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平安中国”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高校要通过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内容,打造立体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遵纪守法、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关键词:平安中国;大学生;安全教育

1.“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阐释

1.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阐释

国家标准(GB/T28001—2011)对“安全”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辞海普及本》[1]对安全的解释是:①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如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易林•小畜之无妄》:“道里夷易,安全无恙。”②保护;保全。《晋书•慕容垂载记》:“孤受主上不世之恩,故欲安全长乐公,使尽众赴京师,然后修复国家之业,与秦永为邻好”。其中①可以作为名词或者形容词用,符合安全教育中“安全”的意义。安全即是“没有威胁”“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原因,就是主体自身足够强大或因某种特性使外在的危险因素对其构不成威胁,或者是关系对象没有威胁主体的能力而不构成对主体的威胁。所谓“没有危险”,即“没有危险”的状态,包括没有外在的威胁和自身内在的疾患两个方面。从“没有威胁”“没有危险”的定义看去,当我们处于危险这一客观环境时,提高自身能力是有效消除安全威胁、摆脱危险的途径。安全,是我们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从人类的教育活动中获得。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无序,没有形成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建设。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学界的观点不尽统一,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都不够全面。相较而言,王武宁的观点较为全面。他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2]。在此观点中,国家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其实有交叉存在。比如,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网络习惯,不在网络上传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如果在网络发现涉及国际秘密,或者影响国家安全的内容,要坚决不传播、不扩散,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这是国家安全教育。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方式交友,在网络的虚拟情境中往往会遇到网络欺骗,这就是个体人身安全方面的网络安全。陈亮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视域。宏观视域包括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微观视域包括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和就业安全三个方面[3]。此观点和王武宁的观点较为接近。宏观安全中的政治安全和王武宁的国家安全教育对应,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对应,二者同样有叠加部分。但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已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可以把网络信息安全单独列为一项,包括信息安全防护、预防网络成瘾、预防网络犯罪等。微观视域的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和就业安全3个方面可以用一个概念概括,就是生命生活安全,包括学业安全、就业安全、人身与财产安全、心理健康与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出行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还有一方面,就是自然灾害预防及自救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分为国家安全、生命生活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预防以及自救4个方面。生命生活安全包括学业安全、就业安全、人身与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出行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这样划分思路清晰、合理,更易于指导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1.2“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平安中国”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我们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各种风险隐患大量增多,平安建设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1.2.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近年来西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加隐蔽,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努力策划建立境内外密切联系的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敌对势力还以学术研讨的名义,或者打着资助的旗号,进行渗透工作,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面对敌人的各种渗透颠覆活动,理想信念坚定,头脑清晰,识破各种蛊惑和利诱,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1.2.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从上到下轻视或者忽视安全教育,造成现在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欠缺,面对危险时的安全处置能力较弱。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件;2016年某高校两名女大学生因为琐事吵了架,其中一名同学想不开,半夜跳楼自杀;还有因恋爱被拒反目成仇而杀人的例子,以及各地高校不断发生的校园自杀、失踪案件等,都暴露了我国由于忽视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大学生面对突发状态表现出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校园暴力案件发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值得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2.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加强领导,全校统筹,整体规划,加强各要素建设。

2.1加强机构建设,重视整体规划

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2章第5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提升到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整体规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成立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安全教育作为党委的一项工作,应明确职能部门,由该部门协调宣传、团委、学工、保卫、教务、总务、后勤等部门,统一规划学校年度安全教育工作。其次,各级行政部门应加强信息及资源库建设。各级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各方力量,建立文件库、案例库、试题库、专家库,实现信息综合利用。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教育厅可以为各高校免费制作安全教育光盘,应该像《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一样,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专门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和培训工作。

2.2健全完善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可分为国家安全、生命生活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预防以及自救4个方面。

2.2.1国家安全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和指责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大学校园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文化渗透的重要方向。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对我国政治局面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坚定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克服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诱惑,维护国家安全。

2.2.2生命生活安全

近年来,高校自杀案件、失踪事件、死亡事件频繁发生,原因包括学业困扰、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心理疾病等。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减少危机事件发生。要进行实验室安全、体育课安全、课外活动安全的知识传输和教育,要保护财物安全。对于网络信息要去伪存真,保护个人及单位私人信息,注意网络交友安全,识别网络诈骗。还要加大安全常识教育,以及危险情况识别与保护教育,比如在遇到性侵害、抢劫盗窃时的紧急应对和自我保护。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陷阱要有必要地认识和判断,避免上当受骗。

2.2.3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他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但也为境外势力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地理层面的界限,为国外敌对势力策动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对于那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宣扬邪教以及反政府等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大学生一定要高度警惕,用“火眼金睛”看出其真面目,绝不传播,并及时举报。高校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

2.2.4自然灾害预防与自救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积极预防,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相关常识,能够在灾害来临时紧急避险,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而且在必要时能够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还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掌握基本救生技能,提高意外事故中的自救互救能力,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2.3打造立体课程,建设校园安全文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大德育工作的一环,应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1)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身体力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有力保证。(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相对于理论知识教育,安全教育实践课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如通过平安校园等主体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互救训练并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和自身安全的能力[4]。(3)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润物细无声”。通过校园文化的隐性传播,将安全教育的种子种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是大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2.4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引进有安全教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国家、学校应增大投入,从高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中选拔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提高授课人员国家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水平,确保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2.5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5.1精心组织安全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要贴近学生需求、贴近生活实际,要具有时代特点。要通过安全教育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专业背景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板块与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2.5.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有效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团委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经常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开发动画动漫电脑软件,让大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训练。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漫画、主题等艺术设计、论文征集、微视频、知识竞赛、主题文艺表演、防身技能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珍惜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3.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坚定其理想信念,使其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王武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0):38-29.

[3]陈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6):61-62.

[4]蔡文政,殷云林.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究[J].研究与探讨,2015(45):162-163.

作者:狄占石 单位:焦作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