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要到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步骤、分阶段的。以“小学品德养成教育要到位”为主要观点,从情、理、责及合四个角度,以小学德育管理者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所谓的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从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目标来看,由于小学生原本年龄大小、年级高低以及固有的受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德育工作者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包括品质、意志、行为和情感四个方面,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思想品德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将德育的养成工作分别交由情(以情动人,获取学生的信任)、理(由理入德,从道理中感受习惯)、责(以责任之心规避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合(追求社会教育和校园德育的有效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以情养成
教师是与小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第一媒介”,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以及精神是正确的、为自己所需要的,就需要建立小学生对教师亲近的情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成长的满腔热情,才有可能去关注他们所讲述的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品德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在于如何建立起师生之间良性的彼此信任、彼此关注的基础和平台。
因此,为了构建这个平台,笔者建议在学校既定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余,着重推出各类科普、主题教育类活动,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轮流安排教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举办禁毒专题文化展览等,并且鼓励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任课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之下的“另一面”,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心系自己、关注自己成长的一面,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其乐于接受。
笔者曾组织开展了“热爱国旗”的主题班会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并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顾问。教师用细腻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国旗的象征意义和来历,介绍国旗护卫队誓死捍卫国旗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用血织染国旗的一幕幕,让学生从悲怆的画面中感受历史,并随着教师的情绪进入当年烽火硝烟的情境中,感受到老师言辞当中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到国旗对于国人不一样的意义,能够深刻警醒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热爱国旗、尊重国旗。在思维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无疑被拉近了。
二、以理养成
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默契,拥有一定的积淀之后,后续的说理工作自然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因为在过往的德育过程中,因为很多小学生缺乏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铺垫,导致突如其来的大道理、大说辞,给小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反倒不容易接受。但是针对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原则上个体只有在对其形成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一种意志、一种约束,外化为习惯,所以说理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采取其所能接受的措施,将德育的内容镶嵌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或活动竞赛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品德课上学生懂得了讲卫生的意义,老师可以通过开展洗手、剪指甲等游戏训练,评比“我是卫生小旗手”,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德育活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学校要制订激励措施,通过评选“美德少年”“学习标兵”等奖励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得到他人的肯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定期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惯,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三、以责养成
当学生明白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时,接下来的重要议题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道理、准则内化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去要求和约束自己。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性格都尚未定型,因此德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反复现象,即明白的道理亦会犯下错误,知道的规则却不愿意去遵守等。因此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引导、在于老师的以身作则,用责任心来规避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换言之,“德育不是一种需要牢牢掌握和背诵的知识”,教师应给学生视觉参观和行为模仿的机会,进而让养成教育有效地落到实处。比如说关于礼貌用语的使用,探索固体是否能进行声音的传播。再来看小组2:他们在完成了第一部分内容后,没有像第一小组那样去做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而是先探究了声音的传播效果。在这个问题中该小组的成员犯难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判断呢?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笔者材料中准备的听诊器,他们决定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探究,首先他们选择普遍的听诊方式来测试空气,接下来将听诊器的头放在金属块上重新听,又装了一个液体袋来听,通过这三种方式来确定各种介质传播声音的强弱性。该小组成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检测空气传播时听诊器的距离与其他两种测试的距离差的比较多会不会影响结果呢?于是他们选择最接近的距离重新测试。最终将其探究出来,并在思维导图中标记固体最快,液体其次,固体最慢,小组2在这个实验后直接就将传播介质分析出来了。最后通过简单的实验进行了证明。在有效的时间内,各个小组的学生都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许多小组在完成了科学探究后还选择一些自己没用过的材料进行探究,最终学生根据自己探究情况绘制出完整的《声音的传播》思维导图.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也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中笔者只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其他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梳理,在没有用思维导图前,学生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性,有时还会将比较重点的知识遗漏,但运用思维导图后,学生不需要看教材都能很清晰地将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几乎没有遗漏,知识梳理时,笔者请一名学生来说,这名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来进行的,首先说了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然后说出关于声音传播的三个内容,并将三个内容的知识点都说出来,没有遗漏,并且还简单说了一下探究过程,可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学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养成科学的心智思维模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使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使科学探究能力快速提升,得到更好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
[2]于昊.思维导图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郭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罗天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旗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