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茶文化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英语,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国外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未来就业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要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并融入各种教学元素,本文将茶文化作为背景,对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至今仍旧活跃在社会主义群体之中。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地位独特,同时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面貌。传承茶文化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融合。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茶文化作为基础,充分掌握高职英语的特点,创新高职英语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茶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的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1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和现状
1.1特点
要提升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首先要掌握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通常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办学宗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其更重视技术型英语的教学,着重培养技术、服务、生产等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英语教学内容更偏向于使用,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专业传授相应的内容,同时强化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技能,使英语语言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势之一;在教材方面,高职教材内容侧重于词汇积累、语法掌握、能力培养、应试提升等内容。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英语教材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表达较多,重视技术运用与剖析,主要强调实践性、操作性。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部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包括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材方面,英语教材的品种繁多,但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材较少。调查显示,高职英语教材的实用性有所加强,强调“交际原则”,但对“系统原则”不够重视,也没有遵守循序渐进、阶段性等教育原则,内容缺少连贯性,导致教学难度增加[1]。一方面,虽然比较重视知识传播,但缺少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国外文化的介绍,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办学目的方面,高职英语重视实用性,教学内容会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岗位工作,确保学生可以应用英语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水平,从而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与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更加贴近实际。
1.2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逐渐成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培养英语的应用能力比较重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应该提升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西方文化传播,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入方面,明显不够重视。很多学生都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职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教学,对文化教学并不重视,也有一些学生对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过度解读。在教材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材侧重于西方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涉及较少。在此基础上,学生认为教材中应该加入更多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化差异,并且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在考核方面,高职英语考试普遍只有在四、六级考试的时候会涉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考核较少。
2在高职英语中导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2.1促进跨文化交际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为了符合时代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英语侧重于西方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较少,并不利于学生养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甚至会出现文化制约的情况。由于对目的语缺少了解,所以很容易出现文化制约的情况。而从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不仅对目的语缺少了解,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差距也缺少了解。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2]。所以,在传授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导入中华传统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认同感,进而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更进一步提升。
2.2强化文化软实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就是意识形态心吸引力展现的力量,是国家制定文化战略不可或缺的参照体系。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中国正在崛起,即提升软文化实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高职教师具有传播文化的职责和义务,应该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导入传统文化,也就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客观对比和分析,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3改善英语教育体系
英语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的占比较大,具有完整的评价体系,既可以传播西方文化,也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反观语文课,其在高校中所在比例在逐渐缩减,学生和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边缘化的问题,母语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3茶文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3.1课前导入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高职教师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职业因英语的教学特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合理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将随,且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中西茶文化存在差异,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做到兼容并存[3]。所以,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中西方饮茶场景作为教学背景,以此导入本课教学内容。西方茶文化代表为英国,根据英国和中国饮茶文化的差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对话和讨论。通过情境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在正式开课之前构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2课中导入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任务教学的方式,以饮茶方式、茶道精神、饮茶礼仪为重点,对中西方茶文化进行探讨和对比。学生可以自主调查英式饮茶文化的英文文献,了解与茶文化有关的名词典故、句型短语等内容,创设TeaTime,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从品饮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最初为上层阶级饮品,后逐渐大众化。传统饮茶系数包括投茶、润茶、品茶等步骤,学生应该学习这些步骤的英语表述方式,以及各种茶具的英语表述方式,然后用英语对中式饮茶文化进行介绍[4]。学生应该掌握著名中式茶的英语词组,如Pu’ertea;Longjinggreentea等等。英国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红茶成为了英国最常见的茶饮品,因为红茶容易保存,且发酵程度较高。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规范,通常在10:00am.-4:00pm.具体包括EarlyMorningTea;ElevenTea;AfternoonTea等等,英国人十分重视饮茶,认为饮茶可以促进思考和交流。中国人则将奉茶行为看作是仁义孝悌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中国人和西方人一起饮茶的场景,双方向彼此介绍彼此国家的茶文化,并对茶文化进行对比和讨论。在展现西方茶道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唐顿庄园》的选段,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西方茶具、茶文化的特点,然后与中国茶文化对比。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茶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词语有很多,包括blacktea;milktea;teaware;teaparty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茶会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扮演茶会中的不同角色,包括客人、服务员、茶道师傅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茶文化,并运用语言知识来进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3.3课后导入
在课后导入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茶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推荐相关的电影、话剧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后也有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机会,利用英文影片、剧集为学生构建相应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更感兴趣,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更加深入。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导入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导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中西文化对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使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孔荷花.语用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研究[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8(2):36-36.
[2]徐学敏."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福建茶叶,2018.
[3]周官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举措[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000(010):194.
[4]王舒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70-71.
作者:董全悦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