教育的良好载体,数量众多,人口基数大,能强化对养成教育的管理和指导。最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同时不断进行沙龙、论坛、体验和讲座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彭焱,杨六兰.浅谈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J].四川:西昌学院学报,2012,10(4):141-143.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5:232-240.

[3]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52-60.

[4]李小豹,徐建军.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0(12):100-103.

作者:王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