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远程教育下市民文化自信提升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无论是民族振兴,还是社会建设、城市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自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针对“市民”这个教育对象在数量上、层次分布上的诸多特点,可以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之相融合,从而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市民;文化自信;对策
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更加快速。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高峰时期,在当今自媒体和网络化时代,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人们自主学习的方式和形式更加多变,学习内容更加宽泛,学习效率更加高速。一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化。教育信息化避免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局限,不同群体的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一方面促进了先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有力地扩大了教学规模,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推动学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它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生学习要求的教育服务体系。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既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案放到网上,供所有教师学生参考学习,又可以通过点播优秀教师网络在线课程,让更多的师生受益。三是增强市民学习行为的自主化。远程教育对教育对象没有年龄、学习层次的要求,网络教学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比传统教育灵活,突出个性化和自主管理。四是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化。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学员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学习经验,随时与教师沟通,缩小学员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便捷了学习方式。通过系统对学员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记录,可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二、市民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举世瞩目,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精神文明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党的提出了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存在发展滞后、不平衡的现象。
(一)部分市民的文化价值观有所偏离
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年轻人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的文艺产品良莠不齐,有的缺乏正能量,败坏社会风气。当下一些明星“小鲜肉”形象过于阴柔,装扮女性化,但却受到年轻人的强烈追捧,深受欢迎。这种形象不但有损青年一代男子汉阳刚之气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也为西方国家对我们加以诟病提供了可乘之机,影响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认同,从而影响坚定的文化自信。一些年轻人,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在乎娱乐消息。如某娱乐圈女星与圈内某男星结婚以“官宣”的形式公布出来,引起数百万粉丝的关注和热议,而与之相比,对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心无旁骛的科学家等那些真正的民族自信的根基,却知之甚少,漠不关心。这种盲目追崇的背后,无不体现着当今人们文化价值的偏离。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加大,有些人只对外来事物感兴趣,比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包、美国的手机、韩国的电视剧……这些外来因素,颇受国人喜爱,出国旅游时疯狂购买外国货。这些行为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人盲目崇洋媚外和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乎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导致了一些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而一些不去诵读唐诗宋词,参透其中华美的词句,而去整天追捧所谓“嘻哈文化”,钻研其中的嘲讽和怒骂;不去深思历史先贤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战斗英雄留下的红色基因,而去一味地崇洋媚外,追求“洋文化”;不去向外人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而去盲从接受外来文化。享受幸福生活毋庸置疑,但切记勿忘过去。对主流文化的疏离,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其根源是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没有正确理解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二)部分市民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国家“唱衰中国”的论调一直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建国初期,无论从经济形势还是政治文化,这样的论调从未减弱。然而,面对唱衰的节奏此起彼伏,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并且直视他们口中的“危机”和“不足”,并予以纠正和改进,借着他们“唱醒”自己,做到心中有数。然而,一些人分不清是非对错,相信外界口中的谣传,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少数人对现有文化的自暴自弃,更缺乏对中国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其背后反映出人们对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不能正视自己的缺失和不足,其排斥的正是自己需要的,只是缺少了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越来越朝着当今别的国家方向发展,而将是西方等其他国家向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这边打着培养“文化自信”的旗号,而那边却还在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崇拜外来文化,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要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首先要有文化认同感,才能将中国文化真正地树立起来,传播出去。
(三)部分市民存在道德失范文明缺失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道德文明程度的提升还未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人们往往为了金钱的累积,而忽视了道德的存在。经历过物质贫乏的人们,如今在自我能力范围内极端地满足物质需求,成了金钱的奴隶,而抛弃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昧着良心代购假货的横行、有毒奶粉扰乱食品安全秩序、假疫苗破坏孩子免疫系统、“碰瓷”事件屡见不鲜、汽车坐过站疯抢司机方向盘导致全车乘客丧命等当前种种现象,都反映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所凸现出来的人们各种心理失衡。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往往不是用情理、用道德修养而是金钱当道,造成金钱崇拜,文化信仰缺失,传统的道德品质离我们渐行渐远。同时,由于城乡居民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存在各项差异,导致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意识淡薄,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先进文化的认识相对落后,并且缺少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开展的活动也只限于娱乐项目,缺少文化知识的熏陶,缺少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升市民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强化培养市民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钱袋鼓了的同时,脑袋空了。大多数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毫无帮助。因此,采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几乎可以实现教育对象全覆盖的教育方式来提升市民文化自信,培养市民通过网络自觉学习的意识势在必行。要不断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培养市民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当今,各区县大力推进社区学院建设,为市民提供生活、学习提供便利,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为市民提供多种惠民政策和各项生活福利。但现代远程教育总归是新兴学习模式,众多市民还未真正适应和熟知,有的甚至未曾听闻这种学习方式,也未曾参加过社区教育和活动。这样,普及和宣传社区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市民通过网络参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建设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热情参与社区教育的氛围。在数字化资源课程设置上,应包括传统文化、红色传承、先进文化等各种学习资源,来吸引市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形式上,多设置特色活动,让众多市民参与进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是社区的一分子,应该享有社区居民应有的各项权益。
(二)开拓创新开放型学习网络平台的建设
党的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的要求,为了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应开拓网络平台,积极探索道路和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社区教育”的思路,让“互联网+”与“社区教育”充分融合,“让互联网+”变成“互联网×”,形成更多的化学反应,更广的教育影响。不断应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构建网格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几年前就提出了“i-实验室”系列活动。这里的“i”除了读音为“爱”之外,还有五个“i”的含义:一是创新(innova-tion),即突破原有的社区教育的面授、讲堂等常规授课方式,要有创新的模式;二是个性(individu-al),即在面向每个家庭,根植于家庭,凸现家庭特色;三是互动(interactive),即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网络与实操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自主与协作相结合;四是乐趣(interest-ing),即寓教于乐,在学中乐、在学中乐;五是激发(inspire),即激发每个家庭成员的热情和智慧,在学习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i-歌唱实验室”“i-服饰体验中心”“i-数码体验学习基地”等多个网络信息化实验室,均通过网络平台给市民带来各方面的学习体验,深受市民喜爱。
(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的引领作用
当今,有8亿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学习、获取信息、娱乐等活动,要真正在意识上强化市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中国的文化自信永远有科学的灵魂,使市民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其次,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凝聚强大的主流文化思想,不断加强治理网络文化的向上发展,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最后,要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创造性共同发展。要积极宣传理性对待差异化的存在,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也是中国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和吸纳性能力的原因。最终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生动局面,全面提升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作者:曾丽艳 王满玉 黄茉 陈文晶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