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远程教育直播课堂传播系统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远程教育直播课堂传播系统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远程教育直播课堂传播系统研究

摘要:2018年中青报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各大平台引起了关注,这篇文章对媒介技术带来教育资源公平带来了无限的期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远程直播课堂中,仍然存在的大量的问题。本文将从传播学,传播角度出发,对比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分析远程教育直播课堂的变动,厘清内部要素,分析直播课堂各部分在教育效果方面的作用,为理性看待媒介技术与传播带来变革,为进一步改进远程教育直播课堂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远程教育;直播课堂;传播系统

2018年中青报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来了巨大的关注。早在20世纪,就有诸多研究者对媒介革新带来的教学变革抱有无限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的革新,将大大改善教育质量。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则可以将教育问题本身视为一种传播效果问题。涉及传播效果问题,仅仅从媒介角度或者从传播者抑或是讯息等等单一角度,都是无法对传播效果问题进行一个准确地把握。传播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播系统全要素的配合,仅仅依靠一块屏幕显然无法完全“改变命运”,这需要在教育传播系统内部的全要素形成一个以配合卫星远程教学的教育新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命运的扭转”。所以笔者试从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为研究目标,以禄劝一中使用成都七中网课为例,对远程教育中教育传播系统进行分析。

一、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的变化

远程教育中,发生最大变化的内容,莫过于传统教师让位于“一块屏幕”,以禄劝高中为例,其选用成都七中的网课进行实时同步教学。表面来看,在网课班中传统教师的职能让位于媒介,这引起了部分教师的不满,但是深入分析来看,媒介不过是强化了自身的传输能力,从而将远在千里的成都七中的课堂实时投射在屏幕上而已,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教室在发挥功能,远没有达到AI智能教学这种高度。其强调的,仍然是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素质。但仅把场景限制于网课班之中,那么禄劝一中老师的教学职能确实发生退化,其从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以及教育者,逐渐变成了课堂秩序的维护者和学生提问的解惑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虽然禄劝一中的老师并未真正丧失传播者的身份,但是其变为次要的传播者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育传播系统中,并不能轻易认定媒介可以代替传统教师发生作用,而应该了解远程教育系统中,传播者从单一走向复合,从现实走向虚实并行的事实。目前,以禄劝一中为典型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网课,基本都是按照这类模式发展的。除去传播者出现分工,走向复合以及虚实结合以外,实效性的变化抑或是被媒体所追捧的,是成都七中教师极高的教学能力。这就使得传播者在知识的传播能力上大大增强。在中青报的采访中,有些禄劝一中的学生回忆,在过去学生们上课,老师犯了很明显的错误,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来看,借由媒介技术带来的,是教师作为编码者身份的极大的增强,其随之而来的变化,则包括教育系统中讯息,亦或者说知识传授总量、“易译性”以及“实用性”的提升,提升了知识获取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译码”与“释码”中的难度,实现教学质量的升级。

二、教育传播系统中讯息的变化

教学上的讯息的变化与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素质都有重要关系。从传播者角度来说其教学经验与技巧、知识储备等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传输的知识的特征。优秀的教育者往往会对你知识有更加清晰与结构性的把握,并且通常有与时俱进、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等重要特征。而禄劝一中所使用的成都七中网课,显然具有类似特点,成都七中的网课中,政治习题很快就选用了最新的港珠澳大桥的案例作为政治分析题。显然传播者变化带来的讯息传输或者说知识传授上,“知识的质量”得到了重大的提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的知识的结构性增强了,由于网课老师拥有更加优秀的教学能力,其对知识把握也更加整体,以成都七中的网课为例,老师在课堂中,往往会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新老知识共同学习的目的。其次是知识更加与时俱进,港珠澳大桥进入习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则是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个人启发性更强,相对于师资较弱并强调基础的地方教育而言,网课往往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更大的追求,课堂提问中更强调发散性思考,对创新性回答较为鼓励,而这种教学模式也与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趋势与应试教育改革方向相吻合。而从受传者即学习角度来说,这种变化显然存在另一种问题,那就是成都七中的学生与禄劝一中的生源差距。这就涉及共识率、谐振律、选择率以及匹配率问题,简单来说,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的深浅、知识量的多寡等多重要素,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禄劝一中的学生在接受网课教育的前期,普遍出现跟不上、听不懂的情况。这种情况并非成都七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导致的,而是生源差异导致的匹配问题,尽管中青报报道中,禄劝一中的教师安慰学生,告诉他们这种情况会在第二年有所改进,但是实际上这种网课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那么在知识传授上产生的天然鸿沟就永远无法填平,仅仅希望依靠媒介就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显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而想要做到知识传授在共识率、谐振率、选择率、匹配率等层面改进,不仅需要依靠学生极强的自制力,同时也需要现实课堂老师更多的协助,而这种问题没有改善,可能出现学生两极分化、成绩全面倒退等现象,甚至因为截然不同的环境、价值观等因素形成传播隔阂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教育传播系统中渠道与反馈的变化

需要注意到,远程教育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必要的接收终端。根据调查,仅仅一套卫星直播的接收终端,就要三十万元左右的耗费,也为媒介技术改善教育带来了较高的门槛。教育传播中的渠道变化同样也是建立传播者复合化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网课教学中,传播者从一变为两或多。网课教学就目前而言,仍然以单向传播为主,多数学生是很难与直播授课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的。学生接触网课主要是依赖于“屏幕”,本身的体验更类似于“看电视”,而与之并行的是现实课堂老师则主要通过“人际传播”,以口语为媒介,有极强的互动性,属于双向通道。即通过网课强化了知识传授渠道,而传统教师在弱化知识传输渠道基础上,补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性。这种变化也是各地直播班的主要特点,根据调查来看,各地直播班所配置的教师资源反而优于普通班级。所以学生的意见基本很难对网课老师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将网课所积攒下来的问题,和现实课堂的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即反馈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这种割裂需要传统教师在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进行补充,否则同样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远程教育直播课堂中教育传播系统的模型建构

最后笔者是从建构一个模式图,对卫星远程教育的教育传播系统进行描述。从图1中可见,设备是网络直播教学的首要门槛,而当前另一的问题,因为绝对的数量差距,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一问题目前难以克服。如何做到降低媒介设备的成本,建立地方学校与目标网校的交流机制,通过其他方面,为地方中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助益,则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学效率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原理及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4):5-10.

[2]胜楚倩.远程教育直播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4):152-156.

[3]彭英姿.卫星远程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2):203-204.

[4]倪俊杰,丁书林.O2O直播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

[5]林晓凡,刘思琪.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直播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9(03).

[6]刘韬,郑海昊.互联网时代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重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4).

作者:黄辉 单位:南开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